常年期第五主日

世界的光、地上的鹽【福音:瑪五13-16】

13「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
14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
15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
16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經文脈絡

天主教會邀請信仰團體在這個主日的感恩禮中,繼續聆聽耶穌的「山中聖訓」,內容是耶穌在提出「真福八端」之後(瑪五1-12),採用「地上的鹽、世界的光、點著的燈、山上的城」等圖像性語言對群眾的教導。

「你們」

整段經文非常強調耶穌教導的對象「你們」:「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界的光…你們的好行為…」,這個「你們」首先應該由經文脈絡來理解,把這句話直接和前面瑪五11的經文連在一起,意思就是:「你們這些為了我而遭受辱罵、迫害和毀謗的人,就是你們(而不是別人)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此外,由這樣的上下文也可以看出,耶穌講話的對像仍是聆聽「真福八端」的整個群眾。因此,主日彌撒經本在福音的一開始所加上「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其中的「門徒」必需在最廣義的情形下來瞭解,指所有聆聽耶穌教導的人,也就是所有的基督徒。

 地上的鹽

 在現實生活中「鹽」具有許多不同的功能,我們經文中的隱喻則主要是取它「調味」的能力(參閱:谷九50;路十四34);「鹽若失了味」自然便毫無用處,不再具有任何價值,其後果便是「被拋棄在外邊,任人踐踏」。

基本上,潔淨的鹽不可能會失去它應有的能力;鹽之所以會失去鹹味,必然是由於不同因素而變的不純淨。這句話很可能原本是耶穌針對以色列領導者的警語(參閱:瑪二一43),後來被瑪竇福音的作者用來警告自己所屬的團體成員,不要被現實生活俗化。

 「世界的光」

「世界的光」是猶太民族非常熟習的圖像,不論以色列、耶路撒冷、妥拉(梅瑟法律)、或模範性的義人以及經師,都曾在聖經和猶太文學中被表達為「世界之光」。現在,耶穌稱門徒們為「世界之光」,可能是刻意地表達他們和不信的猶太人之間的對立性。

「山上的城」

整個世界絕大部分的人仍然拒絕接受福音,福音作者結合「鹽」和「光」的隱喻,呼籲門徒團體透過合乎耶穌教導的生活方式,在世上為福音作見證。基督徒團體模範性的福音生活方式,絕不會被掩蓋無法彰顯,他們將有如「建在山上的城」,使人從遠處也能清楚看見,並被吸引而進入城中,亦即加入基督徒團體。

光照世人

 「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這句話多次出現在對觀福音之中(參閱:谷四21;路八16;十一33),應該是耶穌曾經在某個特定場合說過的話,初期基督徒不斷地傳述,而被對觀福音的作者們運用在不同的情境中。瑪竇福音將這句話運用在信仰團體上,強調既然信仰團體是「世界的光」,就應該盡量地照亮世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基督徒如果不發光照亮世界,就有如把燈隱藏在「斗底下」一樣荒謬。 

好行為

 耶穌在最後的結論中改變了講話的觀點,重點不再是講話的對象(你們),而是轉移到他們的「事業」(好行為):「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光耀你們在天之父。」到底這裡的「好行為」指的是什麼?福音經文脈絡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最好的解答:所謂的「好行為」就是指緊接在這段經文之前的「真福八端」(瑪五3-10)以及之後的「新法律」(瑪五17-48);而在福音結束前耶穌更透過比喻給予具體的教導:「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作的。」(參閱:瑪二五31-46)

光耀在天之父

基督徒的工作與生活具有福傳的功能,基督徒團體是一個行動的團體,透過具體的「好行為」基督徒團體為信仰作見證,使世人因此看見、並「光耀在天之父」。「天主是父」的思想在山中聖訓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份量,耶穌門徒們的一切思想行動都由祂出發,並在祂內達於圓滿(瑪五45;六9天主經)。

綜合反省

 這段經文談論基督徒團體在世界上的「身份」與所扮演的「角色」,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是信仰的見證,他們的言行應該能夠光榮天父。瑪竇採用非常圖像性的語言來表達這個訴求,運用耶穌的教導指出,基督徒應該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的教會憲章採用這段經文作為教會的主要圖像(教會9),這個事實說明我們一再反覆強調的重點:「山中聖訓」的內容,並非針對特定的對象(例如:宗徒、宣講者或教師),而是一切天主子民生活的具體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