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主日

仁愛勝於祭獻【福音:瑪九9-13】

9(那時候)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10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
11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
12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
13
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經文分析】

今日的福音選自瑪九9-13,內容可分為兩部分:耶穌召叫稅吏瑪竇和耶穌與法利塞人爭辯。

一、召叫稅吏瑪竇

歷史背景

根據瑪九1我們得知,今天的福音故事發生在耶穌「自己的城」,也就是葛法翁。在耶穌的時代,葛法翁正是分封侯黑落德安提帕所治理的加里肋亞地區的邊境,因此設了稅關,管理由此進出之旅客與貨物。在這裡工作的稅吏負責收取稅金,由於他們常常利用職務欺詐,並且因工作關係必須和外邦人來往,因此被猶太人普遍地視為罪人。

聖召的急迫性

耶穌行路經過稅關,碰到一位名叫瑪竇的稅吏,耶穌完全不顧及他的身份而召叫他跟隨自己,瑪竇也就立刻離開稅關跟隨了耶穌。瑪竇的反應令人想起加里肋亞的四位漁夫(西滿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蒙召的故事。他們面對耶穌的召叫時,也立刻撇下漁船和漁網跟隨了耶穌(瑪四18-22)。由此可知,這段福音是一個典型的召叫故事,表達人們面對耶穌的召叫,應有的態度。耶穌召叫時,並不計較人的身份地位,也不要求人先改過或成為可愛的人;但是,祂的召叫是絕對的、急迫的,蒙召者必須立即答覆,不可有任何延遲(參閱:瑪八19-22)。

瑪竇或是肋未?

三部對觀福音都記載了耶穌召叫稅吏的故事。馬爾谷和路加福音中的稅吏叫做肋未,瑪竇福音故事中的主人翁名字則叫做瑪竇,大概是因為福音作者願意把這位稅吏視為是宗徒之一的瑪竇(瑪十3)。

二、耶穌和法利塞人的爭辯

社會文化背景

福音的第二部份是一個宴會的場合,大概是瑪竇蒙召之後宴請耶穌以及他的同僚友好,和他一起歡慶新生。耶穌和稅吏以及罪人們同食共飲的行為,違反猶太傳統的倫理社交規範,立刻引發了法利塞人嚴厲的批評。對當時的猶太教而言,所謂罪人就是違犯梅瑟法律,而應被逐出猶太社會團體的人。任何一個虔誠的猶太人,都盡力避免和不遵守祖傳法律的人來往。瑪竇福音第九章按著順序指出經師(瑪九3)、法利塞人(瑪九11)和若翰洗者的門徒(瑪九14),這些人等就是負責監控管理社會生活,使一切都按著法律規定運行的猶太權威代表。

法利塞人的錯誤

耶穌和罪人同桌飲食的情形,雖然表達出祂的仁慈和憐憫罪人的心;但在上述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祂「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必然招致法利塞人的指摘。面對他們的批評,耶穌用一句諺語答覆:「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在這裡所謂健康的人,明顯的便是指虔誠守法的法利塞人。耶穌並非指摘他們的「健康」,耶穌稱他們為「義人」,應該是認真的,並非諷刺他們。法利塞人真的是認識天主,按著天主的法律生活的人。耶穌對法利塞人的批判,在於祂所引用的歐瑟亞先知書的話:「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六6)。這句話是瞭解耶穌和法利塞人的爭辯的關鍵:法利塞人的確從天主那裡接受了的義德。這個來自天主的恩寵,應該使他們同情、憐憫和幫助罪人。可是法利塞人不但沒有善加利用天主的恩寵,反而據以自傲、自命清高,進而批評、判斷他人,甚至辱罵了憐憫寬恕罪人的耶穌。

 耶穌的行動就是天主的行動

     一個能夠「共同進食」的團體,就是一個完全共融的團體。耶穌和罪人、稅吏同食共飲,表示祂把這些人納入與天主共融的團體中。祂的行動就是天主自己的行動:天主尋找那些等待、依靠祂的人,接納一切除祂以外別無援助的人。耶穌邀請人到祂跟前來,這個邀請原是開放給一切人的,但首先是罪人(參閱:瑪十一28,二二1-10)。耶穌在稅吏家中參與宴席,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行動,明確的表達祂主動和罪人以及遭受輕視的人接近。面對法利塞人的批評,耶穌表現了自己超越一切猶太權威之上。祂被天主派遣,就是為了接近並「醫治」罪人,祂以具體的行動表達出,天主對人的要求是仁慈憐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