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小人物的智慧【福音:瑪十一25-30】

25就在那時侯,耶穌發言說:「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
26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
27我父將一切交給了我;除了父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
28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
29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安息,
30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將耶穌的言論安排成五篇大演講,我們在過去的三個主日中,聆聽了第十章「福傳言論」大部分的內容,下一段「言論集」則是第十三章中的耶穌的「比喻」。在這兩大段講詞之間,瑪竇安插了許多不同的材料,其內容主要在談論耶穌的身份和工作:祂是預許的默西亞(十一4-6)、良善心謙的救主(十一28-30)、沈默的上主受苦僕人(十二18-21)、達味之子(十二23)、超越一切先知和君王(十二41-42)。然而這一大段有關「基督論」的經文中,只有瑪十一25-30被選入甲年的主日福音。這個現象清楚地說明:單單依靠主日彌撒中的聖經選讀,是不足以認識耶穌基督的。

今日的福音是一段簡短的耶穌言論,可分為兩段:前段是向天父獻上的感恩與讚美祈禱(25-26),以及說明耶穌的權能和他與天父之間的關係(27),後段則是對人的邀請,引人進入救援(28-30)。

 感恩與讚美的祈禱

 就文學形式而言,25-26節是「讚美和感恩的祈禱」,但就內容而言,則是談論啟示和啟示的接受者。耶穌在祈禱中不僅按猶太人的習慣稱天主為「父」,並且加上「天地的主宰」(多七17),表達出天主是創造主,掌控宇宙萬物並領導歷史發展。這是猶太的傳統信仰,耶穌也是在這種信仰氣氛中成長的。

 啟示的對象與內容

 耶穌讚美感謝天主,因為祂把啟示賞給了「小孩子」,而「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經文並未明白說出啟示的內容,但就瑪竇福音的整體而言,啟示應該是指「天國的奧秘」(瑪十三11)、交付給耶穌的權能(瑪十二27)、和默西亞的奧妙等,也就是耶穌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內涵。

 智慧及明達的人?

 令人注目的是「小孩子」和「智慧及明達的人」的對立。在猶太傳統中,「智慧及明達的人」正是指得到高深啟示的人。但是舊約中已有對這些人的批判:依二九14就指出了天主的作為相反一般人的看法:「我要向這民族再行奇事…… 致使他們智者的智慧必要消失,他們賢者的聰明必要隱遁。」在新約時代,就是指面對福音而自我封閉的經師和法利塞人。

 小孩子:耶穌的門徒

 相對而言,「小孩子」就是指那些不仗恃自己的理智與智慧,而純樸相信耶穌的人(十42,十八3、6,二三12),他們對福音保持開放的態度。他們被稱為「小孩子」,主要是和當時的「智者」相對立。耶穌對天父感性的呼求:「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強調出天主的救援計劃,只賞給了小孩子,而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這是天主的旨意,也是耶穌跟其門徒們所有的經驗。因此,具體而言,「小孩子」一方面是指福音中耶穌的門徒們;另一方面也是瑪竇團體成員的自我認知。

 耶穌的權能以及和天父的關係

 天父對小孩子的啟示,經由耶穌的自我作證而得到更進一步的解釋:天父把「一切」都交給了耶穌,這裡所謂的「一切」便是指「救援的權能」(二八18)。耶穌是實踐天主救援旨意的唯一中保,當耶穌在世上生活時,他的言語和行動充滿權能(九29,九6),在復活後,耶穌把這權能賦予宗徒們並派遣他們繼續祂的使命(二八18-20)。「子」成為了基督的「頭銜」,說明父和子的關係是唯一而且不可分的。「認識子」的意思就是認識祂在天主救援計劃中的地位和使命;「認識父」則是洞悉天父奧妙的救援計劃。這一切原是沒有人能夠認識的奧秘!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啟示的作用:原本只有子知道的奧秘,如今也由父經過子而賞賜給「小孩子」了。

 救援的邀請

 在向天主讚美感恩之後,耶穌轉向當時的聽眾發言:「你們這些勞苦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吧!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耶穌一方面「許諾安息」,另一方面卻又「要求人背起他的軛」,看起來似乎矛盾,但事實上是,福音作者再一次把耶穌和經師們對立比較,以表達他們的不同。重軛是一個借用自挑伕的圖像性語言,他們在肩頸上常有厚重的木棍。猶太教常常用「挑起天國的軛」這個說法,來表達喜悅地接受法律。「法律」原本是天主所恩賜的生命指引(參閱:谷十二28-34);但是,在歷史中卻被經師們漸漸詮釋成繁瑣的律法(具體而言共613條),成為無法擔負的「重軛」。耶穌對人們的邀請當然和經師不同;經師只給人加上沈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二三4),而耶穌的軛並非繁瑣的法律,而是單純的「愛天主與愛人」。祂是「良善心謙的」,祂的軛就是愛,不但不壓迫人,反而使人自由與幸福,「使靈魂得到安息」,亦即使整個人達於救恩的境界(參閱:依二八12;耶六16)。

 【綜合反省】

 耶穌在其同時代的「智慧和明達」之人中,幾乎找不到信仰。對富者而言,他太窮;對有識之士而言,他太簡單;對熱忱者而言,他過於自由。但是,天主卻在耶穌的言語和行動中,啟示祂的智慧、神聖與愛。這個啟示只有「小孩子」才能瞭解,過去如此,今日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