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增餅奇蹟【福音:瑪十四13-21】

13(那時候,)耶穌一聽說這消息,就從那裡上船,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群眾聽說了,就從各城裡步行跟了他去。
14他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15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
16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
17門徒對他說:「我們這裡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18耶穌說:「你們給我拿到這裡來!」
19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
20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
21吃的人數,除了婦女和小孩外,約有五千。

【經文脈絡】

瑪竇敘述了耶穌所說的有關天國的比喻(瑪十三)之後,繼續報導耶穌的行動:他回到自己的家鄉,但卻不受歡迎(瑪十三54-58);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黑洛狄雅設計陷害若翰洗者,誘使大黑落德王將他斬首,若翰的門徒們將他埋葬之後,將此噩耗報告給耶穌(瑪十四1-12)。耶穌一聽說這消息,就私下退避到荒野地方,但是卻有許多人跟隨祂前去。為了使這難以數計的廣大群眾-單是男人就有五千-不致於在曠野中捱餓,耶穌用五個餅和二條魚使他們吃飽。這個故事就是本主日的福音內容,著名的「增餅奇蹟」(瑪十四13-21)。

一些經文細節的詮釋

耶穌一看見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首先,這裡所謂的「憐憫的心」並不是一般的「同情心」,而是默西亞的仁慈心腸。瑪九36有類似的經文:「耶穌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其次,治癒和增餅都是一種意義相同的記號,表達在耶穌的行動中人們看見天主的仁慈。

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二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耶穌所做的動作,符合猶太人的用餐習俗,祂的表現有如一位大家長。敏感的讀者都會發現,這裡所描寫的內容,和耶穌建立感恩禮的描寫十分相似;其實應該反過來說,讀者會由最後晚餐的記載,想起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餅奇蹟。這個在曠野中與耶穌共同飲食的團體,以特殊的方式繼續發展,在建立感恩禮的晚餐中,耶穌甚至指出,這個團體要在天國內達於圓滿(瑪二六29)。

群眾吃飽後,人們將剩餘的碎塊收集成十二筐,「十二」這個數字使人聯想到十二宗徒(瑪十1),他們象徵末世性的以色列十二支派(瑪十九28)。因此,這個增餅奇蹟也呈現出和主密切結合、完全依靠主的恩賜而生活的基督徒團體。

耶穌增餅的故事被安置在兩個消極事件之後,先是耶穌遭受納匝肋的鄉親的排拒,接著是黑落德將若翰洗者斬首的恐怖暴行。瑪竇如此編寫福音故事的目的是要表達:耶穌以言語和行動所進行的救援工程,雖然遭受到不少反對力量,仍會不斷地往前推進。

深深影響基督徒團體的事件

四位聖史都報導了「增餅奇蹟」,這種情形在聖經中並不多見,由此可以斷定,這個事件對初期教會的影響必定十分深遠。而且初期基督徒把救恩歷史中許多事件和此一事件連繫在一起 ― 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的經歷(谷六40)、耶穌和門徒們的最後晚餐,就如耶穌祝福了餅和酒,並將它們分給門徒;因此,也讓我們很自然地想起,在信仰團體中不斷舉行的感恩禮(瑪十四19)。

然而這個增餅故事之所以在基督徒團體中廣泛的流傳,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由這個故事,更清楚的看出耶穌的身份和祂的作為:祂是擁有一切權柄的默西亞,對待人民慈悲憐憫,不但能立即發現人民的疾苦,而且主動施以救援。

由於初期教會將增餅奇蹟和許多神學主題聯想在一起,因此這段報導的內容顯的特別豐富;但也正因為這些神學因素,而導致一些具體的歷史性因素(時間、地點、環境等)變得模糊不清。

「贈予」奇蹟

亳無疑問地,這裡報導的是一個奇妙的事件,我們一般常用「增餅奇蹟」來稱呼此一事件,但是這個名稱並不恰當。尤其在今日自然科學的思考背景中,這個說法給人一種打破自然律的印象。依據聖經的整體思想背景,這個奇蹟所表現的重點是天主超乎尋常的恩賜。就如天主曾在西乃曠野中給遷徙的以色列人,由天上賜下「瑪納」一樣(若六31),現在耶穌對跟隨祂來到曠野的群眾所做的,甚至是一個更大的「贈予」奇蹟。

【綜合反省】舊約和新約的關係

舊約中也有類似的故事,列下四42-44,敘述了先知厄里叟以二十個餅使一百人吃飽,並且還有剩餘的故事。將這兩個故事稍做比較便可看出,新約的故事受到了舊約的影響,但同時也看出新約「超越」舊約。從奇蹟「施行者」來看,耶穌是更大的施主,能力遠遠超過厄里叟;而就奇蹟的「接受者」而言,新約的優越性更是清楚:五千個人遠比一百人多。此外,瑪竇特別強調除了五千多個男人之外,還有女人和小孩;「天主子民」這個概念已由舊約中純男人的聚會,進展成為一切天主兒女的聚會。的確,只要與耶穌同在,疲乏者便得到安息,飢渴者都得到飽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