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四主日

耶穌在葛法翁會堂【福音:谷一21-28】

門徒和耶穌進了葛法翁;
21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
22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
23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裡,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
24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
25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
26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
27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
28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經文脈絡】

馬爾谷報導耶穌在加里肋亞海邊招收首批門徒之後(一16-20),立刻更換敘述故事的時間和地點,報導耶穌在一個安息日,在葛法翁會堂中所發生的事件(一21-28),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這段故事。

整段敘述分成三段,首先是一個導言,提及耶穌於安息日在會堂中教訓人(21-22);接著是由導言引出的「驅魔奇蹟」(23-27);最後則是整個事件造成的效果(28)。

最後一節經文:「他(耶穌)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毫無疑問,這就是整段報導所要達到的根本主題。雖然看起來「驅魔事件」是這段經文中最生動的情節,但整段驅魔過程並沒有成為真正的重點;相反地,這裡顯示對耶穌後來的工作更重要的主題:祂的名聲遠播。這正是馬爾谷福音有關耶穌在加里肋亞公開生活報導的特色。

「驅魔」的文學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驅魔故事」含有古典作品中驅魔文學類型所含有的特點因素:驅魔者的出現、察覺惡魔所帶來的危險、驅魔過程(有時詳盡、有時簡短)、惡魔被趕出時的一些可察覺到的記號、見證人的兩種不同反應。

這些文學上的辨識特徵,說明這類報導具有某種固定的格式,但卻並未解釋奇蹟事件的內涵。必須要提的是,福音作者總是刻意地避免使讀者的注意力集中於驅魔者所有的特殊能力上,而是強調耶穌所帶來的「新的教訓」(7);耶穌的驅魔事件,只是祂的教導具有卓絕權威性的證據。

葛法翁

耶穌和門徒們來到葛法翁(21)。根據瑪四13,葛法翁是耶穌公開生活時的主要居住地;此外,四部福音的作者都顯示,相對於耶穌的家鄉納匝肋(參閱:谷六1-6),葛法翁與加里肋亞湖沿岸地區才是祂最喜愛停留之處。

考古學者證實,耶穌時代葛法翁城中的確有一座會堂,應該是一個相當醒目的會堂。今日去葛法翁的朝聖者都會在當地發現一座壯觀的會堂廢墟,這是第四世紀左右的建築遺跡,但卻是建築在耶穌時代會堂的基礎之上。

安息日的會堂聚會

福音報導當天是安息日,因此耶穌按猶太人的習慣「進入會堂」,並且「教訓人」(21)。安息日在會堂中的聚會主要是「聖道禮儀」,包含宣讀聖經以及對於聖經的解釋。馬爾谷非常精簡地敘述耶穌「教導」,意思是耶穌對聖經的解釋就是「教導性的宣講」,很可能初期基督徒團體就是透過「要理教導」的方式保存並傳遞耶穌的話語(比較:谷四1-2)。

耶穌的教導具有權威

對馬爾谷而言,「教訓」一個字就足夠說明一切(谷一15),他所強調的並非耶穌所有的「教導內容」,而是祂的教導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群眾都因耶穌的教導而「大為驚奇」,因為祂的教導具有天主般的權威,而「不像經師們一樣」(22)。

邪魔害怕耶穌的教導

由23節開始,馬爾谷轉而敘述一個在會堂中所發生的插曲:一段驅魔的故事。耶穌在教訓人的時候,突然有一位附魔者的高聲喊叫,這是惡魔因為聽見耶穌的宣講,由於恐懼害怕而做出的反應。

不潔之魔

這位附魔者是被一個「不潔之神(魔)」所附(思高譯本沒有譯出「不潔」一詞)。馬爾谷在他的福音中交替使用「不潔之神」和「魔鬼」兩字。古典文學作品常常將魔鬼表達為帶來災害的精神體;而希臘化的猶太文學作品則常以「不潔之神」表達魔鬼,當然是已經加上貶抑性的批判。

附魔現象往往含有一些醫學上的幅度,例如路十三11就清楚的提到一位「病魔」,谷九17-22也指出一位「啞巴魔鬼」。因此可以了解,福音中常把「驅魔成功」表達為「附魔者被治癒」。然而,驅魔現象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幅度:耶穌行動的「記號性」。瑪十二28(平行文:路十一20)報導耶穌清楚地將自己驅魔的行動解釋為「天國業已臨在」的記號。馬爾谷福音也清楚地表達這樣的關連:他在谷一15先報導耶穌宣報天國臨近,現在就以福音中耶穌所行的第一個奇蹟加以證實,使人從相反天主旨意的惡魔力量中得到釋放。

魔鬼的「知識」

惡魔的喊叫聲並非只是由於恐懼而無意義地胡亂吼叫,牠們(複數!)的喊叫聲顯示擁有超越人性的知識,知道耶穌所有的派遣以及祂超越一切的能力,並宣告耶穌真實的身分:「天主的聖者」。魔鬼稱耶穌是「天主的聖者」,表達耶穌是被天主的光榮充滿,和不潔的邪魔的污穢邪惡形成極端對比。但是,知識並不等於信仰,牠們雖然認識耶穌,卻不肯信從祂。

驅魔

耶穌以兩個簡短的命令句將惡魔驅逐出去:「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25)耶穌的話語本身就帶有權威,所說的必能實現,完全不須再外加其他任何媒介或因素。惡魔雖然還拼命做困獸掙扎,「使那人拘攣了一陣」,但卻毫無用處,頂多只能「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26)驅魔奇蹟立刻就實現了。

奇蹟的效果

相對於驅魔故事的簡短,經文敘述在場群眾們的反應則詳細的引人側目。他們完全不知所措而「大為驚愕」!福音作者巧妙地透過他們的彼此詢問強調整段敘述根本的主題:整個事件使人了解耶穌的宣講充滿權威,是「新的教訓」,耶穌的聲譽也因此立刻「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28)。這個事件是「新的教訓」,因為人們由這個事件能夠有所「學習」,亦即正確地了解耶穌所宣講的「天主的國」(一15)。

【綜合反省】

馬爾谷在耶穌公開生活之始就報導這個故事,講述耶穌以言語以行動證實祂自己所宣報的福音:「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一15)

這段故事也帶領讀者一起再次肯定耶穌超越邪魔,每個人都應在耶穌的工作中發現自己的「肉體與靈魂」都得到好處。更重要的是由耶穌的言行認出祂真正的身分並因此而信從祂。

此外,魔鬼超越常人的「知識」也提醒基督徒,信仰不只是知識,知道並不等於信從。每個人當然都應不斷在信仰知識上成長,但更重要的是要真實地信靠服從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