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門徒的福傳使命【福音:谷六7-13】

那時候,
7耶穌叫來十二門徒,開始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賜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
8囑咐他們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裡帶銅錢;
9卻要穿鞋,不要穿兩件內衣。
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在那裡,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裡,直到從那裡離去;
11無論何處不接待你們,或不聽從你們,你們就從那裡出去,拂去你們腳下的塵土,作為反對他們的證據。
12他們就出去宣講,使人悔改,
13並驅逐了許多魔鬼,且給許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們。

【經文脈絡】

馬爾谷福音以「招收門徒」開始報導耶穌的公開生活(一16-20)。耶穌由門徒中特別選定十二人,目的是賦予他們驅魔的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形成我們慣稱的「十二宗徒」(三13-19)。不過,這個派遣直到谷六7-12才兌現,這段經文就是這個主日的福音內容。

十二門徒

「耶穌叫來十二門徒,開始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賜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這段敘述是直接回應谷三14-15的經文。福音作者指出這十二人在門徒團體中具有某種特殊性,他們是一直在耶穌身旁、和祂最親近的人。他們的特殊性更表現在耶穌派遣他們外出傳揚福音,並把自己的權柄授予他們。在這段福音當中,特別以驅魔的能力來表達它來自於耶穌的權柄。他們透過驅魔和宣講,為耶穌默西亞使命作證、告訴世人:使人得到自由和救恩天國將要來臨。門徒們以兩個兩個的被派遣出去宣揚福音,如此的方式顯示出當時生活的智慧,並且完全符合聖經的教導(參閱:申十九15;瑪十八16)。

門徒們的裝備

耶穌教導門徒外出福傳時如何裝備自己(8-9),然而祂所給的指示多半是消極性的表達:門徒幾乎什麼也不用帶,因此顯示出福傳者的根本生活態度應該是一無所需的。在耶穌的時代,有許多不同的人巡迴各處宣講某種信念,他們當中的確有些人表達出拒絕擁有任何財產的生活態度。但是,門徒們拒絕擁有任何東西卻有獨特的原因,這個態度源自於他們和福音、以及耶穌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拒絕一切的態度顯示出,他們對於他們的宣講具有完全的信心,是完全信任天主的最好見證。

與人相處的態度

耶穌對於福傳者的居所只給一個含有正反兩面情況的指示,積極而言:如果他們在某人家中得到友善的接待,就應該住在那裡,直到從那裡離去,不可再更換居住地。如果有人接納門徒進入自己家中,理所當然地表示這個家庭接受了門徒所宣揚的福音喜訊。這段經文大概反映了早期的歷史情況,初期基督徒的福傳工作都是以一個具體的家庭做為根據地和出發點。要求門徒停留在一個固定的家庭當中,目的是為使所傳的福音喜訊在此生根結果,進而建立一個「家庭教會」團體。

門徒們也可能遭遇消極的經驗:如果他們所碰到的家庭不願接待他們,那麼門徒們就不應在此久留,而且必須拂去「腳下的塵土,做為反對他們的記號」。拂去塵土的行為,是舊約中人們面對不潔的情況表達自保的行動。因此福音經文顯示,凡是不願意聆聽耶穌的福音,就有如外邦人的地區一樣是不潔淨的。對馬爾谷而言,拒絕福音喜訊是非常嚴重的事,因為拒絕福傳的使者,就是拒絕那個在末日審判時能夠拯救人的福音喜訊。因此,門徒以拂去腳下的塵土所作的見證,其效果將一直延續到天主的審判台前。

執行福傳使命

福音最後摘要性的報導門徒們採取行動,執行福傳使命。他們和耶穌一樣「宣講,使人悔改,並驅逐了許多魔鬼。」(13)悔改的要求和天國的宣講是密不可分的(一15),門徒的工作成果是顯著的,他們和耶穌一樣能行大能奇蹟,「治好許多病,驅逐許多魔鬼」。整部馬爾谷福音只有這裡將「傅油」和「治病」連結在一起,在希臘、猶太社會當中,油一直是最常見、最普遍的外傷治療藥品(參閱:路十34)。但是,這個油在此處應該具有特別的意義,由於使用這些油的是門徒們,因此,這段經文可能反映了當時信仰團體的一種習慣:油象徵天主祝佑的保證,故能使有患病的身體得到治癒。治病和驅魔的事實,都是天主救援的象徵,人們應該在這些奇蹟之中看見天主的國業已臨近。

【綜合反省】

福音作者將耶穌派遣門徒的報導安置在非常恰當的位置,在耶穌遭受了家鄉納匝肋人的拒絕以後,作者立刻提到耶穌派遣門徒外出傳教,同時教導鼓勵他們,即使面臨各種困難、剝削以及一無所有的情況之下,永遠不要放棄傳揚福音的使命。

派遣十二位門徒外出傳福音的敘述,顯示了耶穌根本的關心,祂希望天國的福音能夠更廣泛的傳揚,讓更多的人認識並接受。十二門徒之所以得以分享耶穌的權柄,完全是由於天主的能力和仁慈,天主願意在耶穌的門徒團體當中召選特別的人,給予他們特殊的使命和能力,使他們成為天國的使者。

馬爾谷在敘述耶穌派遣十二門徒外出宣揚福音,基本上預先指出耶穌復活後,門徒團體外出傳福音的情形;復活後的教會團體的福傳工作,根本上就是延續耶穌曾經給予宗徒們的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