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三主日
伯多祿的職務與命運 【福音:若二一 1-19】
1這些事後,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他是這樣顯現的:
2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
3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有捕到。
4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
5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
6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
7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裡;
8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
9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
10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纔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
11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裡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
12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罷!」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
13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
14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
15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
16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
17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
18「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
19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罷!」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若二一1-19,學者們大多認為若望福音原本應結束於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是由後來的編輯者加入的,「思高聖經」也清楚地在這一章之前標明是「附錄」。細心地閱讀聖經的讀者,應該會發現這段經文和前面的第二十章很難連貫在一起,第二十章敘述復活的耶穌在耶路撒冷顯現,而這段顯現故事卻發生在加里肋亞湖邊。
今日的福音內容分成兩部分,首先是復活主的顯現(1-14),其次是耶穌和伯多祿之間的對話(15-19)。前者又可以分成三段:徒勞無功的捕魚行動(1-3),豐富的捕魚收穫(4-8),和復活的宴會(9-14);而復活的耶穌和伯多祿談話的內容則是關於伯多祿的職務(15-17)和他的命運(18-19)。
徒勞無功的捕魚行動
在伯多祿的號召之下七位門徒一起去捕魚,福音作者敘述了其中五人的名字,另外兩位的姓名卻沒有透露。由於若望福音並沒有報導十二宗徒的名單,載伯德的兩個兒子也只有在這裡被提到,因此「七」這個數字的象徵意義應該大於實質意義。在猶太傳統中「七」象徵圓滿,這七位門徒大概象徵耶穌的整個門徒團體,他們在耶穌生活的時候曾陪伴著他,在耶穌復活後,他們的重要性更是明顯。
這七個人在晚上來到提庇黎雅海捕魚。夜間本是最好的捕魚時間,因為白天時魚都沈在海底休息;雖然如此,他們整夜辛苦勞作,卻一無所獲。
豐收(4-8)
到了清晨,復活主顯現在岸邊;但是,既疲累又失望的門徒們卻沒有認出祂來(參閱:路二四16)。復活的主親暱地稱他們為「孩子們」 ─ 這個稱呼在若望壹書中出現非常多次 ─ 命令他們向右邊再次撒網,也因此藉著奇蹟顯示了自己;然而,只有「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認出祂來。
「愛徒」是若望福音中最傑出的見證者,福音作者並未透露這人到底是誰。如果根據這段經文,他應該是「七人」中其中之一,但絕對不會是載伯德的兒子(因此排除了傳統中「若望」的可能性),而應該是那兩位「無名氏」中的一位。
那時他們大約距離湖岸二百肘,將近一百公尺。伯多祿一聽見愛徒的指認,立刻給赤裸的身體披上外衣,跳入海裡,希望盡快來到耶穌那裡,這個激烈的反應使讀者們記起他曾三次否認耶穌。而在另外一隻船上的門徒們則前來幫助,好能拉上被魚充滿的沈重漁網。
復活的歡宴(9-14)
到了岸上,他們發現一個「神秘宴會」已經準備好,耶穌命令他們把剛捕的魚拿一些過來。這時候伯多祿「獨自」去把船拉上來,漁網雖然充滿了魚,網卻沒有破。這段敘述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這些魚象徵經由門徒的宣講而進入「一個教會」的信徒團體,而伯多祿則象徵著保護、維持教會合一的人物(事實上這裡已為若二一15以後的對話預作準備)。
被捕的魚一共是153條,由於這數字並非「整數」,大概同樣也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但是學者們至今仍不清楚它所代表的含意。
經文接著回到早餐的敘述,由於前面愛徒已經指認了復活的主,又因為門徒們膽怯害羞,不敢詢問耶穌到底是誰,這一切顯示「復活主」和「世上的耶穌」的存在方式完全不同(參閱:格前十五35-44)。復活的主把魚和餅遞給門徒們的行動,一方面可以被瞭解為世上的耶穌和人們一起用餐、進食的延續;另一方面也反映信仰團體「感恩禮」的情景,在這個「早餐會」中誕生了一個以感恩禮為中心的新門徒團體。
伯多祿的職務
早餐以後,耶穌單獨轉向伯多祿一人。耶穌以伯多祿和他父親的名字呼喊他:「若望的兒子西滿」,顯示出這是個人性的對話。耶穌連續三次問他:是否比其他的人更愛他?伯多祿三次都給予耶穌肯定的答覆,並且指出耶穌知道一切。耶穌三次對伯多祿提出問話,應該使他想起在耶穌受難時自己曾三次否認和耶穌的關係。
在伯多祿每次肯定答覆之後,耶穌都託付給他特殊的使命。「餵養」或「牧放」基督的羊群,顯示耶穌使伯多祿分享祂的善牧職務。耶穌的問話中交互使用「羔羊和羊群」、「餵養和牧放」等名詞,強調牧人對於羊群無限的關懷與責任,基督是永遠的「首牧」,一切羊群都屬於祂(參閱:若十1-18),伯多祿只是受耶穌託付代為照管羊群。
伯多祿的命運
做為耶穌的門徒,伯多祿不僅分享耶穌的牧人職務,也必須分享祂的命運。福音作者藉著圖像式的語言表達這一點,伯多祿在年老時將被人帶到他所不願去的地方,這個地方正是墳墓,而他「伸出手,讓人束上腰」,顯示他將殉道死亡。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在古老基督徒的語言中,「光榮天主的死亡」就是特別指殉道的死亡。教會歷史傳統也告訴我們,伯多祿後來的確為這信仰奉獻了性命。
綜合反省
這段經文充滿與教會相關的隱喻,捕魚奇蹟顯示復活的主永遠和祂的教會同在。聖奧斯定指出:「基督站在永生的岸邊,向右邊撒出的網給天主的國帶來子民」。門徒整夜勞苦一無所獲,卻按著耶穌的命令再次撒網,因此教會的宣講者必須完全信賴基督的助佑。
伯多祿一個人將網拉上岸,以及耶穌和他獨特的對話,顯示基督把教會託付給他。伯多祿曾輕率莽撞地自誇要為耶穌而死(若十三37),卻三次否認耶穌;當時他並不瞭解,基督來是為把生命給一切屬於自己的人,當然也包含伯多祿。基督必須先為伯多祿的得救而死亡,然後伯多祿才能為了基督的福音而死亡。
伯多祿經歷反應了人的真實情況:在耶穌受難時不敢承認耶穌,在基督復活的光照下看見自己是罪人;而耶穌再次的召叫促使伯多祿悔改,而使罪惡轉變成恩寵。擁有教會職務的人都應記取這個教導:如果我們愛耶穌,就不可只照顧自己,而應該牧放耶穌的羊群,並且不是當作自己的羊,而是耶穌的羊群,在他們當中尋求耶穌的光榮,而非自己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