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爾谷而來的受難史(上)
前言
谷十四1~十六8是有關耶穌受難的記述,記載了耶穌受苦、死亡、第三天復活等事蹟,是整部福音的高峰。這是應驗了耶穌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之後,對自己將要受難的三次預言(八31、九31、十33-34)。其實整部馬爾谷福音所載的耶穌生平事蹟,必須從耶穌的受難到死亡及復活等事蹟來理解。
馬爾谷的受難史縷述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參與其中的主要人物。受難過程的每一階段,都揭示了耶穌的獨特身分:「你是默西亞,那應受讚頌者的兒子嗎?」(十四61)「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十五2、12、18)「默西亞」、「以色列的君王」(十五32)及「這人真是天主子」(十五39)。前四個稱謂都是出自反對耶穌之人的話,諷刺的是,他們雖不相信,卻道出了耶穌真實的身分;最後的稱謂是來自一位羅馬軍官對耶穌的宣認,而這正是全書所要帶出的主題,耶穌真是「天主之子」(一1、11;三11;五7;九7;十二6)。
一、預備受難(十四1- 42)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所做的事,逐一突顯了他與猶太人之間的衝突。自耶穌潔淨聖殿後(星期一),司祭長和經師就已經想法子要殺害他;翌日(星期二),耶穌用「惡園戶的比喻」指責他們,且與其他猶太宗教人士進行一連串的辯論,凡此種種都加深了他們對耶穌的仇恨,因此他們遂展開密謀除掉耶穌的計劃(十四1)。而十四1-42就是記載耶穌被捕前所發生的經過。
1. 耶穌提前被傅油(1-11)
馬爾谷福音作者以一貫的「三明治式敘述」手法,把「女人用香液傅抺耶稣」的事件(3-9)插入「殺害耶穌的陰謀」(1-2)和「猶達斯出賣耶穌」(10-11)之間,突顯傅抹耶穌的女子對耶穌的忠誠,以及她洞悉耶穌將要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她勝過所有門徒,也與賣主的猶達斯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女子獻上極貴重的玉瓶純納爾多香液,而猶達斯卻為少量的銀錢將耶穌出賣。
女子用貴重的香液倒在耶穌的頭上,在當時,若在節慶以香液傅抹是極為平常的事(參閱詠二三5,亞六6),但用如此貴重的香液,則較一般對貴賓的招待更隆重。最特別的是把一整瓶香液澆在一個人的身上,如此的做法乃多用在安葬之時(十四8),此舉動立即引起旁人的非議(4-5)。誠然,幫助窮人很重要,但耶穌卻為她辯護,解釋她是為了他的安葬來作預備。因此,普天之下無論何處,傳講耶穌拯救世人的福音中,都要紀念她所做的事(9)。在耶穌要面臨死亡的前夕,這女子的行為便更顯得具有重要意義,何況耶穌死後,就立刻被放在墓穴裡,來不及為他傅抹香液,因為安息日來臨了。作者的目的也是要藉著這項行動來喑指耶穌是君王默西亞(參閱:撒上十六13;詠八九21),故耶穌的死,同時也是他「受傅」為王的登基典禮了(十五26)。
默想
在這裡我們看見那不知名的女子,對耶穌毫無保留的愛和把握時機的奉獻。原來我們所傳講的福音不只關乎耶穌所宣講的天主國的信息,同時也包括了人當怎樣向基督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
2. 耶穌設立聖餐,預言自己受死(12-31)
作者將最後晚餐的記敘(22-26)編排在耶穌兩次預言門徒背主的記載之中(17-21與27-31),這是要把耶穌忠於天父,願意為屬於他的羊群作出的自我犧牲,與門徒在耶穌被捕後離棄他而作一個強烈的對比。逾越節本是彼此祝願平安的慶節,然而卻埋伏著陰謀與背叛。縱然如此,耶穌仍然沉著向門徒解釋他的受死的意義和目的,救贖的日子始於這個晚餐。
在晚餐時,耶穌是席上的主人,席間他指出有人要負賣他,令在座的門徒極為不安,於是他們一個個地問耶穌:「難道是我嗎?」(18-19)耶穌沒有說出那人是誰,只說是十二人中的一位,是跟耶穌「一起在盤子裡蘸的那一個」(20)。直至事發之後,門徒才知道出賣耶穌的人是誰。
附註:【逾越節晚餐】
1.筵席前 | 斟第一杯酒:由家長敬上一杯酒、祝福,再遞給在席者喝 |
2.逾越節禮序 |
|
3.正餐 |
|
4.總結 |
|
這個晚餐中,耶穌並沒有依照逾越節的程序解釋為何要吃無酵餅,反而加入另一些內容,就是以餅比喻為自己的「身體」(22)。他為自己的門徒(也是為著全人類)擘開了餅和傳開,預示耶穌將要受死。擘餅之後,一起進食;照逾越節筵席的程序,耶穌所祝謝的杯,是筵席的第三杯酒。謝恩之後,耶穌將杯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杯中的酒,這時耶穌向他們預告說:「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流出來的。」(24)
出二四3-8敘述,梅瑟將血灑在祭壇上,然後向天主的百姓宣讀立約之書,再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表示這「血」成為立約的有效性的憑證。同樣,耶穌的死是一種立約,透過他的死所帶來的救贖,使天主與祂的子民建立一個新的盟約、新的關係,正驗應了先知耶肋米亞的預言(耶三一31-34)。耶穌在此建立一個新的盟約群體,這群體得以建立是因耶穌為他們流血捨命,交出自己(參閱谷十45;依五三12)。門徒都喝了象徵立約之血的葡萄汁,表示願意領受此約帶來的救贖恩典。之後他們唱完聖詠(一一六),準備往東,朝橄欖山上而去,耶穌卻向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27),由伯多祿為首的門徒團體,向耶穌保證絕對不會,然而耶穌非常清楚門徒們的軟弱懼怕和自我欺騙(29-31)。當門徒經歷耶穌所說的事之後,回想耶穌在最後晚餐的話與行動,就再也不能否認:「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羅五8)這個事實了。
福音作者引用匝加利亞書十三章7-9節的描述:上主用刀劍攻擊牧人,以致羊群四散,但他們最終得到煉淨和更新,原本審判落在羊身上,現在卻落在牧人—耶穌身上。耶穌再一次預言自己的復活(28),這是他第五次這樣預言(參八31;九9、31;十34)。耶穌會先於門徒到加里肋亞,這位死而復活的牧人會重新招聚迷失的羊群,他要再次成為他們的牧人,好使這個群體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默想
這段經文(十四12-31),預言猶達斯的背叛和伯多祿的否認,耶穌很明白會發生什麼事,他是支配自己受難的人。在最後晚餐時,一無所有的耶穌獻出他自己的身體和血,同時也明白他不能期待門徒會承認他或效忠他,好像他在門徒所花的心血都是白費,但耶穌卻知道眼前的失敗只是暫時的,那復活的大能將會得到最後的勝利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