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教友的使命
為什麼教會獻給天主的讚頌之祭和感恩之祭,稱之為彌撒(Missa, Mass)?它是怎麼來的?在大禮彌撒中是由六品輔祭,而普通彌撒中則由神父自己宣佈「你們可以離去,現在散會了」(Ite missa est, 現在中譯為「彌撒禮成」),而教友們答以「感謝天主」。這樣的背景是如產生的?
古羅馬人是有規律的民族,這可由他們制定法律的卓越看出。他們不拘舉行任何性質的公共集會,都是秩序井然的。無論是皇帝登朝、議員開會、法院過堂,甚至學校上課,沒有不是紀律化、形式化的。
除非由負責人宣佈正式結束,是沒有人偷溜的。所以只有負責人宣布後,出席聚會的人,才認為可以離去。羅馬人慣用的解散集會的句子很短―Ite missa est(你們去吧,散會了)。彌撒這個字的意思是「集會的解散」,當時並沒有什麼宗教的意味,而這個字的來源是「Missio」,派遣出去。
到了羅馬教友開始用拉丁文講話(因而,也用拉丁文崇拜)的年月,也就是到了第三世紀,他們採用了不少當時教外鄰居的風俗習慣。事實上,即便他們不完全是同族的,可是他們都是羅馬公民。很自然的在崇拜上,他們採用了一些羅馬人集會的禮儀,也採用了他們正式散會的那種習慣。他們所以採用了這句慣語「你們去吧,散會了」,是因為這句話既實用又簡潔,而且人人都懂。
在「讀經」之後有慕道者的「散會」(Missa彌撒),在感恩祭結束後有教友的「散會」(Missa彌撒)。到了第四世紀,「彌撒」一詞,已不專指遣使散會的這一行為,而是指遣散的群眾――會眾。不久,「彌撒」一詞,開始用來表示內容了:聖道部分為慕道者,聖祭部分為教友。這樣,當「慕道者只參予了一部份」的習慣取消後,彌撒(Missa)終於指「祈禱、講道、祭獻、領聖體」整個禮儀―這便是我們今日的彌撒。
所以「Ite missa est」(你們去吧,散會了),原先純粹是教外羅馬人宣佈散會的一種用語。雖然它的起源是世俗用語,但是最後變成基督徒化的用語了。神父先向集會的群眾致候說:「願主與你們同在」作為前導。最後,教友們對神父宣布「彌撒禮成」(Ite missa est),答謝「感謝天主」。我們可以說,由於這句話與聖祭有不解之緣,於是獲得了更深一層的意思。榮格曼神父認為,自從用拉丁文做彌撒以來,「你們去吧,散會了」這句話就一直在聖祭(彌撒)裡採用了。我們可以說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由於其中的彌撒「Missa」一字是來自「Missio」(遣使或使命)這個字。我們有理由把它譯為「你們去吧!你們被派遣出發吧!」或者「你們去吧!你們負著使命而去吧!」。
經由彌撒,我們在基督內合而為一了,我們更深切地倚偎在教會――基督的奧體裡。毫無疑問,現在我們與之親密結合的基督,是被派遣的基督,是負有使命的基督。基督自己多次也這樣說。在四部福音裡,有三十來次,提到基督被遣使的事。最清楚的幾次,是若望福音的記載:「我應做派遣我來者的工作」(若九4)。「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給我的工作」(若四34)。「你們聽到我所說的話,不是由我來的,而是由那派遣我來的父的」(若十二49)。「聽我的話,相信派遣我來者的,就有永生」。(若五24)。基督被遣來教訓、聖化、救贖人類,被遣來「為使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十10)。祂對宗徒們說:「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若二十21)。
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憲章〉第6號提醒我們說:「正如父派遣基督,同樣基督也派遣充滿了聖神的宗徒們。祂這樣做,是藉著向萬民傳佈福音,使他們能夠宣稱天主聖子,藉其死亡與復活,從魔鬼與死亡中解救了我們,並把我們帶到父的天國裡。祂的目的是要他們藉著聖祭與聖事――全部禮儀生活的核心,來完成他們所宣講的救贖大業。」但是禮儀生活本身應該結出應結的果實來。〈禮儀憲章〉第9號就指出,教會不應只向教友們講解,信德悔改的道理和準備他們善領聖事,也應「要求他們參加各種愛德、慈善和使徒事業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更能使他們表現出來;基督的信徒雖然不屬於這個世界,可是他們卻是這世界的光,要在人前光榮聖父。」
所以,我們既然是基督奧體,既然在每次彌撒裡與祂結合的更密切,那麼我們應該分擔恩主、恩師的使命。我們應成為基督第二,我們應該給祂作證,應該把祂的真理和救贖的工作帶給我們的同胞,進而把基督帶給全世界。每人按照他在教會內的身份,都負有這個使命。
「你們去吧!你們負有使命!」這是多麼光榮的特權呀!無怪乎我們會高呼「感謝天主」。我們的活動不因「彌撒禮成」而終止,反應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繼續使徒工作。既然我們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把我們奉獻給天主了,我們就該完成這個整個奉獻的後果――且是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完成。
每次彌撒完,教會就給我們使命說「彌撒禮成」(你們去吧!你們負有使命!)。我們不只受到了祂這個命令的鼓勵,而且也得到基督祈禱的力量,那是祂在最後晚餐中,為這個意向所做的祈禱。祂祈禱說:「父啊!就如你派我到世上來,我也要派他們到世界上去……我不但為他們祈求,我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從我的人祈求;願他們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也在我們內成為一體,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一樣。這樣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十七8-22)。
當三位宗徒看到顯聖容的基督時,伯多祿是那麼的出神,希望永遠留在那裡,再不願回塵世來。有的祈禱書就是以這種心情編了經文,叫那渴望的靈魂在彌撒後發出這類:「但願我能永久留在祢的祭台前朝拜祢」的情愫!但這不是正確的態度。顯容後的基督把伯多祿等人領下山來,告訴他們有關十字架的事。教會向渴望的靈魂說:Ite missa est(「彌撒禮成」你們去吧!你們負有使命!)。因為還有工作要做,還有痛苦要受,還有人要救。你們是負有使命的。
把彌撒延續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我們的軟弱,我們怕受苦,我們不願犧牲自己,我們平時都是圖安逸找快樂;我們不應該和那些沒有參與彌撒,沒有與救主基督在聖體聖事內合而為一的人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是因主名被委派做主的工作,去分擔主的使命,為主作證。我們是小基督,應該有小基督的行動。
有時候,需要有英雄的壯烈精神。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工作沒有興趣,我們的伙伴性格不同;這時我們該想到彌撒,我們要把這些事當作我們在彌撒中奉獻的一部份。有時我們感到誘惑,覺得修愛德、講真理、潔身自愛、行為正直都很困難。但是我們仍然忠於我們在彌撒中所做的奉獻,仍然不辱我們為基督作證的使命。為拓展天主的國,不拘我們能幫助,或作點什麼,我們一定要急於抓住機會;我們正是為了這些而被派遣的。
有時考驗會臨到我們。有的人不知感恩,或者有時我們成了造謠或誹謗的犧牲品。可是我們在彌撒中把基督作為犧牲,同時也把我們和祂一起作為犧牲而奉獻給天主父。如果我們現在真的成了犧牲,那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宗徒們為宣揚基督受了鞭打,可是「他們從議會裡出來,喜喜歡歡的,因為他們配為基督之名受侮辱。」(宗五41)。如果我們誠心誠意地說彌撒裡與基督一齊把我們自己奉獻為犧牲的話,那麼,我們也應該在痛苦中找到快樂。基督許給我們祂的軛是甘飴的,祂的擔子是輕的。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軛是苦的,我們的擔子是重的,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在彌撒裡把這些交給基督奉獻給天父,沒有藉這個奉獻變成「祂的」軛、「祂的」擔子。
所以當我們聽到「你們去吧!你們負有使命!」(彌撒禮成)而真地負起使命時,我們應興高采烈喊說:「感謝天主」。我們感謝天主,因為我們堪當接受這樣偉大的使命;感謝天主,因為藉彌撒的恩寵,我們有力量來負起拓展基督國度的角色;感謝天主,因為祂賞給我們天上食糧的營養,我們的恩主恩師使我們跟祂合而為一,與祂合作來完成救世的偉業。「彌撒禮成」(你們去吧,你們負有使命!)感謝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