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巴勒斯坦(客納罕﹝迦南﹞)時期
就可靠的聖經資料、相關的聖經之外的文獻和考古學的挖掘等三方面來看,主前1200年左右,所有以色列民佔領巴勒斯坦不是真實的歷史。
不過,依基本教義派的說法,他們徹底接受《若蘇厄書》的「軍事征服論」:以色列人分三個階段征服巴勒斯坦境內各民族,首先是巴勒斯坦中部(本雅明地一帶)(六〜八章),其後是巴勒斯坦南部(九〜十章),最後是北部(十一章)。
然而,根據考古學在約但河東高原挖掘的出土文物,如房屋設計、陶瓷、牲口(牛、羊)等,皆未顯示這一帶的居民和其他巴勒斯坦地帶的居民的差別。易言之,這些所謂新佔領的以色列人原本就是該區的住民、本土的百姓。另外,一些被以色列征服的城市,考古的發現,並沒有如《若蘇厄書》所載,處處有遭戰爭破壞的痕跡。從種種跡象看來,《若蘇厄書》是一部因著寫作目的而簡化以色列人進入巴勒斯坦的描述,以色列入此地的過程比書中所記述的來得複雜許多。
按照法籍考古學家道明會神父德富(R.De Vaux)的主張,古代以色列人不是即刻佔領巴勒斯坦,乃是經由漫長的遷徙而移居此地。
德富認為以色列分三種不同的支派團體:一是北部與約但河東岸的支派;一是在聖地中央的支派;另一是在聖地南部的支派(請參考思高本聖經310頁「十二支派分布圖」)。
(1) 北部與約但河東岸的支派─五個支派:位於約但河東岸的「加得」、以及位在北部加里肋亞的四個支派:「則步隆」、「依撒加爾」、「納斐塔里」、「阿協爾」。以上五個支派從未去過埃及,故沒有參與出埃及的奧蹟。
(2) 聖地南部的支派─四個支派,稱為肋阿(雅各伯的原配夫人;請參閱創二九16-23)團體,即:「勒烏本」、「猶大」、「西默盎」、「丹」(丹為雅各伯的妾所生;創三十1-6)。一直在埃及,直至主前十四世紀A(n)khenaton法郎在位,從埃及被驅逐出來,他們是沿著沿海大道(即最短的路,經由加薩走廊進入巴勒斯坦南部)進入聖地最南方,即南部沙漠和赫貝龍地區。以上四個支派也沒有參與出埃及的奧蹟。
(3) 聖地中央支派─三個支派:「厄弗辣因」、「默納協」、「本雅明」才是主前十三世紀真正參與出離埃及的支派團體。
根據專家的研究,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不是所有的以色列支派在主前1200年佔領客納罕(巴勒斯坦)。古代早期的以色列人定居巴勒斯坦是一件漫長痛苦的過程,事實上,它歷經幾個世紀之久,某些支派是孤立的,甚至是少數的。
具有異教色彩的五個地方支派、四個從埃及被驅逐出去的南部支派、以及三個真正逃出埃及的中央支派,是在幾世紀後漸漸地融入以梅瑟所相信的雅威神為他們信仰的天主;並藉著每年所舉行的逾越節,一同歌唱〈凱旋歌〉(出十五)。最後,他們佔領了耶路撒冷,在撒羅滿王朝的時代,建築雅威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