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生平 -「他獻身於宣講福音」
思高中心編譯
以下是教宗於2008年8月27日在保祿六世大廳公開接見時所做的演說,主題是特別介紹聖保祿 。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在上次放假前的要理講授 ─ 兩個月以前,七月初的時候 ─ 為了配合保祿年,我開始一個新的連續性話題,反省保祿的生活方式。今天我願意再次回到這個主題,繼續反省這位外邦人的宗徒,簡短地為大家介紹他的生平。
由於我們將在下星期三,特別談論他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所發生的特殊事件 ─ 保祿悔改 ─ 隨者與基督相遇而使他的生命徹底轉變,今天我們將簡短地介紹他的生平。
我們在聖經中得知保祿生命的兩個相對極端的時刻,在《費肋孟書》他宣稱自己業已「年老」(費9),而在《宗徒大事錄》報導斯德望被石頭砸死時,描述保祿是一個「青年」(宗七58)。這兩個端點明顯地是一般性的,然而根據古典時代的計算,三十歲的人通常被描述為「年輕」,而「年老」通常是指人達到六十歲左右。
保祿誕生的日子決定於如何定斷《費肋孟書》的寫成年代。傳統上認定保祿是在羅馬坐監時寫下這書信,大約是60年代中期。因此保祿可能是生於主曆8年,那麼他當時大約是60歲,而斯德望被石頭砸死時,他大約30歲。這應該是相當正確的年代表。事實上,我們就是跟隨這樣的年代推算而選擇今年慶祝保祿年,在2008年慶祝保祿年,因為他大約是在主曆8年前後誕生的。
不論如何,保祿「生於基里基雅的塔爾索」(宗二二3),這個城市是該區域的行政中心。耶穌前51年,當時的羅馬總督正是赫赫有名的西賽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而十年後,耶穌前41年塔爾索也是Mark Anthony 和Cleopatra初次會面之處(譯注:埃及豔后的故事)。
保祿是生長在僑居地的猶太人,擁有羅馬公民身分(參閱:宗二二25-28),他有一個拉丁名字,是從他的希伯來名字(掃祿)轉音而來,他說希臘語。因此,保祿似乎生來就處於多樣文化 ─ 羅馬、希臘、希伯來 ─ 的氛圍中,大概也正是因為如此,他介於多種文化、向普世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而形成一個真正普世性特質。
他學會親手勞作,也許是從他父親學來「製造帳幕」的手藝(宗十八3),大概是一種編織羊毛或麻,做成地毯或帳棚(參閱:宗二十33-35)的工作。當保祿12-13歲時,也就是猶太男孩成為"bar mitzvah"(認知之子)時,他離開塔爾索,前往耶路撒冷,在偉大的辣比Hillel的外甥、辣比加瑪里耳(Rabbi Gamaliel the Elder)腳前受教,按照法利塞人最嚴格的標準,成為極其熱衷於梅瑟法律的人(參閱:迦一14;斐三5-6;宗二二3;二三6;二六5)。
基於他在耶路撒冷Hillel學校中學習的廣泛而正統的教義,他認為納匝肋人耶穌所展開的新運動是一個重大危機,嚴重威脅猶太人的本質(Jewish identity),祖先傳下來的正統信仰。這說明他為何嚴酷地迫害「天主的教會」,就如他在自己的書信中所承認的(格前十五9;迦一13;斐三6)。即使我們難以具體地想像到底這個迫害有什麼成分,無論如何,他採取絕不容忍的態度。
這正是大馬士革事件發生的原因,我們將在下次要理講授時回到這個主題。非常確定的,從這個時刻起,保祿的生命改變了,他成為一個不知疲倦的福音宗徒。事實上,保祿在歷史中更是一位基督徒、一位宗徒,超過一個法利塞人。傳統上,將他的宗徒活動根據三次福傳旅行劃分;當然,還可加上第四次 ─ 已被監禁的身分前往羅馬的旅程。這一切都記載在路加撰寫的《宗徒大事錄》中。然而,論到這三次福傳旅行,必須將第一次從另外兩次區別開來。
事實上,第一次福傳旅程(宗十三~十四)保祿並非直接負責者,而是由塞浦路斯人巴爾納伯領頭。他們被所在地的信仰團體派遣,一起從Oronte的安提約基雅出發(參閱:宗十三1-3),然後由敘利亞的港口色婁基雅乘船前往塞浦路斯島,在撒拉米登岸後,一路來到帕佛;再從該處出發一直到達Anatolia的海邊,今日屬於土耳其,分別在阿塔里亞(Attalia)、旁非里雅的培爾革、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依科尼雍、呂斯特辣和德爾貝,從這裡他們折返他們的出發地。
於是,外邦人的教會誕生了。在此同時,教會內 ─ 尤其是耶路撒冷 ─ 產生了激烈的討論:這些外邦基督徒是否有義務遵守以色列的生活和法律 ─ 正是這些儀式和法規將以色列和世界其他民族區分開來 ─ 才能真正分享先知的許諾,以及有效的進入以色列的命運。
為根本解決這有關未來教會誕生的問題,保祿和宗徒們聚集在一起,舉行所謂的「耶路撒冷議會」,解決影響普世性教會有效誕生的關鍵問題。他們決定不強迫外邦皈依的基督徒遵守梅瑟法律(宗十五6-30),意謂著他們不必遵守耶路撒冷的風俗,只要屬於基督、按著基督的話生活就好。因此,成為屬於基督的,也就屬於亞巴郎,屬於天主,並分享所有的恩許。
在這決定性的會議之後,保祿離開巴爾納伯,選擇息拉作伴,開始他的第二次福傳之旅(宗十五36〜十八22)。他走遍敘利亞和基里基雅,來到呂斯特辣,在此接受弟茂德為弟子,並選擇他成為福傳伙伴。弟茂德是初期教會的重要人物,母親是信主的猶太婦人,父親卻是希臘人。保祿願意帶他與自己同行,但因為眾人都知道他的父親是希臘人,所以為了那些地方的猶太人而帶他行了割損禮。他們經過夫黎基雅和迦拉達地區,繞過米息雅,下到愛琴海北岸的特洛阿。在此,發生了另一個重要事件:保祿在夢中看見一個馬其頓人 ─ 那是在海的另一邊,也就是歐洲 ─ 那個馬其頓人請求他說:「請往馬其頓去,援助我們罷!」(宗十六9)
這是未來的歐洲尋求福音的協助與光照。由於這個異象的啓發,保祿進入了歐洲。從馬其頓特洛阿航向歐洲,一直航到撒摩辣刻,第二天在乃阿頗里登陸,從那裏到了斐理伯。這是馬其頓一地區的首城,羅馬的殖民地,保祿在那裡建立了令人值得讚揚的基督徒團體。然後他又前往得撒洛尼,由於當地傳統猶太人的阻礙,他又前往貝洛雅,並繼而前往雅典。
在這古希臘文化的首都,保祿對外邦人和希臘人宣講,先是在廣場,之後到了古希臘雅典的阿勒約帕哥。《宗徒大事錄》關於保祿在阿勒約帕哥演講的敘述(宗十七22-31)是一個典範,講述如何把福音傳入希臘文化,如何讓希臘人明白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天主不是一個外來文化的神,而是一個他們等待已久的「未識之神」,一個真正回應他們文化深奧問題的答案。
離開雅典後,保祿來到格林多,在此停留了一年半。在這裡,我們有一個非常確定的時序事件,他整個自傳中最肯定的事件。在這第一次停留在格林多的期間,他被帶到阿哈雅省的總督加里雍前,因為人們控告他「勸人違法敬拜天主」(宗十八12-16)。
根據在Delphi發現的一個古老的碑文,加里雍在做格林多總督時是在51到53年之間。這顯示,我們有一個絕對確切的事實,保祿正是在這段時間停留在格林多。因此,我們可以假設,他大約在50年前後抵達格林多,停留到52年,再從格林多,經過雅典東邊的一個港口 Cencre,前往巴勒斯坦,在海邊的凱撒勒雅下船,再從那返回耶路撒冷,之後再回到Oronte的安提約基雅。
保祿的第三次福傳旅程(宗十八23〜二十一16),仍是始於外邦人教會的發源地 ─ 安提約基亞。聖史路加告訴我們,此地亦是耶穌的跟隨者首次被稱作「基督徒」的地方,因此可說是「基督徒」這個詞彙的起始地。
保祿來到亞細亞的省會厄弗所待了兩年,勸服許多外邦人歸主。在厄弗所,保祿寫信給得撒洛尼與格林多的教會。因為當地的銀匠發現,由於保祿勸服的影響,使得祭拜阿爾特米神的人漸少 ─ 在厄弗所有特別祭祀阿爾特米神的廟,是古代世界的七大驚奇之一 ─ 製造阿爾特米銀龕的獲利隨之減少,因此銀匠開始煽動厄弗所人反抗保祿。保祿遂逃往北方,再次跨過馬其頓,而後再去希臘(也許到格林多)在那待了三個月,並寫了著名的《羅馬人書》。
保祿在此回顧他過去的足跡:穿過馬其頓,他乘船抵特洛阿。然後簡短拜訪了米提肋乃、希約、撒摩,而後抵達米肋托。保祿在那召集了厄弗所的長老發表了重要的演說,描繪了真實的教會的牧者圖像。
保祿從這裡乘船前往提洛,再由該處抵達凱撒勒雅,然後再一次前往耶路撒冷。他因誤解而遭到逮捕:有些猶太人誤以為另一些說希臘語的猶太人是外邦人,被保祿帶入聖殿中唯獨保留給猶太人的區域。由於羅馬千夫長及時進入聖殿區域,才救保祿脫離他們殺害他的陰謀(參閱:宗二一27-36)。這些事件發生時,正是斐理斯擔任猶太地區的羅馬總督。保祿在此被監禁了一段時間(到底多久,仍是爭論不休的問題),由於他是羅馬公民,遂要求上訴羅馬皇帝(當時的皇帝是尼祿)。於是,繼斐理斯之後的總督斐斯托派遣軍隊將他解送到羅馬。
前往羅馬的旅程經過一些地中海的島嶼,克里特和馬爾他,然後是一些城市如息辣谷撒、勒基雍、頗提約里。羅馬的基督徒前往阿丕約市場(大約位於羅馬南方70公里)迎接保祿,另一些人則在三館(大約位於羅馬南方40公里)歡迎他。
保祿在羅馬和猶太團體的代表見面,向他們說明,他「原是為了以色列所希望的事,纔帶上了鎖鏈。」(宗二八20)然而,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結束時,僅提到他在羅馬被軟禁的情況下居住了兩年,既未提到他被尼祿皇帝審問,更未提到被判死刑。
後來的傳統說保祿曾得到釋放。這個傳說有利於保祿曾進行福傳旅行而到了西班牙,甚至能夠短暫地到東方旅行,尤其是到了克里特島、厄弗所,以及在厄弗所的Nicopolis。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設性的基礎上,包含保祿再次被捕,必且第二次在羅馬坐監 ─ 並從那裡他寫下了所謂的「牧函」,也就是給弟茂德的兩封書信和一封寫給弟鐸的信。在第二次審判時,保祿得到非常不利於他的結局。然而,一連串的理由使許多學者支持以路加《宗徒大事錄》的結尾作為保祿生平的結束。
我們在這個要理講授課程的後期將再回頭談論保祿的殉道。目前我們簡短敘述了保祿的旅程,介紹了他如何獻身於宣講福音也就夠了。我們看他毫不保留自己的精力,並面對一連串嚴苛的試煉 ─ 關於這一切,保祿自己在《格林多人後書》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敘述(參閱:格後十一21-28)。
至於其他,保祿寫到:「我所行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格前九23),以極度的慷慨執行一切,也就是他所說的「對眾教會的掛慮」(格後十一28)。在此我們看見一個決心,一個完全被福音光照穿透、熱愛基督、受到豐富信念鼓舞的靈魂的決心:我必須將基督之光帶到全世界,向萬民宣講福音。
以上有關保祿福傳旅程的簡短敘述留給我們下面的感想:我們看見保祿對福音的熱忱,而使我們領悟到福音的偉大、美麗,以及深切的需要福音。上主使保祿看見祂的光、聽見祂的聲音、並豐富的觸動他的心。這個世界渴望福音光照與基督真理業已很久,讓我們祈求上主,也使我們也看見祂的光,被祂的聖言觸動,使我們也能將福音光照與基督真理帶給今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