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皈化 -「只有當我們與基督相遇,我們才是基督徒!」

方濟會大溪初學團體編譯

教宗在這星期(九月3日)固定的公開接見場合,繼續一系列以保祿為核心的要理講授,這次談論的主題是聖保祿和他的思想。

親愛的弟兄姊妹:

今天要理講授的主題是關於保祿在大馬士革路上的經驗,通常被稱為他的悔改(或皈化)。在第一世紀的頭三十年左右,緊接著保祿曾經迫害教會的一段時間,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他生命最關鍵的時刻發生了。關於這事件的作品已如汗牛充棟,當然包含許多不同的觀點。事實是,這裡發生一個完全的轉向,一個觀點的徹底改變。因此,出乎眾人預料地,保祿過去生命中的最高理想,幾乎是他生命的基礎,開始被他看成「損失」或「垃圾」(斐三7-8)。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關於這一點,我們有兩個資料來源。第一個、也是最廣為人知的資料,出自路加的手筆。他在《宗徒大事錄》中三個不同的場合講述了這個事件(參閱:宗九1-19;二二3-21;二六4-23)。一般的讀者也許會花許多時間注意其中某些細節,例如:從天上來的光、突然出現的聲音、保祿跌倒在地上、突然失明、從眼中掉下的鱗片、以及禁食等等。然而這些細節全都指出事件的核心:復活的基督以燦爛的光顯現,並對保祿說話,改變了他的思想和整個生命。復活主的光華使他成為瞎子,然而外在的情況其實也呈現他內在原本的真實:他對真理盲目、對於真光 ─ 基督 ─ 盲目。然後,在洗禮中他決定性的答覆基督「是」,打開了他的眼睛,使他真能「看見」。

初期教會時代,洗禮被稱為「光照」,因為這個聖事給予光明,使人真正得以看見。這些神學性的暗示,都在保祿身上成為可見的事實:一旦他內在的盲目得到治癒,他便能清楚地看見。因此保祿並非被一個思想,而是被一個事件所轉變,被無法抗拒的復活主的臨在所轉變。這個事件、這個相遇是如此的強大,使保祿永遠不能再懷疑祂。這個相遇徹底地改變了保祿的生命。在這個關連下,我們能夠、而且必須說這是一個悔改。這個相遇是路加敘述的中心,他的資料可能來自於大馬士革團體留下的傳統。故事中許多地方性的色彩顯示這一點,例如:阿納尼雅的出現、當地的街道名稱、以及保祿所停留之處的屋主名字(參閱:宗九11)。

關於這個悔改的第二個資料來源是保祿自己撰寫的書信。他從未談論過這個事件的細節;我想,他認為每一個人都知道他的故事細節。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從一個迫害者轉變為熱心的基督宗徒。而且,這並不是他自我反省的結果,而是由於和復活主的相遇。雖然保祿並沒有講述細節,他卻常常暗示這個最重要的事件,亦即:他也是復活耶穌的見證,耶穌親自顯現給他,並賦予他宗徒的使命。

最清楚表達這個觀點的經文出現在保祿講述什麼是組成救援歷史的核心因素的時候: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以及顯現給見證人(參閱:格前十五)。保祿採用了來自耶路撒冷教會的最古老傳統,他說:耶穌被釘死、被埋葬,在祂復活後首先顯現給伯多祿、然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其中多半到現在還活著,有些已經死了。隨後,顯現給雅各伯,以後,顯現給眾宗徒。

保祿在這個來自傳承的記述中加上:「最後,也顯現了給我…」(格前十五8)。就這樣,他澄清了他的宗徒事業及新生活的基礎。一些其他經文也表達相關的參照:「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領受了恩寵與宗徒職務。」(羅一5);另外一處:「我不是見過我們的主耶穌嗎?」(格前九1)這些字句都暗指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東西。最後,最完整的經文在迦一15-17:「但是,從母胎中已選拔我,以恩寵召叫我的天主,卻決意將他的聖子啟示給我,叫我在異民中傳揚他。我當時沒有與任何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在我以前作宗徒的人,我立即去了阿剌伯,然後又回到了大馬士革。」在這個「自我辯護」中,保祿堅決強調他也是復活主的真實證人,並直接從這復活者得到使命。

《宗徒大事錄》及保祿書信這兩個根源,都匯聚在一個基本的要點:復活的主與保祿談話、召叫他晉身於宗徒職務、使他成為真宗徒、復活的見證人、特別執行向外邦人、向希臘─羅馬世界宣講福音的使命。保祿同時也明白,不論他與復活主關係是多麼直接,他必須進入教會的共融中、接受洗禮並與其他宗徒和諧地生活。只有在這個與所有人的共融中,他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宗徒,正如他在《格林多人前書》刻意描寫的:「總之,不拘是我,或是他們,我都這樣傳了,你們也都這樣信了。」(格前十五11)。因為只有一個基督,只有一個關於復活主的宣講。

為什麼在這些經文中,保祿沒有將這一刻詮釋為皈依事件?解釋的理論雖多,但理由卻很明顯。他生命中的這個轉變,保祿整個存有的轉化,並非心理過程的結果、或理智及倫理的淨化,而是外來的:並非來自於思考,而是由於與耶穌基督相遇。從這個意義來看,這並非單單一個皈依,或自我的成熟,而是他自己死亡與復活:就是他死於本身的生命,而與復活基督一起重生的新生命。

沒有別的方式可以解釋保祿的這個新生。任何心理的分析都不能澄清或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這個與基督密集相遇的事件才是瞭解一切的關鍵:由於那將自己顯示給他,並對他說話的「那一位」使他死亡、復活,而徹底更新。唯有在這個更廣泛的意義下,我們才能夠並且必須談論悔改。這個相遇是一個真正的更新,改變了他所有的一切。現在他可以說,過去對他重要而根本的東西,現在對他而言,都成為「垃圾」,它們不再是「利益」,而是「損失」,因為現在只有在基督內的生命才真正有價值。

然而,我們不可認為,保祿盲目地將自己封鎖在一個事件之中。事實剛好相反,因為復活的基督是真理之光,天主本身的光。這個光擴展他的心,使他對一切開放。在那個時刻,保祿並未失去過去他生命中所繼承下來的美好與真實之物,而是以一個新的方式瞭解智慧、真理、法律和先知的深度,以一種新的方式使用它們。在此同時,他的理智也對外邦人的智慧開放,由於他全心將自己向基督開放,因而能夠廣泛地和一切人對話,他使自己成為一切人的一切。因此,他能成為真正的外邦人的宗徒。

現在,讓我們看看我們的情況。這一切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對我們而言,基督信仰同樣地並不是一個新的哲學或新的倫理教導。只有當我們和基督相遇,我們才是基督徒。當然,祂並未以如此無法抗拒、光亮的方式把自己顯示給我們,如同祂對保祿所做的,而使他成為外邦人的宗徒。

然而,我們也能與基督相遇 ─ 在閱讀聖經中、在祈禱中、在教會的禮儀生活中。我們能碰觸基督的心,並感受到祂碰觸我們的心。只有在這種與基督的個人性關係中,唯獨在這個與復活主的相遇中,我們才真正成為基督徒。而且,在這個方式中,我們的理智開放,整個的基督智慧、富饒和真理也完全開放給我們。讓我們求主光照我們,求祂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中與祂相遇,並因此賞賜給我們生活的信仰、開放的心,使我們慷慨熱愛所有的人,而能更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