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如何認識耶穌 -「耶穌活在現在,並對我們說話!」

林思川神父編譯

(教宗於10月8日於聖伯多祿廣場接見群眾時,繼續有關聖保祿的要理講授)

親愛的弟兄姊妹:

在前面幾次關於聖保祿的要理講授,我講述了他和復活的基督相遇,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也介紹他和耶穌所召叫的十二位宗徒,尤其是與聖雅各伯、伯多祿、若望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和耶路撒冷教會的關係。現在留下來的問題是:聖保祿關於世上的耶穌認識多少?關於祂的生活、教導、苦難認識多少?

在我們進入這些問題之前,應該先注意到,保祿將認識耶穌,也就是一般而言認識一個人,區分為兩種方式。他在《格林多後書》寫到:「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再按人的看法(譯注:原文按字譯應該是「血肉」)認識誰了;縱使我們曾按人的看法認識過基督,但如今不再這樣認識他了。」(格後五16)

「按血肉」認識,以血肉的方式,意思是只以外在的形式,以外在的標準認識:我們可能看過某人許多次,認識他的樣貌特徵,以及言行舉止等細節:他如何說話、行走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認識某人,並沒有真正認識他;我們沒有認識這人的核心。只有從內心,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

事實上,法利塞人、撒杜塞人就是從外在認識耶穌:他們聽過祂的教導,知道許多關於祂的細節,但是他們沒有在祂的真理中認識祂。在耶穌的一句話中有類似的區別。在「改變容貌」的事件發生前,耶穌問宗徒們:「人們說我是誰?」又問:「你們說我是誰?」人們認識耶穌,但相當膚淺;他們知道許多有關祂的事蹟,卻並未真正地認識祂。與此相對的是十二宗徒,由於他們與耶穌之間彼此感動的友誼,使他們至少了解最根本的,並開始認出到底基督是誰?

今天這種不同的認識方式仍然存在:許多有學問的人知道很多有關耶穌的細節;也有些單純的人,知道的細節不多,卻在基督的真理內認識祂:「心對心說話!」基本上保祿會說,他是用這種以心體心的方式認識耶穌,他在祂的真理中認識祂,然後,他也認識一些細節。

說到這裡,問題仍然存在:聖保祿關於耶穌的生活、言語、苦難、和奇蹟認識多少?我們大致可以肯定,保祿似乎從未見過世上生活的耶穌。然而,經由宗徒和剛產生的教會,他一定對耶穌世上生活的一些細節有所認識。在他的信件中我們看到三種形式,與復活前的耶穌有所關連。

首先,是一些明顯而直接提到耶穌的內容。保祿談到耶穌是達味的後裔(參閱:羅一3),他知道祂的「兄弟們」或血親(格前九5;迦一19)、最後晚餐的發展(格前十一23)、以及耶穌其他的教導,例如:婚姻的不可拆散性(參閱:格前七10;谷十11-12)、傳揚福音者的生活所需應由信仰團體負責提供,如同工人理應有其工資(參閱:格前九14;路十7)。保祿知道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說的話(參閱:格前十一24-25;路二二19-20)、也知道耶穌的十字架。以上的一切是直接與耶穌生活相關的言語和行動。

其次,我們可以在保祿書信的一些句子中,看見許多與對觀福音中確定的傳統相關的暗示。例如,我們在《得撒洛尼前書》中讀到的字句:「主的日子要像夜間盜賊一樣來到」(得前五2)。這句話和舊約先知的預言無關,因為只有《瑪竇福音》與《路加福音》中才有以「夜間盜賊」來比喻「主的日子」的方式。所以,毫無疑問是取自對觀福音的傳統。

再者,如果我們讀到「天主偏召選了世上愚妄的」(格前一27-28),一定能看出,這話忠實地反映耶穌關於單純的和貧窮人的教導(參閱:瑪五3;十一25;十九30)。然後,還有耶穌懷著默西亞性的喜樂而做出的歡呼:「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保祿從他的福傳經驗中知道,這些話語是多麼地真實,只有那單純人的心才會對基督的知識開放。此外,斐二8中所提到的耶穌「服從至死」的句子,目的是使我們想起,世上的耶穌全心願意順服天主的旨意(參閱:谷三35;若四34)。

所以,保祿認識耶穌的苦難、十字架,以及祂面對生命末刻的生活方式。耶穌的十字架以及有關十字架事件的傳統在保祿教導中佔有核心地位。

另一個保祿所知耶穌生命的柱石是「山中聖訓」,保祿在羅馬人書中幾乎逐字引用了其中的內容:「彼此相愛 …… 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 …… 與一切人和平相處 …… 以善勝惡」(參閱:瑪五~七)。

最後,在保祿書信中還可發現將耶穌的話語現實化的第三種方式:就是當他將復活前的傳統移植到復活後的情境中。關於天主之國的主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國確實是歷史中的耶穌宣講的中心(參閱:瑪三2;谷一15;路四4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這個主題被移植在保祿書信中,在復活後,很明顯的這位復活的主耶穌就是天主的國。因此,耶穌在哪裡,哪裡就是天國。天國的主題預設了基督的奧秘,因此,這個主題必然地轉換成基督論的主題。

耶穌關於進入天國的指示,對保祿有關因信成義的教導也一樣有效:不論是進入天國或成義,二者都要求極大的謙遜與準備好的態度,為接受天主的恩寵,不得有絲毫傲慢。「法利塞人與稅吏」比喻所提出的教導,正是保祿所堅持的主張:在天主前必須排除任何虛假光榮。同樣的,耶穌有關稅吏和娼妓比法利塞人更有意願接受福音的教導(參閱:瑪二一31;路七36-50),以及耶穌決意和他們一起同桌共食(參閱:瑪九10-13;路十五1-2),也迴響在保祿關於天主對罪人愛的奧秘的教理中(參閱:羅五8-10;弗二3-5)。如此,天主國的主題呈現於一種新的形式中,但卻完全忠於歷史中耶穌的傳統。

另外一個保祿忠實地移植耶穌核心教導的例子是有關耶穌冠於自身的「頭銜」。復活之前,耶穌稱自己為「人子」,而在復活之後,眾人皆知,人子也是天主之子。因此,保祿最喜歡用來稱呼耶穌的頭銜是「主」(參閱:斐二9-11) ,這頭銜表達出耶穌的神性。帶著這個頭銜,主耶穌完全出現在復活的光榮中。

在橄欖山上,當耶穌面臨極度痛苦時(參閱:谷十四36),祂的門徒們在昏昏欲睡之前,聽見耶穌對天父說話,並稱呼祂為「阿爸」。這是一個非常家庭式的用語,等同(英文的)「爹地」,一般僅用於小孩子稱呼其父親的情況。在此之前,根本不能想像會有希伯來人如此稱呼天主;然而,耶穌是真正的「子」,在最親密的時辰中以這種方式稱呼父親「阿爸!父阿!」。「阿爸」這個表達耶穌獨一無二的「子的身分」的字,在保祿寫給羅馬人和迦拉達人的書信中,令人驚訝地出現在受洗者的口中(參閱:羅八15;迦四6)。他們領受了「子的聖神」,現在在他們內帶著這個聖神,因而能夠如同耶穌一樣、與耶穌一起成為天父真正的兒子。他們能說「阿爸」,因為他們在「子」內已經成為(天父的)兒子和女兒。

最後,我願意指出耶穌死亡的救援幅度,就如我們在福音中所讀到的:「因為人子來,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十45;瑪二十28)耶穌這句話忠實的表現在保祿關於耶穌死亡的教導,指出耶穌的死亡是贖價(參閱:格前六20)、救贖(參閱:羅三24)、釋放(參閱:迦五1)、和好(參閱:羅五10;格後五18-20)。這裡是保祿神學的中心,以耶穌的這句話為基礎。

結論:聖保祿並不以耶穌為一個歷史人物,一個過去的人物。他當然認識關於耶穌的生命、言語、死亡、復活的傳統,但他並不認為那只是一些過去的事件,而更是將它們表達為真實生活於眼前的耶穌。

對保祿而言,耶穌的言語和行動並不侷限於歷史或過去的時光;耶穌生活於此時此刻,現在對我們講話,為我們而生活。這是認識耶穌、學習祂的傳統的真實方法。我們也應該學習,不要只按血肉認識耶穌,不可把祂只當作一個過去的人物;而更是今天和我們一起生活、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和死亡的主和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