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本質 -「我們是天主的聖殿!」

林思川神父編譯

(2008年10月15日教宗公開接見朝聖者時,講授聖保祿對於教會的了解)

親愛的弟兄姊妹:

上個星期三的要理講授中,我講解了保祿與復活前的耶穌的關係。當時的問題是:「聖保祿關於世上的耶穌、祂的生活、教導、苦難認識多少?」今天我願意談談聖保祿關於教會的教導。

我們必須從「教會」這個字開始,不論義大利文„Chiesa“、法文„Église“、或西班牙文„Iglesia“,都來自於希臘文„ekklēsía“。這個字來自於舊約,意思是以色列子民的聚會、一個由天主召集的聚會,其中最典型的範例是在西乃山下的聚會。而現在這個字所表達的是一個基督信徒的團體,他們自認為是天主聚集的,一個經由天主、聚集在祂面前的所有人民。

「教會」(ekklēsía)這個字只出現在保祿作品中,他是基督徒作品中最早的作者。這個字出現在《得撒洛尼前書》的引言中,保祿直接寫到:「致書給……得撒洛尼人的教會(ekklēsía)」(參考:哥四16中也出現「勞狄刻雅人的教會【ekklēsía】」)。在其他書信中保祿談到「天主的教會」,其中在格林多(格前一2;格後一1)以及迦拉達(迦一2)中是指個別的地方教會;但他也說到「天主的教會」遭受迫害:並非某個特地的地方教會,而是「天主的教會」。

由此可見,「教會」這個字的意義含有多重幅度:一方面,她表達在某一個特定地點(一個城市、鄉村、家庭)聚會的天主子民;另一方面,也表達教會整體。因此,「天主的教會」並不僅僅是不同地方教會的總合而已,不同的地方教會是在特定地方體現了唯一的「天主的教會」。所有的地方教會聚在一起是「天主的教會」,整體教會走在所有個別的地方教會之前,並在她們當中將自己表達、實現出來。

重要的是必須注意,「教會」這個字幾乎一直和與其本質相關的修飾語「天主」一起出現:這裡所談論的並不是一個由於整體的概念或興趣而產生的人間團體,而是一個由天主召叫而聚集的團體。天主將教會召喚聚集在一起,也因此她是唯一的,卻實現在所有具體的團體中。天主的合一創造了各地教會的合一性,整體教會出現在具體的個別教會之中。

稍後,保祿在《厄弗所人書》中非常詳細地討論了教會合一的概念,與天主的人民 ─ 以色列人民 ─ 的概念相連,被先知們表達為「天主的新娘」,被天主召喚與祂生活在婚姻關係中。保祿表達這個天主唯一的教會為在愛中的「基督的新娘」,與基督自己結合為一個身體、一個精神。

眾所周知,年輕的保祿原本是建立基督教會的新運動的激烈反對者。保祿是其對手,因為他發現這個新的運動對天主子民傳統的忠誠信仰是嚴重的威脅,危害人們對於一神信仰的忠誠。這個忠誠特別表現於割損、一切禮儀性潔淨的法律、嚴禁食用某些特定食物,以及遵守安息日等。

為了忠於這樣的信仰,甚至使以色列人在瑪加伯時代灑下殉道的鮮血。當時的希臘政權命令所有人民都必須依從希臘的生活方式,許多以色列人以鮮血保護他們的召叫,保護他們之所以是以色列的身分。殉道者為了維護他們的民族認同而付出生命,這個民族的本質表現在所有上述的因素中。

保祿在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之後才明瞭,基督徒並非背教者。相反地:現在以色列的天主在新的情況中,經由基督將祂的召叫擴展到所有民族,並因此成為所有民族的天主。在這種方式之下,對忠於唯一神的信仰仍被滿全。由特殊的標準或規範組成的記號不再是必要的,因為所有的人都按他們各自的地方身分被召叫,在「天主的教會」中、在基督內,成為一個天主子民的一部分。

在這個新的情況中,保祿立刻就明白了一件事:基督以及祂所宣講的「聖言」的根本的與建立基礎的價值。保祿知道,人並非由於被迫而成為基督徒,而是在這個新團體的內在結構中的成員,決定性的與「生活的聖言」連結在一起,宣講生活的基督,在基督內,天主向所有的民族開放,並將祂們結合成為天主的「一個」子民。

值得注意的是,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多次採用「宣講聖言」這樣的詞,有時也用在保祿身上(宗四29、31;八25;十一19;十三46;十四25;十六6、32)路加的目的非常明顯的是,為了特別凸顯宣講「聖言」的決定性的效果。具體而言,這個聖言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在這些事件中聖經的話得到實現。

「逾越奧蹟」使保祿的生命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發生決定性的轉變,在宗徒的宣講中當然佔有中心地位(參閱:格前二2;十五14)。這個用言語宣講的奧秘實現於聖洗與聖體聖事中,然後也在基督徒彼此相愛的生活忠實表現出來。保祿的福傳工作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基督信徒團體。這個概念屬於「教會」(ekklēsía)這個字的語源,相對於「會堂」(Synagoge),保祿與整個基督信仰團體更喜好使用「教會」這個字。並非僅僅由於「教會」一字原本來自於「世俗的」(lay)場合(在希臘生活實踐中,這個字原是表達政治性聚會,而非真正宗教性聚會),而且也是因為這個字更意味著一個「從外在」(ab extra)召叫的神學概念,並非一個普通的聚會。信友是被天主召叫,將他們聚集在一個團體 ─ 祂的教會內。

在這個脈絡中,我們能夠了解唯獨保祿使用的原創概念,將教會表達為「基督的身體」。我們必須注意這個概念的雙重幅度:其一是屬於社會性的本質,根據這個本質,身體由部分肢體組合而成,不能沒有它們而存在。這個詮釋出現在保祿寫的《羅馬人書》與《格林多人前書》中,他在這些書信中採用一個已經存在於羅馬社會學中的圖像。他說,人民就如同一個擁有許多成員的身體,每個成員有其特殊的功能。然而,為了使身體生活,並完成其使命,所有成員,甚至是最小的和看起來最卑微的成員,都是必要的。

根據這個圖像,保祿強調教會內有許多不同的召叫:先知、宗徒、教師、普通人;他們都被召叫,每天把愛活出來。為了建立這個精神性組織的生活整體(合一),所有的人都是必要的。

另一個詮釋與基督的身體有關。保祿證實,教會不僅是一個組織而已,而是在感恩聖事中真正成為基督的身體,在聖事中所有的人都領受了祂的身體,並真實地成為祂的肢體。因此,這裡實現了婚姻的奧秘,所有的人都在基督內成為一個身體、一個精神。所以,這個真實性遠遠超過社會學的圖像,而以這種方式表達出真實、深刻的本質,也就是所有受洗者在基督內合而為一,宗徒將之視為在基督內「合一」,如同祂的身體的聖事。

保祿如此說話,顯示出他明確知道,並使我們大家明瞭,教會並不屬於他,也不屬於我們。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天主的教會」、「天主的莊田 …… 天主的聖殿」(格前三9、16)。

「天主的聖殿」這個表達方式尤其有趣,因為他採用一個通常用來表達神聖處所的概念,來表達人與人之間彼此交織的關係。因此,教會與聖殿之間的關係呈現兩個彼此補充的幅度:一方面,將屬於神聖建築物的特徵 ─ 分離與純潔 ─ 應用在教會團體上;然而另一方面,超越了物質空間的概念,而能將這個價值移植到生活的信仰團體的真實上。如果,過去人們曾將聖殿視為天主臨在之處,那麼現在人明白並看出來,天主並不住在石頭興建的殿宇內,而活生生的信友團體才是天主臨在於這個世界的地方。

「天主子民」這個描述值得我們再作一些反省。在保祿的作品中,這個描述基本上用在舊約人民的身上,然後被引用到外邦人身上:他們原來「不是子民」,由於聖言與聖事而結合於基督之內,也成為了天主的子民。

最後,還有一個簡短的反省:保祿在《弟茂德前書》中將教會表達為「天主的家」(弟前三15)。這真是一個原創的定義,因為他將教會表達為一個團體結構,人在其中按家庭的特徵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溫暖而真誠。在這個特殊的幅度之下,保祿宗徒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教會的奧秘,天主子民在世上的聚會。

這正是我們的教會與我們的召叫偉大之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天主的聖殿,天主真實居住之處。同時,我們是一個團體、天主的家庭,祂就是愛。作為天主的家庭與屋宇,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實現天主的愛,以這種方式,藉著這個來自於信仰的力量,成為祂臨在的處所與記號。

讓我們祈求主,願祂幫助我們越來越成為祂的教會,在這個世界與我們的歷史中成為祂的奧體、祂的聖愛臨在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