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的瑪利亞
文/圖:許書寧姊妹
大正時代的童謠詩人金子美玲曾經寫過一首作品,名叫「麻雀的母親」。這首詩的長度實在不能再短,就算將它緩緩唸出聲來,恐怕也用不到三十秒的時間。然而,隱藏在字裡行間的畫面,卻足以重擊人心,叫人久久無法出聲。
麻雀的母親
小孩子
捉住了
小麻雀
小孩子的
母親
微微笑
小麻雀的
母親
看見了
從屋頂上
不哭不叫
看見了
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聽到這首詩時所感受到的震撼。那是怎麼樣的一幅畫面!小麻雀的母親孤伶伶地站在屋頂上,既不哭,也不叫,就只是安安靜靜地注視著那痛苦的一幕。映在麻雀母親眼中,打在她心裡的,又會是什麼?
那樣的凝視,讓我想起了十字架下的瑪利亞。
在四部福音的描述中,瑪利亞可以說是一位沈默的母親。若要一一數算她在聖經中開口的次數,兩隻手的手指就已經綽綽有餘。然而,瑪利亞不說話,並不表示她在救恩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聲音的大小,不總與靈魂的重量成正比。沈默,往往更是超越一切言語的力量。
麻雀的母親既不哭也不叫,然而我相信,所有讀者都能聽見她心中淌血的吶喊。那麼,我們在接觸天主聖言的時候,是不是也能從瑪利亞的沈默中看見什麼?
上個星期天,我參加了聖母月的最後一次聖體降福。在乳香的裊裊煙霧中,主耶穌的至聖聖體被高高舉起。祭壇的左方,有個鑲在牆上的拱形凹洞。凹洞平台上放著一只插了數朵新鮮玫瑰的小花瓶。小花瓶的背後,則安靜地立著一座祈禱中的瑪利亞木雕。我跪在那裡,注視著基督聖體,也同時看著沈默的耶穌母親。不知為何,不停浮現在我心底的,卻是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殿中那幅「主耶穌復活後顯現給母親」的黃銅浮雕。在那個瞬間,我似乎感覺到了耶穌與母親間那份緊密的連結。如此強大的愛,靠的並不是言語。
福音中,瑪利亞雖然不常開口,卻總是將一切不明白的事「默存於心」。她在沈默中注視,在沈默中聆聽;在沈默中祈禱,也在沈默中陪伴。她既不哭鬧,也不抱怨,對於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事物,只以純然的相信,在沈默中忍受,並全心接納。因此,就算聖史沒有以白紙黑字明明記載,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懷疑,耶穌曾在復活後顯現給自己的母親?
回到家後,我畫了一幅畫,一幅沈默的瑪利亞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的畫面。之所以會下筆,並不是為了交稿,更不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卻是出於一份由衷的渴望。我著迷似地趴在桌前,純粹就只是想畫、想畫、想畫 …… 感覺似乎有股力量催促著自己,非得將它畫出來不可。
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顯現給了自己的母親 ……
這幅曾經在我心中,現在卻在紙上的重逢畫面,是不需要有聲音的。瑪利亞閉著眼,微微偏著頭,將手置於心上,也放在那再熟悉不過的手上。她既不滿肚子委屈地嚎啕大哭,也不心急如焚地詢問來龍去脈。這位沈默的母親甚至不需要張開眼睛來確認,她唯一做的,就只是輕觸那隻無比親愛的右手,並在平安中淡然微笑。
當默西亞走進人類的歷史,從瑪利亞胎中開始了三十多年世上的生命時,祂的母親是沈默的,既不哭也不叫,靜靜地將一切「默存於心」。同樣的,在經歷了一番宛如利劍穿心般的痛苦後,當她重新觸摸到那隻帶著釘痕的右手時,想必也會在無聲勝有聲的沈默中,寧靜品嚐大海般寬廣且平靜的喜悅吧。
瑪利亞,是真的相信了。
磨練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