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六個女人的故事 之二 — 米黎盎
文:德蘭
大約三千年前,天主展現大能,召叫梅瑟,帶領眾多以色列人由被奴役的埃及,走向流奶流蜜的預許之地,此「出谷事件」在救恩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領導人梅瑟,自然是此事件之關鍵人物,在梅瑟的生命中,除了天主親自的臨在,也有不少人在旁協助、陪伴,梅瑟的姐姐-米黎盎就是其中一位。
「米黎盎」是埃及人名,意思爲「爲天主所愛者」她是阿默蘭與約革貝得的女兒,亞郎、梅瑟的手足。梅瑟出生時,埃及王法郎因以色列人口眾多,擔心威脅本國人民,因此,下令屠殺以色列的男嬰。米黎盎應母親的要求,將三個月大的嬰孩梅瑟藏在一個蒲草筐子中,放在尼羅河邊的蘆葦叢中,為躲避被殺的命運。米黎盎關心弟弟安全,而留下觀察後續發展。結果,法郎的女兒發現了這個嬰孩,並決定收養他。此時,米黎盎現身建議公主找一個奶媽來乳養這嬰孩,於是梅瑟的母親約革貝得成了當然的人選。梅瑟便在自己希伯來傳統中被扶養長大,同時熟稔自己民族與埃及的文化(出二1-10)。
此後不再有米黎盎的記載,直至以民過紅海後,《出谷紀》才又報導她手中拿著鼓,率領衆婦女歌唱舞蹈讚美天主。當梅瑟與以色列子歡唱讚頌天主之凱旋歌後,米黎盎應和他們:
『你們應歌頌上主,因他獲得全勝,將馬和騎士投入海中。』(出十五21)
短短的詩歌,喜悅之心已溢於言表。
稍後,她因反對梅瑟與雇士女子成婚,為此受罰而得了癩病。在亞郎要求梅瑟代其姊轉求,向天主呼喊:「天主,我求祢治好她吧」之後,米黎盎便在七日內獲得了潔淨(戶十二)。最後,她在卡德士過世,且就安葬在該地(戶二十1)。
初期教會在耶穌事件完成之後,重新閱讀舊約,在復活的光照下,發現米黎盎是瑪利亞的預像 ……
埃及王怕人口日益增多的以色列人威脅自己的子民,下令屠殺希伯來男嬰。梅瑟在米黎盎巧妙的保護下,逃過一劫;日後,成為天主拯救以民的工具,使以色列人脫離奴役生活,獲得自由。黑落德王擔心猶太人君王的誕生威脅自己的權位,下令屠殺白冷周圍境內兩歲及兩歲以下的嬰兒,耶穌在若瑟與瑪利亞保護下,逃過一劫;最後,耶穌用自己的生命,戰勝死亡,贖回全人類的生命,使人獲得永恆的自由。人濫用自己的權利,做出惡的決定,天主有辦法扭轉,只要有人願意按天主的旨意生活、做決定,就可以與天主合作,實現救恩工程。
米黎盎反對梅瑟取妻而受罰一事,乍看之下,似乎覺得米黎盎有些委屈。然而,米黎盎被罰是因她的嫉妒;米黎盎是聖經描述中的第一位女先知,天主透過神視、夢與她往來,她當成為天主的代言人,替天主發聲;米黎盎卻以此為傲,說出:「上主豈只與梅瑟交談,不是也與我們交談過!」因此大膽指責梅瑟,行同反對天主權威。米黎盎並非真心為梅瑟的好處,她強硬的態度,顯示出自以為是,卻反遭天主處罰生了癩病。透過亞郎的懇求,梅瑟祈求天主的寬赦,米黎盎的癩病才得到痊癒。相對於米黎盎,則突顯出瑪利亞的謙遜。
天使報喜,瑪利亞聖神受孕,瑪利亞與天主關係想必密切;耶穌十二歲那年,聖家因逾越節前往耶路撒冷,回程時,耶穌未告知若瑟、瑪利亞,而獨自留在聖城,使得若瑟、瑪利亞為尋找耶穌而焦急萬分,最後找著耶穌時,耶穌只是回答:「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二41-51)瑪利亞不懂耶穌回答的真義,她原本可以以母親的身分斥責孩童耶穌,瑪利亞沒有這麼做,她不明白耶穌,她大概只知道這孩子是屬於天主的,瑪利亞將一切默存於心,繼續以她的愛養育、教導耶穌。
天主透過不同的方式與人來往,也透過人,傳達天主旨意,讓人體驗天主的臨在,當被召選作為天主的工具,應當更謙遜的服務他人,成為天主的最佳合作者。
(轉載於:Blossom綻雜誌 試刊號-2 http://issuu.com/blossomeditors/docs/2011blossomapr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