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兒女的團體 ─ 若望福音的教會觀
-
「門徒」,而非「宗徒」
細心的讀者在閱讀若望福音時應該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部作品雖然十分強調「門徒」,卻從未提及「宗徒」。根據對觀福音的傳統,宗徒只是少數幾位擁有一些獨特權威的人士,路加作品甚至具體的說就是那「十二人」。讀者由保祿書信則清楚地看出,保祿十分強調自己的宗徒身份,當他列舉各種不同的神恩時,把宗徒列在第一位(格前十二28)。的確,當宗徒們去世時,教會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來繼承他們的權威,也因此可以瞭解,為什麼那些和宗徒有特殊關係的初期教會團體顯得特別重要(例如:耶路撒冷、安提約基雅、羅馬…)。但是,若望福音卻提供了另一種傳統,它強調只有耶穌是「善牧」,這種獨特的尊重使他們認為,任何其他的人都不能成為牧人(十2、7-8、11)。
-
基督奧體的象徵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則是,若望福音顯示他們主要關心的是耶穌所帶來的禮物 ─ 天主性的生命、永遠的生命 ─ 而不是團體中任何職務、使命或相對應的神恩。保祿在格林多人前書中除了宗徒外,他還列舉了先知、教師、行奇蹟(異能)的、治病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以及說各種語言的;明顯地是教會中的成員產生彼此攻擊,甚至導致教會的分裂,保祿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將教會團體比喻成一個身體,目的在於教導團體的成員彼此相互需要(格前十二4-31)。
-
葡萄樹的象徵
相較之下若望福音的葡萄樹的象徵就單純的多,它完全忽視不同之角色,只強調耶穌是由天父所種植的葡萄樹,其他的人都是枝條。各個枝條之間唯一的區別只在於他們是否留在樹上;如果留在葡萄樹上,他們便有生命,否則,就沒有生命。換句話說,真正重要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永遠的生命,亦即是不是真正的門徒。
-
最重要的不是職務,而是天主性的生命
如果被人稱呼為宗徒、或先知、或教師、或任何其它反應某種角色的頭銜,卻沒有得到耶穌帶來的永遠性命,那些頭銜有什麼意義呢?當進到世界的真光實行審判時,真正關鍵的問題並非我們有什麼權威,或扮演什麼重要角色,而是我們是否相信並且成為門徒。那些真正相信的人,才有根本的尊嚴,而這是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
-
「教會」vs.「合一的團體」
和宗徒相關的另外一個重要課題是「教會」,但這個字在若望福音中也同樣根本沒出現過,在若望團體的其它作品中,也只有在比較不重要的若望貳書和參書中出現過「教會」一字。若望福音喜愛用的字是(合一的)「團體」(community),耶穌祈禱天父使一切相信祂的人「合而為一」(one)(十七11、21、22)。
關於教會的「基礎」,我們在瑪竇福音讀到耶穌對伯鐸說:「你是伯鐸,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瑪十六18)。伯鐸的重要性在初期教會中很早便已確立,但在若望福音中則被表達成和「耶穌所愛的門徒」相對比的角色。若望團體在最後(可能相反福音作者之意願)才加上耶穌付予伯鐸一個特別照顧他的羊群的牧人角色(若二一15-17)。
-
「愛徒」vs.「伯鐸」
「愛徒」完全不是這一類型的人物,耶穌並沒有指派他擔任餵養羊群的工作,但這並不妨礙耶穌愛他超過愛伯鐸。對觀福音給人一個印象,伯鐸是「十二人」中的發言人,若望福音中也有這種暗示(六68)。但在最後晚餐中,只有愛徒得到耶穌的啟示,知道是猶達斯要把他交出(十三21-27),伯鐸卻不得而知。伯鐸曾三次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十八25-27),而愛徒則一直忠信的陪伴耶穌;而且若非這位愛徒,西滿伯鐸根本不能跟著耶穌進入大司祭的庭院,亦即他否認耶穌的地方(十八15-16)。
再者,當所有的門徒都四散逃跑時,只有愛徒留在耶穌的十字架旁(十九26-27)見證了他的死亡(十九34-35)。而三天後,當愛徒和伯鐸一起來到墳墓時,只有愛徒一看見空墳,當下就相信耶穌復活了(二十8),而伯鐸則必須等到耶穌顯現後,才達到這個信仰。甚至在福音書的附錄部分(已非出於福音作者之手),我們仍然看見若沒有愛徒的協助,伯鐸就無法認出站在加里肋亞湖邊的那位就是耶穌。
-
愛的首席權
上述有關二人的比較似乎有些過於瑣碎,也造成「愛徒」獨大的印象。但這正是若望團體對我們的提醒:伯鐸固然在十二人中居首位,也是耶穌所留下的羊群的首牧,但若望團體指出尚有另一種「首席權」 - 「愛」的首席權。然而這二種首席權並不彼此排斥。強調愛的首席權的團體,最終還是發現人性牧者首席權的必要性,因此若望團體後來才補上福音最後一章,敘述耶穌把羊群託給伯鐸。對於今日生活在以牧者為主的教會結構中的人而言,若望福音提醒我們不能忽略被耶穌所愛的重要性。當耶穌離去之後,權威也許能夠把羊群聚在一起;但是,當耶穌再次返回時,祂要尋找的則是誰在愛德上佔首位(二一22),並且祂只在彼此相愛的表現上,認出自己的羊群。
-
耶穌是教會的基礎
若望福音沒有說,耶穌把教會建立在伯鐸身上,但也沒有說祂把教會建立在愛徒身上。因為這種把教會建立在某人身上的說法,可能使人誤以為耶穌是一個已過去的人物,曾經在某一時刻建立了基督徒團體,但卻不再存在於這團體了。若望團體的想法是,耶穌並不是一個過去的人物,祂仍在我們當中生活行動,祂是按著我們名字召叫我們的善牧,領導我們走到豐美的草場,餵養並保護我們(十3-16),祂是葡萄樹,注入生命給一切相信祂的人(十五4-6)。
-
教會:天主子女的家庭
另一個和「教會」這個主題有關的圖像,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情形。耶穌關心祂所遺留下來的、相信祂的門徒所形成的家庭(十九25-27),因此對生育祂、把祂帶入這個世界的母親說話,並給予她一個新的兒子:「愛徒」;因此,從那個時刻起,耶穌的母親也是愛徒的母親。對觀福音記載耶穌曾說過:「誰是我的母親和誰是我的兄弟?」由若望福音的觀點來看,耶穌由十字架上自己給了一個答案:祂的母親就是愛徒的母親,祂的兄弟就是由愛徒所代表的、相信耶穌的門徒團體。
-
聖神領導教會
耶穌為使這個團體存在,甚至在自己死亡之前就把聖神賜給了他們。若十九30敘述耶穌臨終前「交付了靈魂」,這句話事實上也可譯為「交付了聖神」,天主子女所形成的教會並非靜態的團體,而是一個傳達生命的活生生的圖像。
一般基督徒對於聖神的概念大多來自於宗徒大事錄的記載:在耶穌復活後第五十天,聖神以隆重顯赫的方式降臨於宗徒身上,而他們也因此開始宣揚福音的工作。但是關於聖神降臨,新約還留下了其它不同的傳統與觀點。對若望團體而言,最重要的是記得耶穌死亡時並非孤獨的,更非失敗。相反的,祂是勝利者,因為祂完成了父派遣祂來的一切使命,召叫門徒進入一個天主所愛的兒女的團體,天主把給予生命的聖神給了這些兒女。
-
反省
若望福音並非一部講述「教會論」的神學著作,但對過度強調結構性、靜態教會的今日而言,若望福音應該給予我們不少啟發,也許能幫助我們發現造成今日教會困境的原因,並使我們找到改善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