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成長考驗重重(上)

  • 信仰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若望福音第四章「撒瑪黎雅婦女」的故事述說信仰起源的情形,人們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夠接受信仰。然而,第一次的光照,通常並不足以使人的信仰達到成熟的地步。若望福音第九章「耶穌治好胎生的瞎子」的故事(若九1-41)便清楚地顯示,信仰如何經過磨難而成長。

福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可以代表一切人,可以表達「每一個人」,這個故事當然也一樣。故事的開始記載耶穌宣稱:「我是世界的光!」(若九5)這句話已提醒眾人,這裡所談論的內容不只是一般的視力,而更有其超越生理層次的意義。

  • 一個治癒奇蹟

若望福音第九章基本上是一個相當簡單的醫治故事:耶穌主動接近一個胎生的瞎子,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敷抹在瞎子的眼上,叫他到「史羅亞」水池裏去把眼睛洗淨;瞎子按著耶穌的吩咐做了,回來後就看見了。

  • 洗禮的回憶

單單聽這個故事,我們大概就會想起自己的皈依和洗禮。這位瞎子能夠得到光照,是由於被「敷抹」(泥巴)- 事實上,早在教會初期的時候,「敷油」便是洗禮儀式的一部分,而「光照」更是一個表達受洗皈依的專門術語。福音讀者當然不會忽略,使瞎子重見光明的「水」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因為作者清楚地解釋,「史羅亞」水池名字的意思就是「被派遣的」,這是若望團體常常用來稱呼耶穌的特殊用語。

  • 胎生瞎子信仰成長的四個階段

當然,這個故事的目的不只是要使讀者想起自己的洗禮,以及所接受過的光照;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教導人們,在真正達到成熟信仰之前,必然會經歷一連串的考驗與試煉。這位胎生的瞎子經過許多苦難,才漸漸達到圓滿的信仰和光照。在這個相遇故事中,至少有四個逐步發展的階段:

(1)首先,當旁觀者問這位生來就瞎的人,他眼睛如何開了的時候,他只知道是

   「一個名叫耶穌的人」治好了他    (若九11)。

(2) 其次,當他被帶到法利塞人前面,面對他們神學性的質問時,

    他進一步地肯定說耶穌是一位「先知」(若九17)。

(3) 然後,在猶太人恐嚇威脅,要將他由會堂驅逐出去時,

     他宣稱耶穌是一個「由天主來的」人(若九33)。

(4) 最後,當他真的被逐出會堂之後,耶穌前來,找到了他,並問他說:「你信人子嗎?」

     在這個時刻這位胎生瞎子才終於說出:「主,我信!」(若九35-38)這個信仰宣誓,

     大概是若望團體洗禮儀式中必要的部分。

  • 考驗使人真正得到信仰體驗

在教會歷史中,已有無數人接受洗禮而得到宗徒傳下來的信仰;但有多少人真正經歷過艱苦的信仰考驗呢?事實上只有真正在困苦艱難的情況中,仍然抉擇相信天主和基督,才會真正明白他們所說的「我信」的意義。

  • 耶穌事件必然造成「分裂」

此外,我們還可以觀察一下那些審訊這位胎生瞎子的人的反應,他們的態度對我們的信仰態度也深具啟發意義。胎生瞎子被治癒的事實,令那些質問他的人產生分裂,這一點其實不足為怪,人不論直接或間接與耶穌相遇,都立刻面臨挑戰,被迫立刻抉擇自己要站在那一邊。

  • 法利塞人的分裂

但是,福音故事所出現的情況顯得特別有趣,這個分裂竟然發生在法利塞人之中(若九13-17),而且是因為耶穌在安息日治好了這位瞎子。令人驚訝的是,有些法利塞人竟然也認為,耶穌一定不是罪人,因為祂能行這種記號(奇蹟)。但我們在此則更要設法瞭解,為什麼其他法利塞人判定耶穌「不是從天主來的,因為祂不遵守安息日」。福音本身並未給我們更進一步的解釋,我們得嘗試從猶太歷史文化背景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