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寵由逆境湧出(上)
-
曲解經文的悲劇
人類歷史演進過程顯示,猶太民族幾乎不斷地遭遇不同民族的仇視迫害,許多施暴者甚至以聖經使自己的惡行合理化。的確,許多若望福音的讀者似乎也感覺到,經文表達出對猶太人懷有相當的敵意;然而,其實若望福音作者原本並無仇視猶太民族的意思,而是歷史中的「有心人士」惡意曲解並妄用福音,不幸的是這種態度深深地影響了人們對於若望福音的瞭解,並造成許多令人不堪的歷史悲劇。
-
若望福音形成的時空背景
若望福音的作者本身也是一位猶太人,一定也深刻地親身體驗,身為猶太人如何遭到別人的仇視以及輕看。在他生活的時代,許多外邦人之所以非常憎惡猶太人,只單純地因為他們是猶太人,獨自有一套和外邦人不同的風俗習慣;此外,許多撒瑪黎雅人也同樣地仇視若望團體。因此,「猶太人」一詞,在團體成員的口中成為一個消極貶損的概念,若望書寫福音時,自然地也常常採用了這種貶抑的用法。
1. 敵意的起源
我們首先說明,為什麼若望團體的成員 ─ 包含福音作者本身 ─ 原本也多是猶太人,卻十分憎惡「猶太人」這個名詞。
-
絕對「一神」的信仰
猶太會堂的權威很快的就警覺到若望團體對耶穌的信仰,他們宣稱耶穌是天主子,稱呼耶穌為「我主,我的天主」(若二十28)。猶太人認為若望團體的成員相信天主有「兩位」(五18;十33),完全背離猶太祖傳的根本信仰:「天主是唯一的」(申六4)。他們因此將若望團體的成員逐出會堂,禁止他們參與會堂的活動(若九34-35;十二42;十六2)。就現實層面而言,若望團體的成員已不再是猶太人。
-
宗教政治糾結不清的關連
猶太人對若望團體的排斥,造成相當深遠的影響。當時執政的羅馬人對猶太人相當寬容,並不強迫他們參加外邦人的社團活動或宗教慶典。因此,只要相信耶穌的人還被認為是猶太人,羅馬政權地方性的代表就不會打擾他們;但是,如果基督徒被徹底的逐出會堂,他們就不再是猶太信仰的猶太人,將不再被羅馬政權容忍,而有義務遵守羅馬法律與民俗。羅馬官員便會詢問他們,憑藉什麼理由拒絕參與社會上的宗教敬禮儀式。難道他們是無神論者嗎?事實上,許多若望團體的成員正因為遭受這種懷疑而被殺害。若望福音的耶穌就已經預見了這個危機:「人要把你們逐出會堂;並且時候必到,凡殺害你們的,還以為是盡恭敬天主的義務。」(若十六2)。
-
「特殊處境」影響福音作者用詞遣字
由於這些慘痛的經歷,福音作者在他的書中使用「猶太人」這個詞的時候,的確表現出非常消極的態度;然而,很多時候他只是要表達一個讓人非常不快的事實。在他撰寫福音的時候,大部分與他同時期的猶太人都曾聽過耶穌的宣講,卻沒有接受耶穌的宣講。對這些相信耶穌的人而言,「猶太人」漸漸成為和他們不同的族群或聯盟,甚至是屬於拒絕接受耶穌的廣大世界。非常明顯地,若望福音的作者從未對非猶太人(或其他人)、那些從未聽過耶穌的猶太人、或者在以後世代的猶太人表達他的觀感。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福音中的話多次被惡意地妄用在這些人身上,相信是福音作者始料未及的。
若望團體在面對猶太會堂的權威時,明顯地欠缺正常的外交手腕(九27);如果他們在教導人群時,能表現出更大的耐心,也許會堂的權威將會發現,這些相信耶穌的猶太人仍然保持著祖傳的信仰,相信天主是唯一的主(十七3)。
此外,當時有許多人雖然相信耶穌,卻由於害怕被逐出會堂,而不敢公開的表明信仰;他們也許認為這樣比較明智,應該等待一個緩和的時機再表達自己的信仰。然而對福音作者而言,這些人喜愛自己的光榮勝過神的光榮(十二42-43),因此他對這些只圖能留在會堂內而隱瞞信仰的人,顯出了輕微的敵意和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