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中完成信仰(下)

在死亡中完成信仰(下)
  • 綜合反省

這三個故事的確是若望福音中最精彩的敘述,最詳細地啟示成為耶穌「門徒」的意義。教會傳統也證實了這一點。大約由第四紀開始,教會便特別選用這三篇經文做為四旬期間慕道者接受洗禮前的準備,亦即做為他們變成耶穌的門徒前的準備。教會現行的禮儀也安排甲年四旬期第三、四、五主日中連續誦讀這三個故事,並且鼓勵大家在有慕道者的情況中乙年、丙年也如此誦讀。

  • 一、撒瑪黎雅婦人故事的教導

在面對與耶穌相遇的挑戰時,許多人都遇到類似撒瑪黎雅婦人所面對的問題。他們會說:「我為什麼要管天主呢?他沒有給我任何好處。我生來就窮或我生來就有缺陷或多病,或者我被生在一個弱勢種族之中,或者一個遭受他人嚴重剝削的民族之中,沒有任何優勢或利益……」如果神是好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這些基督信徒必須承認,不能告訴他們,如果他們相信耶穌,一切都會改變(連若望福音也避免使耶穌如此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們耶穌帶給我們生命的禮物,能夠給予我們世上的生活意義,不論這個生活是多麼不利 或多麼幸運。是的,耶穌的訊息對那些生活幸福的人也具有意義,因為他們傾向於感到不需要耶穌,並且會問耶穌能做什麼比他們由其祖先(或他們的努力)所得到的更好的事嗎,諸如財富、舒適、名位、健康或特權。

有些人之所以會走向耶穌,因為他們認為反正沒有害處,而且可能會使他們感到更好;另有些人可能會來到他面前,不論物質條件如何,卻知道他們的生活一團糟,甚至可能認為已亂到毫無希望的地步。耶穌面對撒瑪黎雅婦女時所表現的態度教導我們,他提供生命給上述的一切人,他的目標不會因為人的情況而偏離。

  • 二、胎生瞎子故事的教導

但是教會在四旬期誦讀若望福音,並非只是為了鼓勵那些準備領洗的人。因為教會同時主張,四旬期也是一個更新領洗誓願的時期。大部分自稱為基督徒的人,都是在嬰孩時期便受洗,他們的「代父母」們代他們做了信仰宣誓。但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為自己做信仰投身的決定,尤其當我們明瞭做一個堅定的基督徒必須付出何種代價時,以及不要太認真地看待教會和宗教,會使生活變得容易的多的時候。

即使在這些時候,當我們面對一些不可預期的阻礙時,在生命中做出一次誠摰地投身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如果真有天主,他怎麼可以在我嘗試事奉他時,如此對待我?」胎生瞎子的故事便是為了我們而在教會中被誦讀。在故事中有一群不同的人在審斷這個人:有些人意欲相信耶穌,因為看見這個治癒的奇蹟;有些人堅決主張,耶穌的行為和他們所瞭解的天主法律,以及天主的行動,是水火不容的;瞎子的雙親半信半疑,但不願付出任何代價;這個瞎子最後得到信仰,但並非在和耶穌的第一次相遇中,卻是在一連串審判和排斥後的結果。當我們被要求,更新洗禮的信仰和獻身時,也會出現種種不同的態度,就如胎生瞎子故事所反映出來的一般。

  • 三、納匝祿故事的教導

再進一步,不論我們多少次更新我們的信仰,我們仍得面對一個最絕對的考驗 死亡的考驗。不論是一個我們所愛的人,或是我們自己的死亡,在這個時刻人必須明白,他們都完全依賴天主。我們一生用盡一切方法小心保障生命的安全感與穩定性 藉著存款、信用卡或各種投資;藉著健康計劃、保險、社會安全福利以及退休計劃。但有一個時刻卻必然會來到,在那一刻不論現金或塑膠貨幣都毫無用處。沒有任何人間的支持能夠和人一起進入墳墓;人們的同伴也只能止步於墳墓之外,人(亡者)只能孤獨的進入其中。

如果沒有天主,就什麼也沒有;如果基督沒有征服死亡,就沒有未來。拉匝祿的故事就是說明這一刻。故事中來來回回地顯示,甚至耶穌的門徒和那些愛耶穌的人,在面對死亡時也必須爭扎奮鬥。四旬期和復活期所慶祝的十字架的奧秘與復活的勝利,正是一個相當恰當的時機來反省耶穌的許諾:

 

「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誰相信我,即使死了,仍要生活。凡活著而相信我的人將永遠不死」(十一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