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應

有求必應

台灣地區近來最重要的宗教盛事當然是一年一度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祖遶境巡行,民間信仰的生動活潑完全展露無遺。不論是親臨現場或觀看電視轉播,見到信徒沿途膜拜、爭相「鑽轎腳」等熱鬧無比的場面,心無成見之人莫不動容。虔誠的信徒相信媽祖娘娘特別靈驗,「有求必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媽祖)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

「有求必應」幾乎是任何宗教信仰對於神明的基本期望,基督信仰團體也是一樣。一般基督徒最常掛在嘴邊彼此鼓勵的聖經金句,往往是「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瑪七7)這樣的話語表達懷著信心祈求,上主必然「有求必應」。哪一個宗教的人在向神明祈求時,不是信心滿滿呢?那麼基督信仰和民間信仰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通常我們認為人是祈求者,上主天主是「有求必應」的應允者。但是我們卻常常經驗到似乎自己的祈求並沒有得到答覆,因此具有神修經驗者便提出許多解釋,或者是說祈求者信心不足,或者是說求的不當,或者說天主考驗我們的信心……也許我們接受這些答覆,但內心卻難免惆悵,甚至懷疑。怎麼辦?

閱讀創世紀十二章到二十五章敘述的「信仰之父」的生命故事,也許可以獲得一些深刻的啟示。亞巴郎的一生所經歷的其實就是一連串「有求必應」,但如果我們小心的閱讀便會發現,這個「有求必應」和我們一般所想像的完全不同。這裡幾乎沒有「祈求」,只有「要求」!天主要求亞巴郎離開熟悉的家庭與環境、天主要求他把心愛的獨子獻做全燔祭……亞巴郎在不明白的情況中「答應」天主的要求,他「有求必應」,因此被天主算為「義人」,成了萬民的「信仰之父」。

亞巴郎的故事使我們看見「有求必應」的另一個幅度,但他的生命只是人類面對天主的一個開端,真正的高峰當然是耶穌基督,祂面對天父更是「有求必應」。誰聽見祂在革責瑪尼莊園的祈禱能不動容呢:「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吧!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二六39

一般民間信仰所強調的「有求必應」當然也存在於基督信仰中,我們的天父的確是大能的天主,仁慈的天主,願意俯聽我們的祈禱,更絕對能夠實現我們的願望。不過基督信仰對於「有求必應」的概念,還有更深、更根本的幅度。基督徒能否注意到這個層面,並在生活中努力體驗,大概是神修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