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異國風情

新約的基本知識

九、異國風情

《馬爾谷福音》第二章1-13節記載耶穌治好癱子的奇蹟故事。有人將一位癱瘓在床的病人用擔架帶到耶穌跟前,耶穌出了一個命令:「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罷」便治好了他,「那人遂起來,立刻拿起床,當著眾人的面走出去了。

這個故事的開始是當時現場情況的描述:耶穌在葛法翁的一間屋內教導,大批群眾聚集,人群不僅擠滿屋內,甚至將門前也圍堵的水洩不通,沒有人可以再擠進屋內。因此,馬爾谷報導這個癱子被帶到耶穌跟前的方式非常特殊:

那時,有人帶著一個癱子到他這裡來,由四個人抬著;但因為人眾多,不能送到他面前,就在耶穌所在之處,拆開了房頂;拆穿之後,把床縋下去,癱子在上面躺著。(谷二3-4)

思高本聖經的譯文和其他的譯本一樣,對於這個過程的翻譯並沒有完全按照希臘文字面翻譯,各種譯本都或多或少有些修飾或改寫。因為希臘文原來字面的表達方式,對今日讀者而言,是相當陌生而難以瞭解的。根據希臘文字面的意義,這段經文應該是:「 … 他們打開耶穌所在之處的屋頂,鑿穿了,把縋下去 …」 ─ 這樣的經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讀者必須認識耶穌的時代巴勒斯坦地區的生活情況,才能瞭解這樣的表達。當時該地區的房子多是由黏土建造的,屋頂都是平的,在上面有一些覆蓋物。人們可以先掀開屋頂上的覆蓋物,再將黏土建造的屋頂鑿穿。在這個福音故事的情況中,唯有這樣的方式,才能穿過屋頂將病人帶入屋內。所以,馬爾谷這樣的描寫符合耶穌當時的生活實況,可能也是福音作者和他的團體的生活情況。由於這正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當然毫不費力便能瞭解這段敘述。然而,對今日的讀者而言,就必須先認識當時的時空背景,才得以瞭解。

馬爾谷之外,《路加福音》也報導了相同的故事,讓我們謹慎地閱讀路加所提供的敘述:

「看,有人用床抬來一個患癱瘓症的人,設法把他抬進去,放在耶穌跟前;但因人眾多,不得其門而入,遂上了房頂,從瓦中間,把他連那小床繫到中間,正放在耶穌面前。」(路五18-19)

對今日的讀者而言,這段敘述大概比馬爾谷的報導容易瞭解,因為路加的報導似乎比較符合我們的想像。路加和馬爾谷的敘述之所以會略有不同,乃是因為路加撰寫福音的地方是在小亞細亞的外邦基督徒環境中,是一個深受希臘文化、而非猶太閃族文化影響的地域。路加將相同的故事轉嫁到符合他們具體的生活背景之下,好使他的讀者明白所報導的內容。他的讀者生活之地的房子,屋頂不是由黏土造成,而是由瓦片覆蓋的。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什麼領悟?

首先,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實是,新約作品形成的時空環境並不是我們今日華人生活的地域,而是在一個不同於我們的文化空間中。新約作者所採用的表達形式,是受到多種不同文化空間 ─ 最主要是猶太和希臘文化 ─ 彼此交互影響的結果。巴勒斯坦地區屬於猶太人長久生活之地,自然屬於猶太文化空間。希臘文化之所以也對新約產生重大影響,得歸功於亞歷山大大帝(+ 323BC)大力推行的希臘化運動。從希臘帝國時代開始,希臘文化深深地滲入孕育聖經的地方,和猶太文化交織形成一種密不可分的混合文化。因此,聖經中許多我們難以瞭解,或今日罕見的表達方式,大概都是出自這樣的原因。

其次,我們也看出,每一位新約作者在寫作時,都預設了他們自己所處的文化氛圍。本文上面所舉的「耶穌治癒癱子」的故事,馬爾谷和路加不同的描述,就清楚地說明這一點。因此,我們瞭解,每一個福傳宣講本身都有具體時空的基本預設條件,都深受其所處身的文化的影響。例如,保祿曾特別關心奴隸的問題(參閱:格前七20-24);《瑪竇福音》的作者多次討論潔淨的法律(參閱:瑪十五)。同樣地,耶穌關於婚姻問題的教導,以今日眼光看來,太過男性中心主義(參閱:瑪五27-32;谷十2-12;路十六18),我們也必須在這個背景之下來瞭解。由於新約所有不同的作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猶太或希臘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他們寫成的個別報導與表達中,偶而會出現似乎不協調的情況。

閱讀有如旅行,應該注意到異國風情各有特色,切忌自我中心妄下斷言,胡亂批評。閱讀新約這樣的古典作品更是如此,必須注意到巨大的時空差距可能出現在文字之中。

反省與討論:

  • 請嘗試尋找其他經文例子,發現隱藏在聖經傳統中的異國風情。
  • 請嘗試在今日的生活背景下,重新敘述本文所提出的「治癒癱子」的故事。
  • 請比較谷七1-23和瑪十五1-20。請找出這兩段經文版本的不同之處,並請嘗試解釋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