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天 耶一~五 彭龍英
【每日讀經】 Day 251
聖經章節:耶肋米亞一~五
釋義:(參閱《淚眼先知耶利米》楊牧谷著,校園書房;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聖經公會)
-
關於先知耶肋米亞:耶肋米亞生活於主前七世紀至六世紀初的猶大國,適逢近東的歷史進入劇烈的轉變期,他眼見亞述傾倒,新巴比倫興起;重要的是他早就看出自己國家面臨的危機,本於愛國之心,也受著從上而來的召叫,驅使他不斷向國內的政治、宗教、民間的領袖苦苦相勸;又藉著預言、詩歌、故事、比喻、象徵性的行動等方式向同胞傳遞上主的信息,呼籲國人悔改。終其一生,眼睜睜見著同胞一步步走向他描繪的窘境;也因傳的信息不受人歡迎,被人捉拿、審訊、鞭韃、下監、驅逐,最後被擄至埃及,客死異鄉。
-
耶肋米亞是一個情感豐富、熱愛同胞的人。他不喜歡宣判同胞的罪。在許多經節裡,透露了心中無限的感慨,描述自己因蒙召作先知而受的各種痛苦。在他心中,上主的話像火焚燒—讓他不得不說。本書中某些重要的話超越了先知自己的時代,而指向新約的日子:「那日,上主的子民將遵守那約,再也不需要提醒,因為上主的法律要放在他們的肺腑裡,寫在他們的心頭上。」(三十一31-34)。
-
綜觀:本卷可分為五部分:一、先知的蒙召(一1-19)。二、在約史雅、約雅金、漆德克雅執政時期,上主傳示給猶大及其統治者信息(二~二五章)。三、耶肋米亞的秘書—巴路克的回憶錄,包括耶肋米亞的預言和生平的重要事蹟(二六~四五章)。四、上主指示有關列國的信息(四六~五一章)。五、附錄:記述耶路撒冷陷落及人民被擄到巴比倫的經過(五二章)。
-
第一章交待先知的背景及蒙召。先知來自司祭的家庭,蒙召作先知為的是傳遞上主的話(2)。起初他因年幼不知怎麼說而反對上主的召叫,但上主卻反駁他:「我命令你說什麼,你就應說什麼」(7);他一生要作的工作,是「執行拔除、破壞…建設和栽培」(10)。「上主的話」希伯來文意思是指「言語」和「事件」,(言語蘊含在事件之內,事件則透過言語而存在。)在舊約共用過241次,其中的221次是在先知書內,而本卷便用過52次;這詞語已成先知書專有名詞,特指上主的啟示,內容則包括審判和許諾,意思是:祂這樣說,事就必這樣成就。
-
「拔除和栽培、破壞和建設」(10),前者與植物有關,後者是指一國或一城,這正是先知蒙召所見的兩個異象—杏樹枝和沸騰的鍋(耶京將亡)。在第一個異象中,先知只看到杏樹枝,但上主看到的是祂的話要怎樣實現(11-12);第二個異象:上主要興起北方強國作祂的刑杖,擊打背信的猶太人(13-16)。沸騰的鍋已傾斜,將要向南方傾倒了—這是先知所形容的北方強敵。
-
一17-19是上主勉勵先知的話,這段話恰好形容他的一生。原本年輕膽怯的先知,歷經四十年之久的事奉,使得他比任何敵軍、城堡堅強,如銅牆鐵壁般豎立在歷史的洪流中,使以色列民無限的緬懷。
-
第二章1節至四章4節可歸入一個主題來討論:上主藉著昔日與以色列人的愛情,來指出她的不貞與行淫(二1-37),從而呼籲她悔改歸向上主(三1~四4)。這段經文始終有一個主題貫穿著:上主是一個受傷的戀人,不斷呼籲背信棄愛的子民回頭。
-
四章5-31節是由幾首小詩組成,合起來成一個結構嚴謹意念鮮明的單元,全書的要義都包括在內。分別是:a.遍地烽火(5-10)、b.北臨的風暴(11-13)、c.悔改而得救(14-18)、d.先知的痛苦(19-22)、e.天地荒涼(23-26)、f.全地毀壞(27-29)、g.淫婦的死亡(30-31)。猶大境地有兩種風,從地中海吹來的風,能調節內陸乾旱的天氣;另一種風東北面的阿拉伯沙漠吹來,熱而乾燥,對著熱風,人畜都不能呼吸。因此,12節是耶肋米亞用人民熟悉的天災來形容上主的審判,其中的「一股強烈的風」是指東北來的熱風—巴比倫。
-
總括四~五章,先知把猶大國淪亡之前的慘況表達出來,呼籲同胞回歸,但沒有人聽;百姓罪孽太深,令天地荒涼,山河變色,但他們仍不知回頭,依然企圖諂媚仇敵,以求苟安。上主原本要猶大國作祂妻子,她卻反倒成了妓女,自陷絕境。
-
上主審判的目的,不是要報復,而是要終止祂的子民繼續活在背信棄愛的處境,好開始一種新的和好關係;因此,「施行拔除,為的是要栽培;施行破壞,為的是要建設」成為本書的中心信息。
與主交談:
-
想想自己如何被天主召叫而成為祂的兒女?
-
我能深深體會人受苦,天主也在受苦嗎?我接受「受苦的天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