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天 耶三六~四十 彭龍英
【每日讀經】 Day 258
聖經章節:耶肋米亞三六~四十
釋義:(參閱《淚眼先知耶利米》楊牧谷著,校園書房;
《耶肋米亞先知》劉家正等編著,光啟)
-
三六章是全書中最寶貴的史料之一,從中可獲悉耶肋米亞在約雅金第四年口授自己蒙召做先知之初到當時為止的先知言論,此言論經巴路克筆錄後,在三次不同的機會誦讀,最後被君王焚毀,耶肋米亞奉上主之命,重製一份,它遂在全書的形成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9節指出誦讀時間(可參閱思高聖經本章註一),依史料,在同月巴比倫大軍已席捲巴勒斯坦的阿市刻隆城,時局急轉直下,其時猶大仍為埃及附庸國,卻被迫面臨一項攸關存亡的抉擇,舉國震驚,大約就在這種氣氛下,官方宣佈全國禁食,巴路克見時機已至,遂前往聖殿誦讀卷冊。由本章內容可知當時朝廷顯貴中不乏對耶肋米亞懷有好感的人士。
-
三七~三八章:猶大國末期一直存著一股濃厚親埃及反巴比倫的氣氛,埃及為求自保,不斷拉攏鄰邦,聯盟起來對抗如日中天的巴比倫。到了公元前589年,國內的愛國情緒再度高漲,加上假先知的煽惑,人民就更相信反巴復猶的時刻到來,但漆德克雅王卻多次詢問耶肋米亞的意見(二一1-7,三七3-10,三八14-23),顯示他多有保留和憂慮,然而國內輿論全是一面倒,只顧猶大要脫離巴比倫的迫切需要,卻看不到巴比倫的國力是如何強大,他們只看見自己願意看見的希望而昧於真相;所以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埃及身上,完全不認識埃及原是「蘆葦」(則二九6),就在這樣的局勢下,上主命先知傳話給百姓。由於先知傳遞的訊息太過刺耳,相反主流的輿論,被視為叛國賊而遭人捉拿監禁,甚至還被丟入污泥裡,所幸為人搭救。
-
三九章:本章以列王記的資料為基礎,對耶京被圍困及被毀,作了一個撮要:漆德克雅九年第十一個月京城受圍,十一年第四個月京城淪陷。君王與將帥等人連夜出逃,卻在耶里哥被摛獲,最後王室公卿被處死,而漆德克雅的雙眼被剜後便遣送到巴比倫……,從此,猶大地區成了巴比倫行省之一(參列下二五)。
-
關於先知耶肋米亞最後的旅程,分別記載於三九11節~四三7、五二1-30、列下二五,然而彼此的記錄報導則有些不同。四十章敘述拿步高給耶肋米亞兩個選擇,一個是去巴比倫,一個是留在猶大地;選擇前者,對信任他的巴比倫王、對自己、對居留在該地的猶太同胞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他既獲得拿步高的信任,應可以為自己的同胞爭取利益;但是先知掛念的是讓他痛苦一生的耶京,而耶京已是滿目瘡痍,只剩一貧如洗的人民,先知看見的正是這些一無所有的窮人,是巴比倫撇下的大多數人,於是他決定和革達里雅一同住在遺民的中間(6),與革達里雅合作,按著先知自己所盼望的上主之許諾,來建立一個新的群體。耶京雖是糧絕人饑,但城外卻是豐收,革達里雅勸各個向他投誠示忠的部隊守領,做好存糧的工作(10-12),上主雖然審判猶大,但仍要施恩給她,平安與豐盈仍要臨於此地。
-
家破國亡固然悲痛,但對先知而言,悲痛的背後是孕育著希望的種籽。一切有形的制度,組織都拆毀了,猶太人民不能再倚靠物質及人際關係的保護,最教他們悲痛的,莫如國家不存在,他們稱為選民的身份與國籍都不保,可是正顯示出以民需要重新思想和界定「天主子民」這個概念,好預備組成一個新的群體―一個屬於默西亞子民的群體,原來「亡國的審判不是帶來毀滅而是為了重建」正是全書的中心思想(參一10)。
-
四十13-16敘述在那些向革達里雅歸誠的人中,有一個叫約哈南的部隊領袖聽到風聲,告知革達里雅,有關依市瑪耳要殺害他之事,可是革達里雅沒有放在心上,卻接間埋下了耶肋米亞日後流離埃及,客死異鄉的伏筆。
與主交談:
-
耶肋米亞選擇留在猶大地與廣大無告的百姓偕居,從他的選擇來看,不單純是一種道德判斷,而是實踐他所信的─上主的話,耶肋米亞對上主的話是完全地投入和相信。我對主耶穌基督的訓誨也是徹底地相信和投入嗎?
-
耶肋米亞定意朝向耶路撒冷,沒有選擇巴比倫,(巴比倫可以讓他安度晚年,以告他的生平所遭受的委屈和不平),因為他不甘心讓信仰只淪為「解釋」生命的工具,他不單只有傳遞上主的話而已,是他對上主的信仰,引導他走向更深更遠的生命幅度,他和上主的關係一定非常親密;我信仰的深度到那哪個地步?我願意我的生命更加寬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