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向福音的三次致敬
Quis horum trium videtur tibi proximus fuisse illi qui incidit in latrones 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
- Evangelium Secundum Lucam
《路加福音 10:36》
作为19世纪开拓艺术史新时代的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画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他善于在画面中营造出丰富的色彩变化——那些堪称刺目的用色,流畅的笔触和颇具眩晕感的视觉效果,是梵高最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无意识地,人们偶尔会忘记他在真正踏上艺术道路之前所从事的职业之一:神职。梵高出生在一个牧师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是荷兰归正宗牧师。他甚至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与父辈一样,仿佛顺理成章地选择神职的道路,并似乎要持续下去。但最终,天主给了梵高特别的安排。而梵高在他的某些艺术作品中,亦传达了独特的信仰力量。
神职,还是艺术家
相对艺术史上早早入行的其他艺术家,梵高可谓是一个异类。他曾尝试过各种职业发展道路,从事过相关艺术的工作,也曾如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走上神职的道路。在短暂的牧师助理实习工作后,梵高于1878年决定就读布鲁赛尔的福音学校,以便将神职的道路顺利进行下去。但最终,梵高没能拿到文凭,只能托熟人在比利时的Borinage的煤矿区找了个非正式的牧师职位,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也遭到了解雇。
虽然梵高没能成为在宣讲台上宣道的工具,他创作过相关圣经题材的作品也称得上是另一种福传手段。而这批作品中最为知名的有三幅,分别是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拉匝禄的复活,以及基督最终的受难。这三幅作品都有原始的参照摹本,均为梵高对两位更早期大师作品的“致敬”与再创作。其中一幅的原始摹本是来自与他同为一国的17世纪画家伦勃朗,两幅来自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洛瓦。
圣母怜子
我头脑清楚,下笔准确,不需要测量就能画出德拉克洛瓦的《圣母怜子图》,而前景中四条胳膊和手的姿势,是很难精准画出来的。
— 梵高致信弟弟提奥,1889年9月7/8日
这幅作品是梵高创作生涯晚期的作品,仅仅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在画这幅《圣母怜子》的时候,梵高的精神健康每况愈下,癫痫病症频繁发作。他住在圣雷米(Saint-Rémy)的Saint Paul de Mausole精神病院以期改善。这里由一个修院旧址改造,宁静,风景宜人,适宜身心调养。虽然梵高饱受病症发作之苦,但住院的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包括著名的鸢尾花。此外,这三幅福音书题材的相关作品,均是在此地完成的。
梵高所绘的这幅作品的原型,来自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同名作品。这幅作品是为巴黎某座堂区祭台画所作,带有德拉克洛瓦典型的风格:色彩和光影对比鲜明,人物有着强烈的情绪表现,仿佛带着旋风般的气流扑面而来。梵高显然觉得自己的风格与此画表达出的氛围十分相称,遂借用了其主题和构图,但在增添了自己更具识别性的个人风格。
耶稣受难的场景被精简成只有两个人物,伸出手哀诉的圣母,和仿佛滑落和下坠的耶稣。德拉克洛瓦用强烈的光影对比展现了这一场景,而梵高则走得更远一些:他用纯度高的明黄和暗处灰绿色的阴影强化了这种对比,黑暗与光明、死亡与复活,都集中在身处其中的基督的身体之上。
慈善的撒玛黎雅人
《路加福音》(10:30-37)以比喻讲述了:良人的善表不在口头言语,而在善举。所以耶稣会问,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是怜悯他的人。(路10:36-37)
1890年5月,梵高在精神病院创作了《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它的原始模本依旧是德拉克洛瓦,有着他典型的戏剧化风格和堪比鲁本斯一样强健的人物造型。画面呈现的是撒玛黎雅人将受害者扶上自己马匹的瞬间,德拉克洛瓦将这一幕场景画在一眼泉水边,而梵高在自己的版本中更改了场景,如同火焰般灼烧的流动笔触勾勒出山峦,在小路上描绘了两位漠然路过的路人:一位肋未人,和走得更远一步的司祭。他们本来应该是比撒玛黎雅人更虔诚,更正义,更带有天然优越感。
梵高早期牧师生涯的经历,对人类痛苦的同理心显然会投射在他的画作中。当年他对比利时矿工们的同情,放弃自我并为弱小者服务的行为,和撒玛黎雅人的善举并无二致。怎样的人才是近人?应以怎样的慷慨之爱实践教义?
最终,正如福音所说,只有撒玛黎雅人通过了测试。
耶稣说,你去,也照样做吧!
拉匝禄的复活
你寄的这些(伦勃朗的)版画真美呀。信纸背面我简单画了一张素描,是我在《拉匝禄的复活》的背景中画的三个人物形象:死者和他的两个姊妹。洞穴和尸体是紫色、黄色和白色相间。其中一个橙发绿裙的女人正在移开复活者脸上的手帕,另一个女人是黑发,穿绿底粉条纹的长袍。背景是乡村的蓝色山丘和正在冉冉升起的太阳。这样色彩的组合起到明暗法在蚀刻画中一样的效果。
— 梵高致信弟弟提奥,1890年5月3日
关于拉匝禄复活的故事来源于《若望福音》(若11:1-53),这段经文讲述了耶稣在公开传道生活中最大的奇迹。耶稣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若11:25)而拉匝禄的故事正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对于渴望永生的信友来说,在末日时人们必要复活,获得永恒的生命。
《拉匝禄的复活》创作于1890年,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住院期间,他收到了提奥寄给他的伦勃朗的蚀刻版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关于这个题材,伦勃朗也不止一次进行了包括版画和油画等多种体裁的尝试,而梵高大体是参考了伦勃朗1630年的那副蚀刻画:基督高举着手臂,拉匝禄在众人惊惧的围观中从坟墓抬起身子。伦勃朗安排了群像以烘托这一神迹发生时的氛围;而梵高在自己的再创作中精简了人物,只是将焦点集中在拉匝禄和他的两个姊妹身上。梵高标志性的明亮日头高悬在天空,照耀在复活的拉匝禄和因激动而高举双手的姐姐身上,提醒着人们此刻所彰显的天主的光荣。
结语
纵观梵高的画作,大部分以福音书为主题的作品,都集中出现在他创作生涯最后数年内。梵高对福音故事的极大兴趣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源于曾经的神职之道,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艺术家,对苦难和人性细致入微地观察与表现。无论是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拉匝禄还是受难的基督,最终都指向了永生之道。梵高这三次借福音书题材的致敬之作,最初目的也许仅仅只为了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学习先人的技法;但不可否认,他也致力于通过这些作品表达着其中蕴含的种种神性。而作为观者,亦能够通过另一层面可视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为人熟知的福音故事。
本文刊载于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圣爱》月刊 | 2018年5月刊
缈沨在艺术栏目,为您介绍圣艺作品。
——————————————
《圣爱》月刊 | 往期艺术专栏
《圣爱》月刊 | 2018年5月刊
《圣爱》月刊 | 2018年4月刊
《圣爱》月刊 | 2018年3月刊
《圣爱》月刊 | 2018年2月刊
《圣爱》月刊 | 2018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