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
求你赐给我们平安。
Agnus Dei, qui tolis peccata mundi:
dona nobis pacem.
在世界上最知名的系列祭台画作品中,没有谁的名声可超越凡·艾克弟兄的成就:《根特祭台画》。这件大型作品是胡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1385-1426)在15世纪上半叶受根特市长Jodocus Vijd和妻子Lybette Borluut委托而为圣博文主教座堂所创作的。他在尚未完成该作品的时候去世,剩余工程交由他的弟弟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90-1441)。
这件创作于1432年原名为《钦崇天主羔羊的奥迹》(后更名为《根特祭台画》)在漫长的数个世纪中,历经多次拆除和盗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祭台画展开翼部分的左下角面板The Just Judges(正直的法官)自1934年被盗迄今依旧处于失窃状态中,暂用复制品替代。
然而,《根特祭台画》是如此精美、华丽和气势恢宏,它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极端加尔文主义圣像破坏运动中幸存了下来,也被公认为是15世纪北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顶级的杰作之一。它在技法和题材上的全新突破,对整个欧洲文艺复兴和之后更广阔范畴内的祭台画,有着不容置疑的深远影响。
技巧先锋,油画之父
比起弟弟的名声,胡伯特·凡·艾克更显神秘,关于他的身份至今依然有不少争议。而扬·凡·爱克则是被公认的油画之父;虽然不能简单将其归为油画发明者,但他在这项技术上所做出的突破和改进是革命性的。
扬·凡·艾克出生于14世纪末弗兰德(今比利时Maaseik)的富裕之家,在15世纪初期就有作品暂露头角。他最初服务于Bière主教,1424年为巴伐利亚公爵John of Bavaria工作,活跃于海牙。1425年起,凡·艾克受雇于勃艮第公爵Philip the Good(1419-1467),成为他的宫廷御用画师,在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度过相当长一段时光,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有文献记载他曾在1439年返回尼德兰,在布鲁日(Bruges)定居,最终于1441年在此地去世。
15世纪的布鲁日是一个繁华的贸易中心,富裕的本地和境外商人们为当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数量丰厚的佣金,《根特祭台画》的赞助者正是本地的富商兼市长夫妻。当时的艺术家们为堂区创作圣像作品所普遍广泛采用的绘画技法是木板蛋彩,即用蛋清作为调和剂绘制。因为气候潮湿,在此地湿壁画的运用并不如意大利那么普遍。
创作于1433年、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被认为是凡·艾克本人自画像的戴着红色头巾的男子肖像,展现了他高超的写实技法。
凡·艾克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革新,他采用了油性媒介调和颜料,油性颜料(油画)的使用能够达到蛋彩画或湿壁画所无法企及的细节深度,使画作拥有更丰富的鲜艳色彩和更细腻的层次与光感。无论是人物的肤质,自然主义风景与静物,尤其是织物、珠宝和贵金属所焕发出来的光彩,凡·艾克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细节都令人叹为观止。他尤为擅长处理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细微的光线变化,这些特征都充分展现在名作《根特祭台画》中。
对扬·凡·艾克而言,《根特祭坛画》是他创作生涯中首部意义重大的作品。这幅庞大的祭台画共包括了12块面板共计26个画面,外框上有拉丁铭文标识为兄弟两人共同合作完成。虽然这项工程始于他的兄长胡伯特,但学界公认大部分画作均由扬·凡·艾克本人绘制,并最终在其兄长过世6年后的1432年完成。
根特祭坛画,圣像的革新
分散在世界范围内,能确认出自扬·凡·艾克之手的作品仅有20余件,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根特祭台画》。这件多翼式的祭台画在修复后重返圣博文主教座堂,展开翼长达近5米的巨型尺寸和描绘有数百个人物的宏大规模,吸引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前往,但仅在盛大的瞻礼日才可被一睹全貌。
木板油画,350×461cm,1432年,根特圣博文主教座堂
凡·艾克:《根特祭台画》(关闭面,修复前与修复后)
木板油画,350×221cm,1432年,根特圣博文主教座堂
祭台画的外部的顶部描绘了旧约中记载的众先知们,底部描绘了该画作的捐赠和委托者,根特市长jodocus Vijd和妻子Lybette Borluut,二人以祈祷的姿势位列底部面板中间部分福音书作者若望和洗者若翰的两侧,人物形象都被嵌入相似的石雕质地的拱顶中,景深和立体感均是凡·艾克技巧的体现。
中心最醒目的面板主题是“圣母领报”,由四块面板组成。场景的设置是写实主义的,再现了15世纪弗兰德地区典型室内布局:空间里陈设的精巧银器,悬挂的水罐和架上的器皿与书籍;以及经由拱形窗口亦可所见根特市区的城镇街道和风景。凡·艾克运用得出神入化的一项技艺是以石雕的形式描绘人物形象,《根特祭台画》外部面板上的圣母和加俾额尔、福音书作者若望和洗者若翰;内部面板顶端《旧约》中加音和亚伯尔的故事均采用类似的方式描绘。在《圣母领报》中,扬·凡·艾克为圣母和加俾额尔披上白色长衣,模拟了纯白大理石的质感,并创作出如同雕塑般的立体形象。象征圣神的鸽子正悬停在玛丽亚的头顶,总领天使手持象征玛丽亚童贞的百合花,旁边的拉丁文是他正在向圣母说出的话:AVE GRACIA PLENA D(OMI)N(U)S TECU(M)(“满被恩宠者,主与你同在”)。而圣母的回答是被倒置书写的,象征着回应天上:ECCE ANCILLA D(OMI)NI(“看,上主的婢女”)。这一神圣时刻被置于写实性的场景中,每一部分的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凡·艾克的高超技法。
这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在《根特祭台画》展开的内部面板中达到了顶峰。内部面板上方正中心的主题是基督全能像,祂身着红袍、头戴华丽的三重冕,象征着万有和永恒,正以降福手势直面观者。基督宝座金色锦缎形成的背景图案包括了啄出自己血液的鹈鹕和环绕的葡萄藤,正是耶稣受难和圣血的象征。在天主的两侧分别为正在阅读的圣母玛丽亚和洗者若翰,亦身着华服。围绕着这三块面板的左右翼的分别描绘了奏乐和演唱的天使们、朝圣者、骑士团和人类始祖亚当与厄娃。大部分人物都身着华丽的服饰、金光熠熠的刺绣和边饰,以及缀满了名贵彩色宝石的皇冠、手帐和胸针。油画颜料让宝石和贵金属所折射出的通透光线质感得到充分体现,整幅祭台画都仿佛能在堂区中焕发出炫目的光芒。
除免世罪者,钦崇天主羔羊的奥迹
134.3×237.5cm,根特祭台画,圣博文主教座堂
《根特祭台画》的核心主题正是底部的中央面板、也是这幅祭台画最初的名称《钦崇天主羔羊的奥迹》。其构图恢弘,色彩华丽,人物众多。凡·艾克在这块面板中以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基督的受难和天国的隐喻,力图唤起观者对此奥迹的钦崇之情。
在画面的最顶端是象征圣神的鸽子,它从天而降、其焕发出的光芒照耀了普世。面板的中心是一座祭台,置于风景如画的绿地之中,象征天上耶路撒冷的尖顶位于远处的地平线,既源于现实,又映射了天国的美好。在祭台的中央站立着一只被祭献的羔羊,它正是基督的象征。红色的祭台布象征受难,上端绘有《若望福音》中的句子:ECCE AGNUS DEI QUI TOLLIT PECCATA MUNDI(请看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羔羊所在的位置正是感恩祭中成圣体的地方,它的胸前有一个创口,血液从这里涌入金色的圣爵,不仅象征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同时也象征基督的祭献临现在祭台上;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可以与祂的奉献相结合。(天主教教理1368)
五组不同的人物均衡聚集和环绕在祭台四周。最靠近祭台的一圈是14个天使,祭台前的两位天使正手持香炉献香,环绕着祭台的天使们手持基督受难的器具:荆冠、被鞭打时的立柱、十字架、带醋的海绵和刺穿他肋旁的长枪。祭坛四方分布的人物分别是殉道的圣人和圣女们、先于基督逝世的人和众犹太先知们。有些圣人能够从手持之物的图像志辨识出他们的身份:圣依愵斯(St. Agnes)抱着一只小羊,圣芭芭拉(St. Barbara)手持塔楼,圣乌苏拉(St. Ursula)带着殉道时的箭矢。基督下降至阴府时所拯救的那些先于他逝世的死者,包括了身着白色长袍、头戴桂冠的荷马(或维吉尔)和旧约的众先知们(如梅瑟)也聚集在祭台前,他们终因基督才能获得永恒救赎。
靠近画面下方的前景中央有一座喷泉,凡·艾克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清澈的水柱和水面上激起的涟漪,这喷泉象征着永恒生命的活水,“光亮有如水晶,从天主和羔羊的宝座那里涌出”。(默22:1)喷泉边缘上的一圈拉丁铭文出自《若望默示录》:HIC EST FONS AQUE VITE PROCEDENS DE SEDE DEI + AGNI,“天使又指示给我一条生命之水的河流,光亮有如水晶,从天主和羔羊的宝座那里涌出。(默22:1)
纵观画面全局,凡·艾克在这里以图像生动再现了默示录中的象征:垂直轴线上,自上而下分别是象征圣神的鸽子、祭台上的羔羊和下方的活水,正是作证的“圣神、水及血”的象征(若一 5:8)。经过水与血而来的耶稣基督“不但以水,而且也是以水及血而来的;并且有圣神作证,因为圣神是真理”。(若一 5:6)
结语
二战结束后,藏身于奥地利盐矿的《根特祭台画》被重新修复
早在2010年,相关《根特祭台画》的修复工作就被提上日程,这件经历了太多盗窃与损坏的巨著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修复工作自2012年开始,花费了百万计欧元的巨款。2020年初,祭台画内部下方包括《钦崇天主羔羊的奥迹》面板修复工作阶段性完成,并重返圣博文主教座堂与公众会面。修复后的画作更接近原始的色调,更完美地呈现出诸多细节。6个世纪后,人们依旧能在观看这幅祭台画的过程中赞叹凡·艾克所精心设置的密码:在同一轴线上的天主圣三和羔羊的奥迹,连接了过去与未来;众人都将要钦崇天主和羔羊的宝座,获得救恩,直至无穷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