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家節(甲年)
聖家節
納匝肋人耶穌
福音:瑪二13-15、19-23
他們離去後, 看,上主的天使托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衪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他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黑落德死後,看,上主的天使在埃及托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孩子和他的母親,往以色列地去,因為那些謀殺孩子性命的人死了。」他便起來,帶著孩子和他的母親,進了以色列地域; 但是一聽說阿爾赫勞繼他父親黑落德作了猶太王,就害怕到那裏去;夢中得到了啟示後,便退避到加里肋亞境內,去住在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中,如此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他將稱為納匝肋人。」
釋義
節日簡介
「聖家節」是教會勉勵基督徒家庭,以耶穌、瑪利亞和若瑟所組成的納匝肋的聖家為榜樣,抗拒一切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而制訂的慶節。最早於十九世紀在加拿大開始,後來由於教宗良十三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性的響應,但直到1920 年的彌撒禮儀本出版,才成為教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明訂於聖誕八日慶期中的主日慶祝,如果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十二月三十日慶祝此節日。
經文脈絡
新約聖經中只有在耶穌的童年故事裡,有聖家三口同時出現的場合,但經文重點仍然是耶穌。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瑪二13-15 、19-23 ,內容敘述大黑落德王意圖殺害嬰孩耶穌,若瑟帶領聖家三口逃往埃及避難,以及後來由埃及返回並定居於納匝肋的故事。這段敘述中多次影射梅瑟的故事,因為瑪竇福音刻意地將耶穌表達為比梅瑟更大的先知(參閱:申十八15 )。
嬰孩誕生與遭難
默西亞的誕生帶來正反兩極的結果,首先是賢士們前來朝拜,但緊接著卻是大黑落德王企圖殺害祂,因此默西亞必須逃難。
猶太傳統文學作品敘述梅瑟也經歷了類似的遭遇:埃及法老王由於做了怪夢而召來術士為他解夢,他們解說一位以色列嬰孩將要誕生,他將消滅埃及。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 Flavius )也記載:一位埃及經師預言了同樣的事,法老王於是命令接生婆將那嬰孩丟入尼羅河淹死。以色列民族因此陷入完全無助的狀態,但那嬰孩卻在天主的保護下得救。
逃難
對以色列人而言,埃及一向是他們遭受災難或危險時的逃亡避難之地(參閱:列上十一40 ;列下二五26 等)。
「逃難」的主題也出現在梅瑟的故事中,但情況卻不同:梅瑟長大後因為殺害了一個埃及人而逃往米德楊(出二15 ),並且在「那些想殺害他的人都死了」(出四19-20 ;參閱:瑪二20 )之後又回到埃及。
逃難與返鄉
關於聖家在埃及停留與生活的情況,福音沒有透露任何具體的資訊。瑪竇福音只敘述了逃難與返鄉,而這段時期的長短以大黑落德王死亡(AD 4 )為限,因此大約是兩年到三年半之間。
瑪二16-18 敘述聖家避難埃及的期間,黑落德屠殺嬰孩的殘暴事蹟。這個主日的感恩禮福音跳過這一段,直接敘述他們由埃及返回的情形(瑪二19-23 )。
瑪二19-23 經文分析
瑪二19-23 首先敘述聖家由埃及返回猶大地區(瑪二19-21 );不過這段經文真正的重點在於第二部分,敘述聖家遷居納匝肋的情形,經文說明聖家基於雙重的原因繼續遷往納匝肋(22-23 ):外在原因是由於當時猶大地區的政治情勢(22 ),內在原因則是若瑟再次在夢中得到新的指示(22 ),這當然是瑪竇所特別強調的理由(23 )。
聖家返回以色列地域
聖家避難埃及直到大黑落德王去世(AD 4 ),瑪竇首先報導天使托夢給若瑟的話是「那些謀殺孩子性命的人死了」,再一次顯示影射梅瑟的故事(參閱:出四19 )。接著敘述「若瑟便帶了孩子和他的母親,進了以色列地域。」(21 )所謂「以色列地域」也同樣具有影射梅瑟的色彩,這是上主許諾的神聖之地,就如過去以色列子民由「為奴之地」進入福地(則二十41-42 ),現在默西亞嬰孩也一樣由「避難之地」回來。梅瑟的「出谷」經驗,新的方式重現於這嬰孩身上。
阿爾赫勞
阿爾赫勞是大黑落德的兒子,是他的遺囑所指定的繼位人;但是凱撒奧古斯都卻只任命阿爾赫勞做猶太、撒瑪黎雅和依度默亞的分封侯。阿爾赫勞奢華和殘暴的程度比他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主曆六年,凱撒答允猶太長老的請求,將他罷黜放逐他鄉。
明顯地,若瑟原本希望帶領聖家回到原本居住之地白冷(瑪二11 ),但由於害怕阿爾赫勞,又由於上主在夢中派天使指示他,遂前往加里肋亞地區,居住於納匝肋。
納匝肋 ─納匝肋人
納匝肋是加里肋亞地區一個毫不重要的地方(參閱:若一46 ),不論舊約或其他猶太文學作品都未提過這個地名。「納匝肋人」的意思就是「來自納匝肋的人」;由於納匝肋是耶穌的故鄉,因此祂被稱為納匝肋人,這個稱號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中一共出現18 次
這就應驗了先知們的話
瑪竇運用了他慣用的手法評論整個事件:「如此應驗了先知們所說的話:『他將稱為納匝肋人』。」這只是福音作者的文學操作,強調納匝肋成為耶穌的家鄉,因為事實上在舊約中並沒有這句話。瑪竇透過文學的技巧賦予整個事件神性的根源,表達一個默西亞基督論的意義:先知們有關默西亞的言論都在耶穌身上得到應驗。即使耶穌的家鄉是個被猶太人輕視的小地方,但卻隱藏著一個重大的奧秘,默西亞的救援道路正是由這個無足輕重的納匝肋展開的。
綜合反省
這個故事顯示了天主對其獨生子的領導與保護,人儘管可以設計傷害耶穌,但除非有天主的許可、耶穌的同意,人對耶穌一無所能。若瑟隨從天主使者的指示行事,善盡保護聖家的職責,他的表現再次顯示他是基督徒的模範。
整段敘述顯示豐富的猶太人生命經驗:天主曾將以色列(祂的兒子)由埃及救出,現在祂也將耶穌(祂的真正兒子)由埃及召回。基督徒團體常常回憶以色列子民由埃及奴伇得到釋放的事蹟,每年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更是以感恩與慶祝的心情重溫這些經歷,這個禮儀的慶祝幫助我們明白,「聖家逃亡埃及和返回」的事件已是耶穌基督逾越奧蹟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