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 第一週 星期四
四旬期 第一週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3月19日 中華主保 聖若瑟節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
艾斯德爾的哀禱
讀經一:艾斯德爾書 四補丙10-12 、17-19
艾斯德爾王后,自覺也有死的威脅,於是投奔到上主前;脫去華服,穿上悲傷哀悼的衣裳,頭上撒上灰塵和糞土,以代替貴重的香膏,嚴厲刻苦肉身,頭髮散垂,毫無裝飾,向上主以色列的天主祈禱說:「我的上主!只有你是我們的君王,求你援助我這孤苦無靠的人!除你以外,我沒有別的救援,因為危險已迫於眉睫。我自幼在我父家,就聽說是你,上主,從各民族中揀選了以色列;又從各民族的祖先中揀選了我們的祖先,作你永遠的產業:凡你所預許的,無不一一給他們實踐。上主!求你記念我們,在這災難之時,求你顯現!神明的君王,全能的主宰,求增我勇氣!賜我在猛獅前,口能說動聽的話;求你轉變他的心意,去憎恨我們的仇人,使那人和與他同謀的人,同歸於盡。惟願你親手拯救我們!上主!求你援助我這孤苦無告的人,除你以外,我沒有別的依靠。」
釋義
艾斯德爾傳的故事發生在波斯皇帝宮中。整個故事以猶太女子艾斯德爾為中心;由於勇敢和愛同胞的心,艾斯德爾救了猶太民族免於仇敵的殺戮。而本書解釋了猶太人「普陵節」的歷史和背景,為的是紀念這次被救、脫離被滅的事件。
本書有兩個流傳,一為希伯來文,內容較短;另一為希臘文,即「補錄」的部分。希伯來文的部分其實已相當完整,可單獨閱讀,新教的艾斯德爾傳(以斯帖記)只有希伯來文這一部分。「補錄」有六段,目的是要補救原來經書所欠缺的宗教元素。因為原文希伯來文版本,沒有提及到天主,它是舊約聖經中沒有天主名號的經卷,並且除了禁食之外,也沒有提及其他的宗教儀節,所以,希臘文(七十賢士譯本)版本才會有「補錄」的出現。
這段艾斯德爾的哀禱,收錄在摩爾德開(原是艾斯德爾的堂兄,後成為她的義父)向艾斯德爾求情之後。原來,摩爾德開發現宰相哈曼意圖藉波斯帝王的名義下詔,致猶太人於死地。於是,摩爾德開向身為波斯王后的艾斯德爾求情,他說之以理、動之以情,講了一番強而有力的話:「在這生死關頭,你若緘默不言,猶太人也必會從別處得到救援和援助。但是,在這光景下,你和你的家族必遭滅亡。誰知你之所以得涉足朝廷,不正是為了挽救現在的危機呢!」(四14)他深盼艾斯德爾以地位身分,為同胞請命。艾斯德爾依了摩爾德開的意思,並懇求同胞要為她進宮向皇帝請諫一事禁食。就在這情形下,有了艾斯德爾向上主禁食祈禱的記載。
福音前歡呼
福音:瑪七7-12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或者,你們中間有那個人,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者求魚,反而給他蛇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之父,豈不更將好的賜與求他的人?
所以,凡你們願意別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
釋義
本段經文是「山中聖訓」中的一部分,主題是耶穌關於祈禱的教導;經文中最後一句話則是綜合有關「愛人」的教導。
經文中「求」、「找」、「敲」都是表達持續性行動的動詞,反映出祈禱者應有的三種態度:直接的求、費勁的找、堅定的敲。因此,祈禱必須是勇敢、懇切、堅持不斷的。同時,耶穌更指出天主必會聆聽、允諾這樣的祈禱,因為天主是「父」。
耶穌用普通的生活經驗教導門徒,做父母的決不會給兒女有害的東西,無不滿足兒女們的需要;而天主遠超過一切世上的父親,自然更會把更好的賜予祂的兒女(路十一13更進一步解釋說,所謂「好的東西」所指的就是聖神)。因此,祈禱就是懷著依恃之心投奔天父。
「凡你們願意別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教會傳統稱這句教導為倫理上的「黃金規律」,綜合了耶穌有關「愛」的一切教導,因此也是「一切律法和先知」的最佳詮釋。
反省
我重視祈禱嗎?祈禱的態度怎樣?相信天主必定允諾我的祈禱嗎?
我祈禱的對象是誰?對祂的認識如何?感受到祂的臨在嗎?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