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耶里哥的瞎子 【福音:谷十46-52】

46當耶穌和他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即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坐在路旁。 47他一聽說是納匝肋人耶穌,就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48有許多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作聲;但他越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49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人就叫那瞎子,給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呢!」50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 51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瞎子說:「師傅!叫我看見!」52耶穌對他說:「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經文脈絡】

谷八27〜十52是馬爾谷福音的中心段落,敘述耶穌帶領門徒由加里肋亞前往耶路撒冷的路程,在路上耶穌不斷的給予門徒講解成為門徒的意義。教會將這一大段經文安置在常年期乙年第廿四主日一直到第三十主日順序誦讀,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這個旅程的最後一段報導。

耶里哥是耶穌這段旅程的最後一站,在此之後,祂就抵達生命結束之處 ─耶路撒冷。今天的福音敘述耶穌經過耶里哥時所發生的事情:祂和一位瞎子相遇,瞎子求耶穌憐憫他,耶穌遂治癒了他的眼睛。這個看起來相當簡單的故事,卻含有耶穌對門徒們重要的教導,在故事的結尾時耶穌對被治癒的巴爾提買所說的話:「你的信德救了你」,其實就是整個門徒團體應該得到的教導。

耶穌聲名遠播

「耶穌和祂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46)耶里哥是耶穌抵達耶路撒冷前的最後一站,門徒們陪伴耶穌,因為他們必須由下面的事件中得到教訓;耶穌和門徒身旁尚有一大群人,顯示當時耶穌業已聲名卓著。在路旁坐著討飯的瞎子呼喊耶穌時所用的稱呼,也證實了耶穌在當地已相當出名。

巴爾提買

這個瞎子是「提買」的兒子,提買原是一個希臘名字Timaios,馬爾谷按照阿拉美文習慣的表達方式介紹他為「巴爾提買」。經過這樣的名字轉換後,這個故事的主人翁被人認為是一個猶太人。四部福音中出現姓名的人物並不多,這個瞎子的名字被記載在福音中,是一個相當引人注目的情況。由此可以推斷,這是個在初期教會中廣為流傳的故事,巴爾提買也是當時相當著名的人物,可能是因為他後來跟隨了耶穌,成為祂的門徒(52),故教會中留下了對他的記憶。

瞎子和耶穌相遇

瞎子主要依靠自己的聽覺來感應身邊的事物,當他一聽說納匝肋人耶穌從旁邊經過,便高聲呼喊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吧!」(47)猶太人民在歷史中一直深深地期待默西亞,好能重建他們的祖先達味的王國(參閱:谷十一10)。瞎子稱呼耶穌為達味之子,顯示他知道耶穌的默西亞性,相信祂正是要來復興達味王國的默西亞。再者,依撒意亞先知也將「瞎子看見」看做是默西亞時代開始的一個徵兆(依二九18;參閱:路四18)。因此,這個瞎子的祈求的確含有默西亞的主題。

但是在經文中他的呼求:「可憐我吧!」主要則仍是強調他自己可憐的處境。許多人責斥這位瞎子,不准他發聲呼喊;然而,這些人的憤怒並未使這位瞎子膽怯,他不讓任何事物阻撓他對於救恩的期待,更加高聲的喊叫:「達味之子,可憐我吧!」(48)。

瞎子和耶穌的對話

最後在耶穌授意之下,這個瞎子終於和祂相遇;群眾也突然改變了態度,轉為鼓勵這個瞎子並且支持他的期待:「放心!起來!他叫你呢!」(49)耶穌問瞎子:「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51)這個問題看起來毫無必要,因為問題是自明的。但是,它卻非常適合於這種「對話式」的文學結構,耶穌的問話使瞎子更加明確地的說出自己的請求。他對耶穌的稱呼變為「師傅」,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本是「我主」!這樣的稱呼表達了他對耶穌的崇敬,也使「達味之子」的主題得到了一個提升。

耶穌治癒瞎子

最後耶穌只說了一句含有治癒能力的話:「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52)這裡所謂的信德是指瞎子對耶穌的信賴,整個故事中瞎子的強烈呼喊清楚地表達了這個信德。因此,這個瞎子的信德就如那個患有血漏病的婦女(五34)一樣,對一切在場的人 ─ 尤其是門徒們 ─ 同樣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

這個信德的結果不只是使瞎子復明,其最終目的更是成為耶穌的門徒:「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52)。對福音作者而言,這位瞎子的自我開放、跟隨耶穌的信德表現,具有崇高的榜樣。瞎子的信德「救」了他,意思並不只是眼睛復明而已,而是藉著跟隨耶穌走向永生的道路。因此,整個事件對門徒們以及所有在場的人都是一個教導,要求他們在信德當中跟隨耶穌一起走向耶路撒冷。

【綜合反省】

耶穌是「達味之子」,以此身分祂滿足了以色列子民對於天主救援的期待。長久以來一直在耶里哥乞討的瞎子巴爾提買代表一切受苦受難的人,耶穌向他們表達特別的憐憫之心,給予真正的救援。

耶穌藉由巴爾提買的身上所喚起的信德,並透過了治癒的經驗而達到了真正的目標:成為耶穌的門徒,跟隨祂一起走上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走向通往苦難、死亡和復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