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 第二週 星期六
四旬期 第二週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祂必將我們一切的罪過投入海底
讀經一:米七14-15、18-20
上主,求你拿你的牧杖牧放你的人民──獨留在草莽中,在田園間,作你基業的羊群;讓他們在巴商和基肋阿得獲得豢養,一如昔日。上主,讓我們一如在你出離埃及的時日內,見到奇蹟;那裏有神相似你,赦免罪惡,寬宥他的基業 ──遺民的過錯,不堅持憤怒於永遠,反而喜愛仁慈?你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邪惡踏於足下,將我們的一切罪過投入海底。你必按照你昔日向我們祖先所發了的誓,對雅各伯表示忠信,對亞巴郎施行仁慈。
釋義
米該亞先知出生於猶大,公元前八世紀末葉(740-690BC)執行先知的任務。先知在預報撒瑪黎雅與耶路撒冷的滅亡的同時,也宣告了強有力的訊息:天主將要遣來統治者 ―默西亞,祂要救援以色列,脫離敵國的統治。
經文的內容是一篇先知祈求上主寬宥的禱文。巴商與基肋阿得在梅瑟與若蘇厄時代是著名的牧羊區,而今完全掌握在敵人亞述的手中。但願上主想起淪於困境的以民,能如同牧羊人照顧他們。先知反思以民罪惡滿盈,招致上主之義怒;但上主是全能的神,不只是展現奇能帶領梅瑟引以民從埃及成功出離,還因為神的慈憫寬恕。相信天主會誓守祂向亞巴郎、雅各伯之恩許,再次拯救以色列民。
福音前歡呼
浪子的比喻
福音:路十五1-3、11-32
那時候,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那小的向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份家產給我罷!父親遂把產業給他們分開了。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來,就往遠方去了。他在那裏荒淫度日,耗費他的資財。當他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那地方正遇著大荒年,他便開始窮困起來。他去投靠一個當地的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莊田上去放豬。他恨不能拿豬吃的豆莢來果腹,可是沒有人給他。他反躬自問: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裏反要餓死!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裏去,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那時,他的長子正在田地裏,當他回來快到家的時候,聽見有奏樂及歌舞的歡聲,遂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這是什麼事。僕人向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見他無恙歸來,便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長子就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遂出來勸解他。他回答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但你這個兒子同娼妓們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父親給他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釋義
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連許多非基督徒也透過戲劇或繪畫對這比喻有所認識。這個比喻出現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在此之前還有兩個比較「短小」的比喻:「迷失的羊」和「失去的小錢」。耶穌講這三個比喻的目的是回應當時的人指責祂「和罪人結交,又和他們一起吃飯」。
耶穌的話教導人們:對於「罪」,天主最後的答覆並非「正義」,而是「憐憫」。浪子的哥哥所代表的就是他自己(或當時一般的猶太人)以為的正義(參閱:路十八 11-12),就他的立場而言也是「對的」。但是天主比人的心大:天主能夠,也願意寬恕。而且當天主寬恕時,感到十分喜樂,就如同祂因自己的創造而喜樂一般。
反省
天主的仁慈是否和我的「正義感」有所衝突?這個比喻給我什麼啟示?
犯罪是人的本性,寬恕是神的本性。我是否願意被天主提升,逐步超越自己軟弱的本性,邁向成全的天主性?
寬恕得罪自己的人,其實是使自己真正得到釋放。我願意寬恕他人嗎?
祈禱
文件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