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 第二週 星期四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3月19日 中華主保聖若瑟節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信賴世人該受詛咒;信賴上主的人應受稱讚
讀經一:耶十七5-10
5 上主這樣說:「凡信賴世人,以血肉的人為自己的臂膊,決心遠離上主的人,是可咒罵的!
6 他必像一株在曠野中的檉柳,即使幸福來到,一點也不覺察,只住在曠野乾燥處,滿含鹽質無人居住之地。
7 凡信賴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
8 他必像一株栽在水邊的樹木,生根河畔,不怕炎熱的侵襲,枝葉茂盛,不愁旱年,不斷結實。
9 人心最狡猾欺詐,已不可救藥;誰能透識?
10我上主究察人心,考驗肺腑,依照各人的行徑和作為的結果,給人報酬。」
釋義
今天讀經大部分的內容(5-8)和談論善人與惡人命運的聖詠相似(參閱:詠一)。人分成兩種:第一種人(5-6)倚靠軟弱的「血肉」,倚靠那根本連自己也無法幫助的「人」;這些人首先是指政治人物,但也包含許多個人的生活。另一種人(7-8)「信賴上主,以上主作依靠」;這樣的人雖然並不會事事如意,但是他們根本上沒有憂慮,因為他們的整個存在紮根在天主內。
當然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事實上好人也往往遭遇到惡劣命運。9-10節答覆這樣的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好」?只有天主能夠真正探查人的內心!
福音前歡呼
富翁和拉匝祿的比喻
福音:路十六19-31
那時,耶穌對法利塞人說:「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裏。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陰間,在痛苦中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及他懷抱中的拉匝祿,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可憐我罷!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中極其慘苦。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裏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除此之外,在我們與你們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致使人即便願意,從這邊到你們那邊去也不能,從那邊到我們這邊來也不能。那人說:父親!那麼就請你打發拉匝祿到我父家去,因為我有五個兄弟,叫他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巴郎說:他們自有梅瑟及先知,聽從他們好了。他說:不,父親亞巴郎!倘若有人從死者中到了他們那裏,他們必會悔改。亞巴郎給他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
釋義
富翁和拉匝祿的比喻生動傳神,但該與前面數節一同來看才更能深入其內涵。首先值得注意是,這比喻的對象是稍前數節「嗤笑耶穌」又貪愛錢財的法利塞人(十六14)。按照猶太人的觀念,財富是天主的賞報,錢財的多寡與人的良善成正比。這些法利塞人不但愛財,更愛炫耀財富,並自以為是良善而且蒙神祝福的人。
耶穌批判這些人說:「你們在人前自充義人,但是,天主知道你們的心,因為在人前是崇高的事,在天主前卻是可憎的。」(十六15)比喻中的富翁在世不但享盡榮華富貴,大概也在人前自充義人。但是這種人在天主前卻是可憎的,他們的結局是悲慘的:「在這火燄中極其慘苦。」將這兩段經文合摻更可看出,這個比喻並不只是表達生前或死後的善惡報償,更是點出天主的永恆判斷與人的虛幻認知間的差別,而天主的正義就在其中,並非在死後,更是在當下。
比喻最後的幾句對於以守法者自居的法利塞人是很重的責備和提醒:如果不真的聽從法律(天主的話),真心地奉行法律的真義,即使「有人從死者中到了他們那裏」,他們也不會接受;而這也預示了耶穌復活後猶太人仍然不信。
反省
比喻中富翁的悲慘結局,對我有什麼啟發?我該如何善用天主給我的金錢、才華、健康等,來為天主服務,與弟兄姊妹們分享?
今日社會中穿著體面、受人尊重,學有專精、具有良好社經地位的人士,往往也有一些「法利塞人」的傾向。我是否也屬於這樣的族群?我是否也「自以為義」?今天耶穌的話給我什麼警惕?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