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九週 星期四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你要白天遷出,好叫他們看清楚
讀經一:則十二1-12
1 上主的話傳給我說:
2 「人子,你是住在叛逆的家族中,他們有眼,卻視而不見;
有耳,卻聽而不聞;因為他們是叛逆的家族。
3 人子,你要白天在他們眼前準備充軍的行囊,並在他們眼前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他們或者能看清自己是叛逆的家族。
4 你白天在他們眼前把行囊搬出,像搬出充軍的行囊;傍晚在他們眼前出發,像充軍者出發。
5 你還要在他們眼前在牆上穿一個洞,由那裡走過去。
6 你當著他們的面,把行囊背在肩上,天黑時出發,並且蒙著臉,看不到地面:因為我要使你作為以色列家族的一個預兆。」
7 我遂遵命行了:白天我把行囊搬出,有如充軍的行囊,傍晚用手在牆上穿了一個洞;到天黑時,當著他們的面,把行囊背在肩上出發。
8 到了早晨,上主的話傳給我說:
9 「人子,以色列家族,那叛逆的家族不是問你說:你在作什麼?」
10 你要回答他們說:吾主上主這樣說:這神諭是有關耶路撒冷的君王和城中的以色列全家族。
11 並且說:我為你們是一個預兆:像我所行過的,也要實現在他們身上:他們要被擄充軍異地。
12 君王在他們當中肩上背著重擔,在黑夜出發,在牆上要穿一洞,為叫他出去;他要蒙著臉,以致他再不能親眼看見這地方。
釋義
被天主召叫的以色列的先知們,不僅僅以言語宣告耶路撒冷將遭受的審判,有時後還必須以自己的生命成為「以色列家族的一個預兆」(6)。歐瑟亞、亞毛斯、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耳等先知都曾報導過類似的象徵性的行動。
天主命令厄則克耳先知,打包自己的行囊,如同一個被放逐的人一般,在夜間離開耶路撒冷城;然而,卻要人們看見他的行動。對所有以色列人民而言,先知的行動應該成為一個警告、一個要求大家悔改的呼籲、一個得到救援的機會:「或者能看清自己是叛逆的家族」(3)。然而,他們沒有看清,也沒有聆聽先知的說明(10-11);於是,真正發生的事件說明了一切。
先知的預告、象徵性的行動、和歷史事件都是「天主的話」,為了使人民明白:雅威是天主!但是,人民卻擁有「罕見的能力」:不看、不聽、不服從;而且能夠很快地將所領悟的真理、所遭受的痛苦遺忘的一乾二盡。
寬恕之道
福音:瑪十八21-十九1 線上播放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賬。他開始算賬的時候,給他送來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容忍我罷!一切我都要還給你。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他釋放了,並且也赦免了他的債。但那僕人正出去時,遇見了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罷!我必還給你。可是他不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裏,直到他還清了欠債。他的同伴見到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就離開加里肋亞,來到約但對岸的猶太境內。
釋義
伯多祿提議寬恕七次聽起來過於仁慈,因它與凡殺加音的要受七倍的罰(創四15)正相反。但耶穌卻說直到七十個七次。二者的區別,不僅是數學或語言學上的不同,更在於寬恕的本質。
這個比喻原是耶穌用來宣講天國,後來瑪竇應用在他的教會,透過他的編輯將比喻轉化為寬恕之道,用來寓意不要肖似不寬恕的僕人。
耶穌所講的故事原指外邦的君王和他的僕人,再者指天主;而瑪竇寓意天主和基督徒的關係。瑪竇的君王代表天主,而「債」代表罪(參閱:瑪六12-15)。
這個故事可分為三幕:一、君王和僕人(24-27):這僕人欠君王一萬「塔冷通」,這個天文數字兩人均深知無力償還。君王要他變賣一切,而僕人叩拜哀求主 人,主人便動了憐憫的心,釋放並免債。二、僕人和僕人(們)(28-31):第一位僕人一出去便遇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一百德納大約只是一般工人 100天的工資(瑪廿2),他卻將他下到監裏,直到他還清。其同伴見這不公平的暴行,遂仗義上訴。三、君王和僕人(32-35):無法想像的事再度發生, 君王收回他的寬恕,判他入獄直到還清。
學者們大多認為瑪竇增添「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這節經文,目的在於告訴他的教會團體這個比喻的真義(參閱:瑪六14-15)。
反省
想想天主經中:「求您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在我的生命中,我如何對待那些得罪我的人?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