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二五週 星期五
星期一 9月21日 聖瑪竇宗徒慶日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再過不久,我必使這殿宇充滿榮耀
讀經一:蓋一15-二 9
15 達理阿王二年
1 七月二十一日,上主有話藉哈蓋先知說:
2 「請你對沙耳提耳的兒子猶大省長則魯巴貝耳,和約匝達克的兒子大司祭耶叔亞以及遺民說:
3 你們這些遺民中,凡見過這座殿宇在昔日的光榮之中的,你們現在看它怎樣?在你們眼中,豈不是如沒有一樣?
4 但是如今,則魯巴貝耳,努力!── 上主的斷語。約匝達克的兒子大司祭耶叔亞,努力!境內全體民眾,努力! ── 上主的斷語。努力工作罷!因為我與你們同在 ── 萬軍上主的斷語。
5 【這是我在你們出離埃及時,與你們訂立的盟約:】我的神常存在你們中間,你們不要害怕。
6 因為萬軍的上主這樣說:再過不久,我要震動天地海陸,
7 震動萬民,使萬民的珍寶運來;我必使這殿宇充滿榮耀 ── 萬軍的上主說。
8 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 ── 萬軍上主的斷語。
9 這座後起的殿宇的光榮,比以前那座所享有的還要大 ── 萬軍的上主說;在此地我要頒賜和平 ── 萬軍上主的斷語。」
釋義
哈蓋屬於很少數看見「成功」的先知。重建聖殿的工作在他的呼籲之下,又繼續進行,人們很快地就看見粗略的結構已經浮現。但是,民眾卻說:這「豈不是如沒有一樣?」(二3)哈蓋當然也看見相同的景象。在帳棚節的最後一天,這天是表達極大希望的節日(參閱:若七37),他在省長、大司祭和民眾面前發言,主要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是鼓勵大家拿出勇氣(二3-5),第二句則是一個許諾(二6-9)。連結這兩句話的則是「我的神常存在你們中間」。天主的臨在是這座聖殿真正的光榮,帶給全體人民救恩。關於「救恩」哈蓋的理解是什麼?對我們而言,「救恩」永遠都是耶穌 ── 同樣在帳棚節的最後一天 ── 所宣告的:天主的聖神將要賜下,生活的天主要和活生生的人相遇。
耶穌為我是誰?
福音:路九18-22 線上播放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他在一起。他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 活了。」他問他們說:「但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天主的受傅者。」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 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釋義
這段福音一開始,就提到了耶穌在祈禱,這是個典型的路加敘事方式:重大事件發生之前或當時,耶穌總是在祈禱,說明他時時刻刻都在尋求天父的旨意與支持。
耶穌問門徒:「眾人說我是誰?」緊接著又問他們:「你們說我是誰?」這些問題具有重大意涵:一個人可以熟悉有關於耶穌的一切事,但仍然不是一位基督徒;必須和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才能明白「基督徒」的真正意義。
這段經文與昨日的福音皆分為兩部分,而且是兩段平行對照、前呼後應的敘述。在第一部分同時提到,有人說是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先知。在第二部分,路加以伯多祿的信仰表白「耶穌是天主的受傅者」,巧妙地答覆了先前黑落德的問題:「這人到底是誰?」
「受傅者」亦即「基督」(希臘文),也就是「默西亞」(希伯來文)。真正的「天主的受傅者」,並非一般人所期待的「光榮的默西亞」,而是耶穌所詮釋的「受 苦的人子」。耶穌嚴禁門徒訴說他的身分,是為了避免一般人按傳統猶太方式理解,而導致他們對他產生錯誤的政治性和民族性的虛榮期盼。
這就是所謂的耶穌第一次受難預言。在路加福音中,耶穌有許多次使用「必須」這個詞彙描述他的苦難,說明耶穌明白唯有天父的旨意才是他的使命;他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告訴門徒:他將走上他的十字架。真正的基督徒正是跟隨基督走上他的苦路。
反省
耶穌為我是誰?我是否像聖保祿宗徒一樣,知道自己所信賴的是誰(弟後一12)?
我是否常努力效法耶穌,惟願在一切事上承行天父的旨意?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