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愛罪人 【福音:路七36-八3】

36 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祂便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
37 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
38 來站在祂背後,靠近祂的腳哭開了,用眼淚滴濕了祂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祂的腳,以後抹上香液。
39 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人是誰,是怎樣的女人:是一個罪婦。」
40 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吧!」
41 「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
42 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
43 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得正對。」
44 祂遂轉身向著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
45 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
46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
47 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
48 耶穌遂對婦人說:「妳的罪得了赦免。」
49 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
50 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

1  以後,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祂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
2  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
3  還有約安納,即黑落德的家宰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讀分長式和短式兩個選擇,我們只處理短式的經文,亦即路七36-50,因為長式所加上的路八1-3和這段經文並沒有直接關連。其實路七36-50和它前面的經文確有密切的聯繫。在此之前耶穌藉著談論若翰洗者的機會,講出人們對祂自己的看法:「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個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七34)路加在這段談話之後,接著敘述今天福音的故事,使之成為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耶穌如何以及為何接待罪人。

引言(36)

福音一開始介紹整個事件發生的情境,一位法利塞人邀請耶穌到家中作客。作者並未詳述宴席舉行的地方,或有誰在場。然而,讀者必須根據當時的風俗,預設整個場合的情況:當時一定有不少其他客人在場作陪,大家斜躺在圍繞著矮桌的蒲團或坐墊上,並以祈禱開始整個餐宴。

一個意料之外的情況(37-39)

在完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形下,路加以相當大的篇幅敘述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情景:一位城中大家都認識的妓女突然不請自來。她的到來是極不尋常的事,因為她是公開的罪婦,她的出現嚴重損害了餐宴場合所需遵守的「潔淨法律」。

路加沒有詳細描述其特徵或介紹她,也沒有敘述這位婦女的行動有何動機;卻透露了當時在場客人們心中所有的忖度。在他們眼中,不僅那位妓女的行動令人厭惡,連耶穌所反應的態度也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祂竟然平安地容許婦女觸摸祂。這行動的結果當然會使祂也成為「不潔的」。

先知耶穌

法利塞人心中的懷疑:「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人是誰,是怎樣的女人:是一個罪婦。」(39)耶穌的行動顯示自己看透了法利塞人的思想,也證明祂是「潔淨的先知」(參閱:路五22)。

一個比喻(40-43)

耶穌直接對主人說話,稱呼其為西滿,並禮貌地請求他許可自己發言。宴席主人稱呼耶穌為「師傅」,並請祂開口講話。耶穌遂講述了一個「主人寬免債戶」的比喻,比喻的圖像清楚地顯示天主面對罪人的態度。耶穌在比喻的最後,藉著詢問西滿一個問題,為自己接下去發揮的詮釋做好準備。

強烈的對比(44-47)

耶穌的出發點其實並非兩個債戶虧欠的不同程度,而是為將西滿和那個人們眼中公開的罪婦形成強烈對比。耶穌這樣的作為並沒有不禮貌,因為祂提及的禮俗所規定的「待客之道」,西滿的確沒有提供。然而,祂明顯地表達自己選擇站在罪婦那一邊,並解釋這位婦女所有的行動,是為了表達自己罪惡得到寬恕而有的愛的回應。耶穌最後說「因為她愛的多」,也說明了她的罪過現在得到赦免的原因。愛與罪赦是互為因果的。

寬恕(48-50)

耶穌並未等待西滿回應祂的話,就直接轉而對那位婦女說,她的罪過已經赦免了。當時在場之人對耶穌言語的反應,以及耶穌提及該婦女的信德,這兩點都顯示:這個赦免並非之前就已經確定的。耶穌最後遣散婦女離去的話,使讀者想起教會和好聖事的禮儀用語。

綜合反省

耶穌特別接近罪人的態度,常常遭致批評。耶穌為自己行動辯護的方式卻常使自以為義的人慚愧,因為祂透過強調罪人比他人擁有更大的愛。耶穌也同時強調愛與信德是獲得罪赦的必要條件。

這個故事顯示出,被判斷為有罪的人,仍有能力轉變為愛與感恩。這也使耶穌親近他們的行動成為正義合理的。耶穌能夠接納一位當時風俗輕視壓迫的婦女,當然是今日基督徒應該特別學習的榜樣。

耶穌所講述的比喻以及所提出的解釋激發讀者,檢視自己對他人所做的評斷,並提醒自認為是罪人的讀者,全心倚靠並盼望天主的仁慈。同時也應明白,有愛德為證據的信德,才使人配得天主的寬仁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