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三週 星期二
星期一 7月3日 聖多默宗徒慶日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索多瑪受罰
讀經一:創十九15-29
15 天一亮,兩位使者就催促羅特說:「起來,快領你的妻子和你這裡的兩個女兒逃走,免得你因這城的罪惡同遭滅亡。」
16 羅特仍遲延不走;但因為上主憐恤他,那兩個人就拉著他的手,他妻子的和他兩個女兒的手領出城外。
17 二人領他們到城外,其中一個說:「快快逃命,不要往後看,也不要在平原任何地方站住;該逃往山中,免得同遭滅亡。」
18 羅特對他們說:「啊!不,我主!
19 你僕人既蒙你垂愛,又蒙你大顯仁慈,得以保全我的性命;但是現在我不能逃往山中,怕遇見災禍死去。
20 看這座城很近,容我逃往那裡,那只是一座小城;請容我逃往那裡;那不只是一座小城嗎?在那裡我可保全性命。」
21 其中一個對他說:「好罷!連在這事上我也顧全你的臉面,我必不消滅你提及的這座城。
22 你趕快逃往那裡,因為你不到那裡,我不能行事。」為此那城稱為左哈爾。
23 羅特到了左哈爾時,太陽已升出地面;
24 上主遂使硫磺和火,從天上上主那裡,降於索多瑪和哈摩辣,
25 毀滅了這幾座城市和整個平原,以及城中所有的居民和地上的草木。
26 羅特的妻子因回頭觀看,立即變為鹽柱。
27 亞巴郎清晨起來,到了以前他立在上主面前的地方,
28 向索多瑪和哈摩辣,以及整個平原一帶眺望,看見那地煙火上騰,有如燒窯一般。
29 當天主毀滅平原諸城,消滅羅特所住的城市時,想起了亞巴郎,由滅亡中救了羅特。
釋義
在以色列民族的記憶中,「索多瑪和哈摩辣」是遭受天主死亡懲罰的警告性例子。只有羅特和他的家人在最後一刻得救,而原因是天主「想起了亞巴郎」(29):由於亞巴郎關心在罪惡之城中少數義人的命運。這段經文將羅特 ─ 後來成為阿摩黎人和摩阿布人的祖先 ─ 表達為優柔寡斷的性格。
對軍人而言,藉著逃跑而得到的救援是不名譽的,但是從一個墮落敗壞的世界逃離,卻成為義務。亞巴郎自己不也是跟隨天主的召叫,而從朝拜外邦虛假神明的世界中逃走嗎?數百年後,以色列也將離開埃及國。如今留下的問題是,耶穌的門徒和今日的世界之間有什麼關係?基督徒應該逃離這個世界,拯救自己?或者深入這個世界,拯救世人?
祂起來責備風和浪,立刻就風平浪靜
福音:瑪八23-27 線上播放
那時,耶穌上了船,他的門徒跟隨著他。忽然海裏起了大震盪,以致那船為浪所掩蓋,耶穌卻睡著了。他們遂前來喚醒他說:「主!救命啊!我們要喪亡了。」耶穌 對他們說:「小信德的人啊!你們為什麼膽怯?」就起來叱責風和海,遂大為平靜。那些人驚訝說:「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竟連風和海也聽從他!」
釋義
在今日的經文中,福音作者描述「耶穌上船,門徒跟隨」的次序,藉由渡海事件,暗示了跟隨耶穌會有的必然風險,且呼應昨日的福音。
波濤洶湧之下,船隻遭海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對應著門徒們的驚駭,耶穌的表現與環境極不尋常;馬爾谷和路加福音記載了相同的故事,但卻述說耶穌先止 息風浪,然後才責怪門徒缺乏信德;而瑪竇的記載則是耶穌先叱責門徒再平息風浪,兩相比較之下,使瑪竇福音中「信德超越環境」的教訓更形突顯。
對猶太人而言,只有天主才能呼風喚雨控制大自然(參閱:詠一○七23-32),當眾人經歷耶穌平息風浪的權能,驚異說:「這是怎樣的一個人?」耶穌的奇蹟彰顯了天主同在,而透過這次的行動,耶穌就是默西亞,甚至那更高的身分也逐漸清晰了起來。
反省
我對基督的信德和仰賴,是否經得起考驗?並且在各樣處境下屹立不搖?
如何深化自己的信仰?有什麼行動可以幫助我跟天主有親密的往來?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