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九週 星期一

常年期 第九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耶穌聖心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基督賜我們恩許逃脫貪慾活出愛德

讀經一:伯後一2-7

【親愛的諸位:】願恩寵與平安,因認識天主和我們的主耶穌,豐富地賜予你們。
因為我們認識了那藉自己的光榮和德能,召叫我們的基督,基督天主性的大能,就將各種關乎生命和虔敬的恩惠,賞給了我們,
並藉著自己的光榮和德能,將最大和寶貴的恩許賞給了我們,為使你們藉著這些恩許,在逃脫世界上所有敗壞的貪慾之後,能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
正為了這個原故,你們要全力奮勉,在你們的信仰上還要加毅力,在毅力上加知識,
在知識上加節制,在節制上加忍耐,在忍耐上加虔敬,
在虔敬上加兄弟的友愛,在兄弟的友愛上加愛德。

釋義

《伯多祿後書》按形式而言是一封書信,但就內容而言則是一部勸勉性的作品,或一個宣講。其中包含兩個重要主題:1.)信仰的必要性;2.)基督的再來,以及提防在此之前將產生的錯謬教師。

在某些地方,作者嘗試使基督徒的語言「現代化」(按當時的情況),好能使當時說希臘語的讀者能明白基督信仰中最重要的訊息。因此,他不直接講述猶太信仰耳熟能詳的「正義」,而以「美德」取代這個概念;同時拉近「信仰」和「知識」的距離,甚至直接以「認識天主和我們的主耶穌」來表達「相信」天主和耶穌。的確,認識耶穌是「基督」、是「主」,正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和我們救援道路的開端。在此,天主性恩寵和人性的作為必須一起行動,好使許諾能夠真正實現。新約中有許多不同的方式表達圓滿的、決定性的實現許諾,其中「有分於天主性體」也是希臘哲學常用的表達方式,但是唯有經由「基督事件」人們才真正領悟這個表達格式的寬廣高深。5-7節中所提出的「美德」,由「信仰」開始,由「愛德」結束,標示出由洗禮開始,一直走向圓滿的基督徒生命道路。


他們抓住他的愛子,殺了他

福音:谷十二1-12   線上播放

1  【那時候】耶穌開始用比喻對司祭長、經師和長老們說:「有一個人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籬笆,掘了一個搾酒池,築了一座守望台,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
2  到了時節,他便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裡,向園戶收取園中的果實;
3  園戶卻抓住他,打了他,放他空手回去。
4  主人又打發別的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裡去;他們打傷了他的頭,並且凌辱了他。
5  主人又打發另一個,他們把他殺了;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的他們打了,有的他們殺了。
6  主人還有一個,即他的愛子;最後就打發他到他們那裡去,說:他們必會敬重我的兒子。
7  那些園戶卻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將來產業就歸我們了。
8  於是,抓住他殺了,把他拋在葡萄園外。
9  那麼,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處置呢?他必來除滅這些園戶,將葡萄園另租給別人。
10  你們沒有讀過這段經文嗎?『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11  那是上主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
12  他們明白這比喻是指他們說的,就想逮住他;但害怕群眾,於是,離開他走了。

釋義

《馬爾谷福音》第十一章的結尾敘述司祭長、經師和長老們在聖殿質問耶穌權柄的來源,耶穌沒有回答。而在第十二章的開始(今日的福音)耶穌以一個人們通常稱為「惡園戶的比喻」取代直接回答上述的問題。這個比喻我們也可以很恰當地稱之為「耶穌的苦難比喻」。比喻的內容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任何解釋。當時的聽眾(司祭長、經師和長老們)都清楚「明白這比喻是指他們說的」(12)。這個比喻顯示耶穌的命運和先知們的命運是一致的。無信的以色列在歷史中如何對待了先知們,如今也要同樣地對待耶穌。當然,耶穌講述這個比喻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喚醒當時聽眾的良知,呼喚他們悔改。但是,在當時的聽眾身上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他們拒絕耶穌,轉身「離開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