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_保祿和他的書信
課程內容檔案下載(請點選)
壹、保祿其人與他的歷史
一、 引言
n 新約「第二人」
保祿的地位、重要性以及對後世影響僅次於耶穌
從文學方面來看,保祿甚至遠比耶穌更接近我們
保祿是我們對於初期基督徒團體最熟悉的人物
n “Corpus Paulinum”
「十三封書信」 ─ 形成新約的第二個主要部分
七封保祿的親筆書信:得前、格前、格後、迦、羅、費、斐
其餘都是假託他名字的作品
書信產生於具體的生活情境中
二、 來源以及形成過程
1. 保祿的出身
在基里基雅的塔爾索出生、成長
「僑居地的猶太人」
本雅明支派、法利塞黨
自幼在耶路撒冷接受嚴格的「猶太經師」養成教育
具有「希臘化」的教育,熟習當時的生活思考方式
雙重名字:掃祿、保祿(宗十三9)
初期反對基督徒:因為他們宣稱,被釘死的耶穌取代了「法律」的救援地位
致力於對抗、甚至消滅「異端」
2. 保祿的轉變(悔改)
n 大馬士革事件
最獨特的生命經驗 ─ 「被復活的基督親自召叫,成為傳播福音的使徒。」(格前十五8-11;迦一15-17;斐三1-11)
n 大馬士革事件的影響
天主所主導的啟示性行動
復活的主最後一次顯現(格前十五8-11)
與舊約先知們蒙召的經驗相關(迦一15-16)
n 保祿與伯多祿
保祿自認是最後一位宗徒
和「第一位」宗徒伯多祿有特殊的關係(格前十五5)
伯多祿:猶太人的宗徒;保祿:外邦人的宗徒
3. 悔改初期
AD32年得到召叫悔改
最初幾年的生活:迦一17-18
福傳工作產生的問題:外邦人是否可以直接加入信仰團體,不必先成為猶太人?
安提約基雅團體的成就:「在安提約基雅人們最先稱呼門徒們為基督徒。」(宗十一26)
4. 第一次福傳旅程
宗十三~十四:AD46-47年之間
福傳的工作在猶太人當中受到限制;在外邦人中迅速發展
三、 保祿走向獨立的過程:宗徒會議和安提約基雅的衝突
重大神學問題:新建立的「混合」基督徒團體和耶路撒冷的原始信仰團體之間的關係如何?
「宗徒會議」(參閱宗十五):AD48年(迦二6-10)
(1) 耶路撒冷團體承認外邦基督徒也屬於救恩團體。
(2) 分配福傳工作的責任:伯多祿負責猶太團體;保祿被派遣照顧外邦人團體。
(3) 外邦人團體有責任為耶路撒冷團體捐獻。
「安提約基雅事件」:迦二11-21
事件「後果」:保祿和安提約基雅教會分離,開始自行主導一個沒有任何妥協的使命,發展出普世性的外邦人福傳工作。
四、 保祿獨自福傳的階段
保祿生命最重要的階段(AD48-60)、保祿書信都產生於這個階段
1. 一般而言
n 福傳終極目標:羅馬(世界的首都)
n 建立地區福傳中心
由大城市、羅馬各省的行政中心「開始」傳播福音的工作
n 兩階段的工作
「初期」:以在重要城市建立信仰團體為目標;培養、設立團體的領導人
第二階段:藉助「拜訪」與「信件」
n 信件的目的
完成宗徒使命、陪伴與領導信仰團體
2. 福傳與書信完成的過程
n 絕對的年代表:客觀的歷史事件
「加里雍碑文」:保祿和羅馬總督在格林多相遇於AD52年初(宗十八12-17)
宗十八2:羅馬皇帝喀勞狄將猶太基督徒從羅馬城逐出(AD49)
n 相對的年代表
n 保祿生命年表:
49年 |
離開安提約基雅(宗十五36-39) |
49-50 |
獨立自主的福傳工作 ─ 小亞細亞和馬其頓: |
50-52 |
第一次在格林多的停留(宗十八) |
50-51 |
完成得撒洛尼人前書(在格林多寫作) |
52-55 |
在厄弗所的停留(宗十九) |
52-53 |
前往耶路撒冷和安提約基雅(宗十八22-23) |
54 |
由厄弗所和格林多交換信件 |
55 |
為了準備收集捐款的旅程: |
55 |
寫作迦拉達人書 |
55-56 |
第二次到格林多的停留;和格林多團體和好 |
56 |
寫作羅馬人書(由格林多寄出為所計畫的羅馬旅程做準備) |
56 |
前往耶路撒冷將捐款送去,以及在耶路撒冷被捕(宗二十~二一) |
56-58 |
在凱撒勒雅坐監(宗二四~二六) |
58 |
以犯人的身分被帶往羅馬(宗二七1~二八16) |
58 |
寫作斐里伯人書、費肋孟書(在羅馬坐監的時期) |
58-60 |
在羅馬的停留(宗二八30-31)以及殉道死亡 |
n 保祿獨自的福傳:第二次和第三次福傳旅程?(宗十八21-23)
貳、保祿書信的重要性、特質和問題
一、 保祿書信的重要性
1. 初期教會最古老的聲音
2. 詮釋福音進入生活脈絡
保祿是基督的見證、救援喜訊的「詮釋者」
3. 對話的特性
書信是一種「對話」:針對具體的信仰團體傳述福音
保祿書信使人瞭解,福音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指向具體的生活情境。
4. 熱情的神學思想家
「神學」:反省救援喜訊的起源以及後續影響,交代創造、救援以及人類的具體生活彼此之間的關聯。
保祿一生面臨各種挑戰:嚴格的猶太基督徒、外邦基督徒 …
保祿建立了教會的神學使命
沒有神學基礎的基督信仰根本令人無法想像
5. 初期基督教會歷史的泉源
書信是認識初期教會歷史的泉源
二、 保祿書信的特徵
1. 口述信件
保祿口述,由「書寫員」或「秘書」寫下
書寫人員有時也成為保祿書信的共同「作者」
弟茂德(格後一1)、息耳瓦諾及弟茂德(得前一1)
書信的關的部分當然都是保祿自己形成的
書信的結尾是保祿親筆書寫的(參閱:迦六11-18)
2. 信件的長度
保祿書信的篇幅和長度非常不尋常
一般私人信件通常只是一張紙草(比較:費肋孟書)
3. 書信的傳統
(1) 信件的開頭:「問候語」
「問候語」三個基本因素:寄信人、收信人、問候
基本模式:A寫信給B
「簡短」問候語:「願恩寵與平安與你們同在」(得前一1)
比較擴展的問候形式:
「願恩寵與平安由天主我們的父及主耶穌基督賜與你們!」
「這基督按照天主我們父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惡捨棄了自己,為救我們脫離此邪惡的世代。願光榮歸於天主,至於無窮之世!阿們。」(迦一3-5)
(2) 信件的正文
n 卷頭語
通常以「感恩」的形式敘述自己和受信人團體之間的關係
例外:迦拉達人書(迦一6-9)
n 教導:教義性與倫理性的教導
教導(教義性內容)、警告、勸告的話語(倫理性教導)
依書信的產生情況而常有變化
(3) 信件的結束部分:「問候」及「祝福」
根本格式:「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與你們同在!」(得前五28)
保祿預設自己的書信將在信仰團體聚會崇拜之時被公開頌唸
感恩禮儀的語言:平安的祝福(格後十三11)、排除或者詛咒不相信的人(格前十六22)、神聖的親吻(格後十三12)、呼求耶穌基督再來(格前十六22)
4. 修辭學
符合修辭學原則的演說結構:(起、承、轉、合)
引言(propositio):演講主要的關懷和主題內容
敘述(narratio):以敘述的形式,陳述某些特定的事件
辯論(argumentatio):關於事件提出批判性的辯正,
結論(conclusio):辯正引出的最後結果
三、 有關保祿書信的問題
1. 保祿書信的整體性
書信中出現許多斷裂現象、突然開始新的主題或語氣
n 例一:斐三1-12
n 例二:格後十1
n 保留的意見
古典文學中沒有類似的例子
例外:羅十六25-27、格前十四34-35
n 格林多後書
三封不同的書信:衝突書信;妥協、或中性化的書信;和好書信
n 尊重現有的書信形式
方法論上的基本規則:接受書信目前的存在形式,嘗試了解其意義
2. 保祿神學的一致性
討論的基本前提:保祿書信並非系統性地教導教義(Dogma)
研究者可以合理的詢問:究竟保祿有沒有一個整體的一致的神學?在這段不算太長的書信寫作期間,保祿是否由於遭受壓力,而改變自己的神學中心思想?
(1) 成義的教導
比較羅馬人書和迦拉達人書
(2) 末世論
早期信念:團體一起積極期待默西亞即將來臨(得前四13-18)
晚期思想:完全採用個人性末世論語言(斐一21-26)
(3) 有關猶太民族的問題
得前二14-16:嚴厲批評猶太人 ─ 他們將被排除在救恩之外
羅十一25-32:保祿確信並希望猶太人終將得到救援
n 不斷成長的保祿
保祿在神學語言上的轉變,並不是因為沒有自信或確信,更非說明他任性而為;相反地,這些自由的轉變顯示出保祿生命中不斷成長的動力,這是真正的神學不可缺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