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後宗徒時代的託名書信 簡介
課程內容檔案下載(請點選)
課程錄音檔(從缺)
導論:託名書信簡介
一、 託名寫作的現象
1. 新約中的託名作品
傳統認定新約中保祿書信有13封
今日聖經學研究結果斷定至少6封並非真正出於保祿的手筆
六封「次保祿書信」:《得撒洛尼人後書》、《哥羅森書》、《厄弗所書》、
以及三封「牧函」:《弟茂德前書》、《弟茂德後書》、《弟鐸書》
其他新約託名作品:兩封《伯多祿書信》、《猶達書》和《雅格書》
第三代基督徒時代(AD80至100年)的特殊現象:「權威危機」
2. 託名寫作的現象
1) 一般古典作品
古典文學時代作者常以著名老師的名義發表作品
例子:「柏拉圖書信」、「畢達哥拉斯論文集」
2) 猶太作品
「天啟(默示)文學」(Apocalyptical)常常被冠上重要歷史人物當作者
例如:達尼爾、厄斯德拉、依撒意亞、哈洛克等(大多為「偽經」)。
目的:得到「歷史性先知的權威」(Authority of historical prophecy)
3) 新約中的託名作品
新約託名作品除《伯多祿後書》外,都不是屬於天啟文學類
新約託名作品共同的訴求:妥當保存信仰傳統教導,並傳給他們生活的時代
第三代基督徒面臨的重大挑戰:
● 基督信仰面對許多錯謬教導
● 面對的時代問題不斷地轉變,基督徒必須重新建立自我認知與安全感
● 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的關係必須澄清
過去的偉大教師並未面臨這些當代問題,因此未曾針對這些問題表態或提出教導。當代之人必須根據傳統教導找出解決應對之道
基本前提:第一代基督徒教師的見證被妥當地保存,並且對當今的教會仍然有效
3. 偉大教師的權威性亦有區別
新約中「託名書信」彼此之間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
兩個主要形式:第一:藉著保持主題與核心內容上的連續性;第二:單純在形式上套上一個過去重要人物的名字。
1) 保祿學校(學派)
「保祿學校(學派)」:大概位於厄弗所、深受保祿傳統影響而型塑成的團體
「次保祿書信」:繼續推展真實保祿書信中的思想與教導
「保祿學校」可區別出兩個主要不同支派:
《哥羅森書》和《厄弗所書》:傾向思辯的 ─ 宇宙性的思想,致力使保祿神學能對新的思考方式開放。
「牧函」(《弟茂德前書》、《弟茂德後書》、《弟鐸書》):拒絕新思想,主要關心在於建立穩固的團體,致力由保祿的教導引實用規矩和原則
《得撒洛尼人後書》:把《得撒洛尼人前書》詮釋入一個新的生活情境中
2) 僅套用偉人姓名的託名書信
《伯多祿前書》、《伯多祿後書》:僅單純地將「伯多祿」的名字套用在自己的作品之上,完全沒有相符應的教導或傳統蒐集
《伯多祿前書》:只在書信的開始現將伯多祿的名字(伯前一1),目的在顯示這封書信的教導對所有基督徒都有效。
《伯多祿後書》:書信提及伯多祿是「耶穌顯容事件」的目擊證人(伯後一16-17),目的在於豎立自己擁有獨特權威的基礎。
二、 辨識託名作品的判準
1. 「歷史情況」判準
作品內容所預設的「歷史情況」是否和有關作者的資訊彼此相符?或者更顯示作品出於比表面的作者更晚的時代?
例如:「牧函」
2. 「神學思想」判準
例一:《雅各伯書》有關「法律」的教導,與由主的兄弟雅各伯猶太觀點差距頗大。
例二:「牧函」把「信仰」理解為一種美德(弟前一5)
3. 「語言」判準
例如:「次保祿書信」不論詞彙、語言格式都與真實的保祿書信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