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聖地朝聖記事簿 之四 ~ 橄欖山的一天(上)
分享者:Teresa。朝聖日期:2005年11月
天未亮,我們趕到耶穌誕生山洞,參加五點的感恩禮。終於有機會好好俯視「白冷之星」,鑲嵌在大理石地板上的銀質的圓形星狀,令多少朝聖者為之動容和珍愛!在「白冷之星」的右後方是一個小洞穴,林神父在小洞穴的祭台主祭。此洞穴就是路加提到聖家欲投宿客棧的一部分(路二7),而祭台對面的洞壁,有一個鑿在岩洞下端的溝渠,這便是耶穌誕生的馬槽。這個馬槽和我們一般常見的聖誕馬槽佈置相去甚遠,並且用了鋼網圍住;也許歷經歲月的淘洗,也許洞內光源不足之故,溝渠看上去灰黑沈沈的,有不少捲著的紙條,都是朝聖者留下的祈禱意向。在毫無預警之下見到耶穌誕生馬槽 … ,倒不是失望,反而心中浮現一段歌詞:「謙虛慈悲降塵世,人間未曾預備地方」!神子誕生,何竟會以此方式與世人相遇?豈是「謙虛慈悲」就能解釋?如此高度的象徵意義,窮盡一生也難完全參透。
五點半即將來到,負責管理的方濟會修士驚訝用中文舉行的彌撒,可以那麼快結束(略去道理分享),讓團友可以從容地祈禱默想,做最後一次的巡禮。正當東正教信友預備禮儀之際,大家也知趣地轉移到聖嘉琳堂。我就微光之處,時而讀經,時而默想,內心祥和寧靜,不覺時間流逝。猛然抬望祭台上方彩繪玻璃,明亮起來,看看時間,已不容我繼續逗留。
早餐用畢,我們告別白冷,告別耶穌誕生之地,我的心思也要從耶穌誕生的奧秘,轉至耶穌受難之道路。往後四天都將住在耶路撒冷,而今天的行程以橄欖山為主。橄欖山實為山脈,分成北、中、南三個山峰;北峰為希伯來大學所在,中間是一座德國教會興建的醫院,南峰則是所謂的橄欖山,是耶穌生平事件重要的發生地,因此保存著耶穌不少的紀念。
依福音的記載,有一個家庭常常招待耶穌,與耶穌結下一段深厚的情誼,那就是伯達尼的拉匝祿及其姐妹瑪爾大、瑪利亞。我們來到伯達尼村莊,它位在耶路撒冷之東,橄欖山東面山麓上,主後第三世紀,便有人在拉匝祿的墳墓上,修築紀念耶穌復活拉匝祿的小堂,相傳小堂的位址就是拉匝祿等三人的家。方濟會為了紀念耶穌復活拉匝祿的奇蹟,於1953年在原來的舊址上,建築一座新聖堂,其右邊有一小小的會院,曾是十字軍住過的地方。聖堂內有四幅鑲嵌石(馬賽克)的聖經故事畫作,內容皆與耶穌在伯達尼的事蹟有關。
在十字軍時代拉匝祿的墳墓和聖堂是相通的,十字軍失敗後,此地被阿拉伯人佔據,直到如今。在方濟會努力爭取之下,才爭得在聖堂外的街上修一個地下道,通往拉匝祿的墳墓,但所有權不歸方濟會,須買票才能參觀。由於洞口窄小,一次只能兩三人進去參觀,趁著排隊之餘,和幾位團友到對街小商店買了芥菜種子。耶穌曾以芥菜種子來比喻天國:它比一切種子都小,最終長成大樹,天上的飛鳥都必棲息在其中(谷四30-32)。從石縫中長出的芥菜、店家旁的芥菜樹、手中的種子…,由種子變成蔬菜,再成樹,這樣生長的歷程,短短的時間之內,我都見過,令我驚喜不已。耶穌常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比喻天國,正說明耶穌是真實活過的人,而最重要的是耶穌本身就是最大的比喻!芥菜子說明耶穌在世的使命,祂的出身毫不起眼,就像芥菜子,但最終,人人都可以在祂內安身立命。
終於輪到我參觀拉匝祿的墓穴。洞內潮溼陰暗,須靠著手電筒才能看見,小心翼翼扶壁拾階而下,來到約三平方公尺大小的墓室,空空如也,林神父站在階梯轉角處,除了指引之外,也幫大家照相留念。
有關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蹟,福音書都會提到貝特法革和伯達尼兩村莊(谷十一1-11)。由於伯達尼屬巴勒斯坦自治區,通往貝特法革主要道路又被以色列政府封鎖,原本不需十分鐘的車程,現在要花半小時,繞好大一圈才到貝特法革的「耶穌榮進耶京堂」,這是我們今天第二個行程點。聖堂內有一塊約高一公尺的方形大石頭,每一面畫作都紀錄著耶穌重要的事件,後人穿鑿附會地述說當年耶穌就是踩著這塊石頭騎上驢駒。
當耶穌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時,群眾是夾道歡呼,高喊:「賀三納!應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頌!」林神父解釋「賀三納」也有呼喊救援的意思。如此說來,群眾、門徒在毫不知底蘊的情況之下,已經呼求耶穌的拯救了。
接著,神父帶大家到聖堂後面的一處涼亭歇息,教堂旁邊有一個剛竣工的基督徒住宅區。經神父神父說明,我們才瞭解每年聖週五為聖地的捐款,方濟會將一部分的經費,花費在興建社區用途上,希望能把當地的基督徒留下來,自從以色列建國,阿拉伯基督徒遂很難生存在這個國家境內,聖地如果沒有基督徒就成了博物館。神父的這番話,令我印象深刻,使我開始惦念著聖地的需要。
11月3日星期四(第四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