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朝聖之旅-程安蘭

朝聖之旅

  聖地行,對我這新教友,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照說天主是無所不在的,信仰不需要親自走一趟,特地去印證,但能有機會去耶穌生活過的地方,著實令人神往。加上領隊兼神師是方濟會士林思川神父,他將此行定位在 「真正的朝聖,不應該是觀光」,行程經過用心設計,從耶穌出生、傳教、死亡、復活,乃至福傳。每天景點不多,卻是朝向深度內省的方向帶領,這又符合我一向不喜走馬看花的個性,所以當確定可以利用暑假成行時,滿心期待。不料,那顆在耶路撒冷鬧區爆炸的人肉炸彈,轟出了我內心的恐慌,連忙收集當地的時事狀況。發覺以、巴對峙緊張關係,有持續加溫現象,倘若我們挑在此時前去,不是自投羅網嗎?心中正一陣嘀咕,偏巧媽媽又中風了,半身不遂,暑假最需要我照顧,我怎能棄她不顧呢?正在猶豫不決之際,秀燕修女點醒了我:「把這次朝聖的刻苦補贖,獻給媽媽吧!」於是我開始祈禱把母親和我的健康做為朝聖意向,向天父祈求。蔚玲修女鼓勵著說:「放心吧!朝聖者頭上都有光環,子彈看到了,會自動轉彎的呢!」領隊林神父認為我們祇要不去超市、戲院、不坐公車,就不會有危險。儘管如此,內心仍有忐忑不安的思緒,在矛盾的情結下,踏上了朝聖的旅途。

  在香港機場往以色列的通關閘口,出現數名荷槍實彈的軍士,安檢人員採個別問話方式,肅殺的氣氛,令我赫然發覺怎麼旅客那麼稀少?怪不得林神父說:「這不只是淡季,更是害怕季!」說也奇怪,待我坐定了以航機位,飛行十一小時中,內心逐漸沉靜下來,專心為朝聖意向祈禱。一路上有天主陪伴,呼求祂的聖名,縱使偶遇亂流,也不害怕。能到聖地,體驗耶穌就在二千年前同一地點生活著,那種孺慕之情,想是會讓未來的十五天更親切踏實,信仰道路更豐富吧!

  當飛機降落在特拉維夫機場的剎那,腦中浮起教宗踏上聖地,俯身親吻土地的景像。的確,回到父家內心充滿無限的感激。我們的旅館CASA NOVA在耶路撒冷舊城區,沿路街景是石造房屋,路人甚少,不似想像中猶太人財力雄厚。原來此地一國三制,週五是回教放假日,週六是猶太教安息日,週日則是基督信仰的主日,當天恰逢週五,怪不得市容如此安靜。我們一行人抵達旅館,安頓好後,立刻前往貝爾舍巴,展開期待已久的聖地行腳。 

貝爾舍巴

  此地正是聖經記載以色列國的最南端,經考古挖掘整理,成為國家公園。雖名為公園,但遺址處草木不生,熾熱至極。舊貝城是主前十二世紀的遺跡,不是聖祖亞巴郎時代的建築。因氣候乾燥,保存完好。離入口處不遠有座羊角祭台,根據舊約記載:「凡有重罪之人被追殺,只要手摸羊角,任何人便不得再追捕他」。我們好奇的行禮如儀,趕緊觸摸一番。舊貝城外有座水井,井中仍有水,猜想可能建城時,正值和平時期,為照顧來往商旅,將最重要的水源,設在城外,以供人畜共用。眺望城的遠方,有群貝多因遊牧民族,正在放牧駱駝,由於我初次見識到沙漠地帶炎熱的陽光,不禁為他們的生活起了憐憫之心。在往後的行程中,幸好早有準備,每天照三餐拼命塗抹防曬油,效果果然不錯,沒有曬傷脫皮。

谷木蘭遺址與死海卷軸

  跨越耶穌前後年代(167 B.C.~A.D.70),有一群苦修的獨身宗教團體,為了躲避世俗的煩雜擾攘,反對社會階級統治,來到死海西北岸偏僻的谷木蘭居住。他們原是猶太教三大支派之一的厄色尼人,脫離猶太教來到沙漠地區。他們相信沙漠是純淨的,自戀為神的被選者,人們在世界末日時神必會啟示,而光明之子終會戰勝黑暗之子,正如默示錄中的記載。他們在此祈禱並研讀經書,抄寫經書,嚴禁將祕密外洩,過著有規律的團體生活。可是好景不常,在西元六八年羅馬大軍攻打猶太的反抗勢力,隱修士們逃難前,慌忙將各種抄本,隱藏在附近山洞中。拜乾燥之賜得以保存。挖掘出來的手抄本有舊約各經卷以及他們的一些生活規則,其中以依撒意亞先知書最完整。經對照今日的聖經,發覺錯誤甚少,由此可見歷年來經文抄寫人真是盡心盡力。

  我們看到了當時全部房舍的遺址,計有:陶器房、麵包、火爐、飯廳、抄書室、淨水池...等,獨缺臥室,推測他們可能住在不遠處的山洞中,直到羅馬軍隊來襲,情急之下才會藏書於此。他們通常在午飯前洗澡,飯後唸經、抄書,字體多用希伯來文,用尖硬的金屬筆沾墨汁,寫在羊皮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放大鏡發明之前,他們就能寫出了0.5~0.7mm的細小字。站在這麼一個具有會院雛型的遺址前,令人讚嘆他們對理想的堅持及與世無爭,也感謝他們在歷史文化傳承上的貢獻。

伯達尼

  這裡是拉匝祿、瑪利亞與瑪爾大的家鄉。此地靠近耶路撒冷及猶大曠野的邊境,一直有人居住。聖堂改建過好幾次,新堂係希臘式建築,沒有窗,卻像一座墳墓,聖堂旁有拉匝祿的墓,由回教掌管,參觀者得自行付費,兩人一美金。我們在聖堂內舉行來此地的第一台彌撒。彌撒中,突然傳來回教徒的祈禱聲,而且是透過麥克風高分貝的傳頌,算算時辰,恰是回教敬禮的固定時間。在往後的旅程中,多次被這種強勢的音響騷擾,甚至在清晨四點,而且是持續約半小時。離開聖堂時,我的腦海浮現耶穌對瑪爾大說的話:「我就是復活,我就是生命」。

  耶路撒冷是三種宗教共同的聖地-猶太教、基督信仰和回教。其中猶太教與回教強勢對立,反倒基督信徒寬容自由,正因寬以待人,導致基督徒在聖地容易招致退卻。縱使如此,我們仍應秉持基督愛與關懷的理念,彼此尊重接納,尋找三教的平衡點。相信雖然一時基督信徒可能會受影響,但在歷史軌跡中,仁者長存,祇要禁得起造物者給我們的試煉,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此地居民能享有和平的生活,朝聖者也能寧靜的享受屬靈的旅程。為此我們同聲祈禱,願上主臨在,降福這塊福地。

洗者若翰堂、聖母訪親堂

  我們在若翰洗者誕生的山洞中參與彌撒,特別將時空拉到匝加利亞這位啞巴爸爸開口唱出「讚主曲」的情景。在此聖堂下挖出拜占庭時代敬禮殉道者的碑文,刻有「諸位殉道者是可讚頌的」!這段文字被聯想成,可能指的是被黑落德王殺害兩歲以下的諸聖嬰兒。另外挖出維納斯神像,是當時統治者想俗化基督信仰,但不成功的證據。

  聖母訪親堂的圍牆上滿是各國語言的瑪利亞「謝主曲」,我們特別找到了劉獻堂主教代表華人教會敬獻的中文版,感覺十分驕傲溫馨。進堂處有座雕像,瑪利亞表姐妹互指對方的腹部,很可愛傳神。進入聖堂內右邊,我們看到一塊大石頭,傳說在黑落德下令殺嬰時,麗莎曾帶著嬰孩若翰躲藏在後,逃過一劫。 

白冷城
(耶穌聖誕大殿、聖母哺乳洞、牧人之家)

  白冷城屬於巴勒斯坦自治區。我們抵達檢查站,下車後經過荷槍實彈的士兵身旁,走到對面前方的車道,轉搭當地的遊覽車,以便前往耶穌誕生地。這個接駁場景正是在台灣的電視新聞中巴人丟擲石塊,以軍反擊的地方。走在這條直路上,心中五味雜陳,設想天主一定會恥笑人類的自私無知吧!台海兩岸以台灣海峽分隔,比起這條直路,鴻溝更寬更深吧!

  我們換車來到耶穌聖誕大殿。當耶穌誕生的山洞及馬槽被見證出來後,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皇后首先在此建堂。歷經阿拉伯人、十字軍、土耳其人、方濟會介入,於西元1852年由土耳其與亞美尼亞教、東正教、方濟會約定,彼此共享朝拜權利,依照現況不得改變,因此目前大殿由這三教派各自據地朝拜。

  我們在入口處看到一個全世界最小的聖堂門,那是因為歷代中以安全為由,在大殿四周加蓋圍牆,門愈封愈小,人們必須彎腰敬禮才得進入。這正符合「一切的人,當要朝拜默西亞,必須特別的謙卑」的原則。

  聖誕山洞在祭台的正下方,我們在此讚頌膜拜,對面有個凹洞正是放嬰兒之處。彌撒時我因靠近祭台,突然看到一陣光,照在神父手上的麵餅,想到耶穌就此開始肩負「不可能的任務」,明知如此,仍勉力完成上主的旨意;同時也為聖母瑪利亞心疼,為她的全心奉獻折服。

  聖母哺乳山洞是若瑟夫妻倆得知黑落德欲殺嬰,趕赴埃及前,哺養耶穌的地方。傳說有一天哺乳時,不小心母奶撒在岩壁上,聖化了整個山洞。近五年來,朝聖者在此地特別為不孕症的夫妻,祈求聖母降福,一百多對夫妻為這意向而喜獲麟兒,且來信做見證呢!在山洞中默觀聖母聖嬰的骨肉情深,身為人母的我,最能體會聖母愛意萬千,以及日後的百般不捨,坐著想著不禁淚如雨下,我相信聖母最了解我的心情,我們白白領受恩典的人,真是有福啊!

  牧人之家十分簡樸,考古學者在此挖出三座牧羊人墳墓。牧羊人看到天使報喜的情景,就相信了,他們的信德,給後人很大的鼓舞。

納匝肋 

(加納婚宴、聖母領報山洞、聖若瑟的家)

  加納婚宴聖堂於千禧年開始進行考古挖掘,挖出第一世紀的建築物、拜占庭地板和四世紀祭台及壓酒池,甚且還在神父更衣室下挖出了釀酒用的磨石,整座聖堂佈置得很有婚宴喜氣。思川神父就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給我們做了一次精闢證道:「耶穌口中的『女人』,是為著要區隔他和瑪麗亞之間的血肉關係,而行天主的旨意,他要瑪麗亞也跟著學習,讓瑪麗亞成為全世界的母親...婚宴不能沒有酒,而行神蹟是一個記號,代表著愛、新生、喜樂和恩寵。因此讓我們祈求聖母轉求我們所祈禱的吧!」

  方濟會在納匝肋的聖母領報大殿,是建在十字軍、東正教、猶太聖堂遺跡之上,樸實雄偉。外觀正面有一排字,寫著「聖言成了血肉,居住在我們中間」,點出基督信仰的真髓。右邊迴廊上有各國奉獻的聖母像。進入內部,下到底層,正是總領天使嘉俾額爾報喜的山洞,裡面有一座小小的祭台,佈置得典雅端莊。整座聖堂設計的創意來自倒著放的百合花,象徵聖母在受孕開始就孕育天主聖言。這裡是我們在納匝肋五天中最喜歡的祈禱場所。你能想像得到那麼貼近聖母媽媽,能在她生活過的地方默想,所帶給心靈的感動嗎?我們的旅館正在聖堂對面,得地利之便,常見大夥得空又溜到山洞旁找聖母媽媽了!

  此地神父帶我們參觀考古挖掘出耶穌死後一百多年,許多朝聖者在此塗鴉,朝拜瑪利亞的“M”符號遺跡,以及十童女的油燈。

  距離瑪利亞家約250公尺處就是若瑟家,中間估計大約有多達40~50戶人家。這實在令人出乎意料之外,衹有到過當地,看過猶太人狹窄的生活空間,才相信這種事實。大家庭小房子,一家人並排睡在入門處,後面是廚房兼儲藏室,再旁邊是牲畜所,人畜共居一處,約十多坪大而已。怪不得聖經記載半夜若有客人來,向鄰居要不到麵包的原因不是小氣呢,實在是因太擠,很難進出取物啊!

加里肋亞海

(真福八端堂、葛法翁、五餅二魚奇蹟地、伯鐸首席堂)

  加里肋亞海是耶穌公開傳教生活後屢次被提及的地方。我們乘著船,想像耶穌走在海上和門徒說話的畫面,感覺親切無比。當船兒駛過葛法翁、真福八端堂,以及那一帶的曠野時,神遊已久的景像,恰好就在眼前,內心著實震憾不已。

  由於山中聖訓是福音作者將耶穌在不同地方場合的教導收集編輯在一起的,因此自然無法找到耶穌提出「山中聖訓」的地方,但是信仰虔誠者,依舊在綠草如蔭、花木扶疏處,修建真福八端堂以資紀念。由於天氣太熱,我們在此聖堂外的大樹底下和這裡的修女們一起參與感恩彌撒,這是我信仰生活中的第一次戶外敬拜,懷著感恩的心參與聖祭禮儀。神父分給我一塊特大號的聖體,令我雀躍不已,天主果真厚愛我這個新教友!

  葛法翁猶太會堂和伯多祿的家,相距僅80公尺,據推測當時猶太人與基督信友應是能平安共處的。猶太住家狹小酷熱,平日人們均在外面活動,會堂則是提供最好閒話家常,禮儀崇拜的地方。

  五餅二魚奇蹟地沒有考古根據,但很早此地就有人建堂朝拜。祭台前一幅馬賽克卻出乎意料之外的只有「四餅二魚」,林神父解說缺少的一餅應該是放在祭台上的,亦即是當信友團體舉行感恩禮時,耶穌親臨的聖餅!

  聖伯鐸首席堂在意義上應是教會的源頭,也是最美的聖堂,建在海岸旁的拜占庭聖堂舊址上。聖堂內有一塊岩石,說是當初耶穌曾在此烤魚和門徒一起共進早餐。我們舉行室外彌撒,海風輕輕吹拂著,正如天主溫柔的安慰著我。那天早晨我與台南家人聯繫,得知媽媽康復神速,已能拄著柺扙自行上下樓梯,不禁喜極而泣。天主答覆了我的祈求,那是奇異恩典!我將我的憂心掛慮交給天主,將自己托付給天主。讓我們當天主的小寶貝,我們等在湖邊吃飯就好,衪必照看我們,感謝天主!

大博爾山(耶穌顯容堂)

  大博爾山是平地上突起的一座高山,舊約時期的猶太人、羅馬帝國以及十字軍時期均視此山為戰略要地。聖經記載耶穌顯容的事蹟,並未寫出山名,學者均以此山是最可能地點。山上有羅馬、十字軍時代的聖堂遺跡。在方濟會聖堂祭台旁有四幅亮金的耶穌顯容面貌:嬰兒誕生、成為食糧、祭獻和復活,這是經由藝術家的手,畫出一個完整的救恩史。每當傍晚時分,夕陽照在耶穌顯容像上,金碧輝煌,正如耶穌自己啟示自己是天主子。 

猶太曠野

  離開大博爾山,我們順著耶穌的腳步,從約旦河谷回到耶路撒冷。途經耶里哥,該地屬於巴勒斯坦自治區,以色列軍隊反封鎖此地,長達九個月之久,我們因著政治因素,沒法去這流奶流蜜的福地。遊覽車一路往南行,窗外景色愈來愈枯燥,我們來到猶太曠野,一片沙漠,光禿岩壁,寸草不生,司機特地用溫度計測試,車外高達攝氏41度。我們下車以最快速行動,環視四周及拍照,即刻回到車上,但仍有人出現中暑現象了。

耶路撒冷

(達味墓、最後晚餐廳、聖母安眠堂、聖亞納堂、石舖地)

  達味墓現由猶太人管理,在隔壁建有猶太教會堂,我們參觀當天恰是該教安息日,不准拍照。達味棺木上舖以藍色絨布,繡有皇冠及四顆星星,星星與以色列國旗標幟相同,代表渴望救世主降臨。令人玩味的是有兩把琴的圖案,原來達味是位相當有才華的君主,賦詩彈琴,文武雙全。

  由於歷史記載聖城曾遭毀城攻擊,因此最後晚餐確實地點的考古證據相當薄弱。我們參觀的晚餐廳的確寬大,可以容納十多人,按猶太習慣,服務者在外圍,就食者擁有可以躺著吃飯的空間。這廳是耶穌曾行洗腳禮、建立聖體聖事、復活顯現、聖神降臨及教會建立的聖所。

  聖母去世有一種說法是:聖母在耶穌死後一直留在耶路撒冷城,死時安祥。那時多默正好不在,他回來時吵著要看聖母遺容,門徒開了墓穴,沒見到聖母,但聞到一陣陣玫瑰花香,說是聖母被接升天了。在此為聖母建堂是在19世紀末,由德國人捐建,上下兩層,上層是供信眾團體舉行祈禱彌撒用,下層是聖母安眠塑像。在聖母像前我感謝她俯聽了我的請求,盼能效法聖母精神,活在主內,侍奉上主。

  聖安娜堂是瑪利亞的誕生地。不遠處有座水池是貝特賽達池,也是耶穌治好三十八年癱子的水池。聖堂於十字軍時修建,後為土耳其人管理,當時方濟會士欲在每年的九月八日聖母誕生日,入內彌撒卻遭拒,衹能從一小洞口爬進來朝拜,真是辛苦。聖堂古樸高大,此聖堂的最大特色是迴音特美,來此朝聖者喜歡站在祭台前的定點上引吭高歌,的確餘音裊繞,盪氣迴腸。

  我們在聖堂旁參觀考古遺跡,想像當初雄偉的建築氣勢。我們特別尋找貝特賽達池,走著走著看到一入口,沿著狹窄的石階往下走,在黑暗中找到耶穌治病的水池,大夥在曉風修女的帶領下,恭唸天主經,並且為我們的意向祈禱。祈禱甫畢,說也遲那也快的,一隻鴿子直撲而下,環繞我們一圈,又飛出去了!我們彷彿看到天主派遣聖神降臨,特來俯聽我們,感謝天主!

  石舖地是西元二世紀的市場,正在安東尼堡內,也是比拉多審判耶穌鞭打後,將衪拖出去告訴人們“這就是那人?”林神父說:「安東尼堡的總督府燭火通明,耶穌身處府中,象徵光明的真理所在;而猶太群眾所在的總督府庭院則籠罩在黑夜中,代表反真理。比拉多來回其間達三次之多,其實他原是可以有權利選擇不判耶穌死罪的,但最後比拉多反倒成了真理與黑暗的被審判者,永遠為後人所唾棄的啊!」

橄欖山

(主哭耶京堂、革責瑪尼、耶穌被捕山洞、耶穌升天堂、聖母安葬之墓)

  橄欖山位於耶京東面,海拔八百公尺。耶穌多次在此處的山園中過夜(若八1、路二一37),並且在這座山上教導過門徒許多道理(路二一37、瑪二四3及二六30)。

  遠望主哭耶京堂的建築,其聖堂頂設計有如一顆眼淚,彷彿耶穌正在哀傷人的罪過,並且預言毀滅。1891年方濟會建堂,1953年會士在此地挖出主前十四世紀的石器、武器,證明早在猶太人之前,此地已有人類居住。聖堂正好面對聖殿,聖殿為猶太人而言是天主臨在。目前雖然猶太人在此建國,但聖殿卻控制在回教手中,猶太人在通往聖殿的路口守衛,反封鎖不准任何人進入,造成雙方衝突。我們從聖堂眺望耶京,聖殿已被回教改建成金碧輝煌的清真寺,旁邊的金門是被猶太人封閉,他們相信世界末日時,救世主會再度降臨,金門才會開啟,因此金門前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猶太人墳墓,希望能早日復活直升天國。

  革責瑪尼山園是耶穌於最後晚餐後,在此懇切祈禱裸露出完整人性的一面,離此不遠處的山洞,正是耶穌被捕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教友們興建聖堂,除祈禱紀念外,也為記取戰爭教訓。堂頂有12座圓頂,象徵12個捐款國家。聖堂內陰暗沉重,深色玻璃阻隔了光線,表現出人們在痛苦地祈禱。祭台前有一巨大岩石,據信耶穌曾在此極度恐慌害怕。我們在岩石前守聖時,陪伴孤獨的耶穌。

  我們在耶穌被捕的畫像前討論士兵為何見著耶穌竟會跌倒在地,原來當耶穌說「我就是」時,這句話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含有「上主臨在」的意義,耶穌講出我是天主子的自我啟示,所以士兵驚訝地跌倒在地。

  耶穌升天堂原來的堂頂是開著可供人仰望,後來十字軍時期封頂不再望天,回教徒僅許方濟會在升天節時入內彌撒迄今。聖堂內地板上有耶穌一蹬升天的腳印,依納爵曾到此研究腳印,初時仍看不出所以然,走後不死心又折回,看明白了才走,可惜未寫下他自己的心得,他一向是注意細節的人,想必是懂得了。我們一行人,七嘴八舌的,討論不出一致的看法。

  關於聖母聖墓,有一傳統說法是在厄弗所,但這是西元五世紀以後才有的傳說。古老教會則咸信聖母死後被安葬在耶城。我們鑽過一個陰暗蜿蜒通道,來到墓旁,手扶石棺,祈禱默想。涂修女一再詢問我是否也聞到花香?我依稀有那麼同感。離開墓穴,聞到修女的手指,的確留有濃濃的花香,但是為何我沒有呢?我笑說:難道修女才有福氣嗎?我也想有啊!我又回去仔細的尋找,仍是涂修女有香氣,獨我沒有?正在心中嘀咕時,修女所在位置的石棺上透出陣陣花香,原來是朝聖者刻意留下的香膏。來到聖地,人們總愛追尋神蹟到如此地步,真令人發出會心微笑。

聖墓大殿

  聖墓是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埋葬耶穌的地方。此地很早就有人敬禮。羅馬人攻占耶城,為俗化基督信仰,在聖墓附近建維納斯神廟,立丘比特神像。這種現象延續到君士坦丁大帝,因他母親海倫皇后受到感召,成功無誤地找到了這座神聖尊貴的墳墓,並在旁修建了大殿。此後歷經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統治期,十四世紀時,教宗委託方濟會代為管理。目前大殿內有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教三大派進駐其間,為免爭執,於1852年控制此地的土耳其人規定,從此各派自有已認可的活動範圍,不准再變動,包括增減任何椅、梯等硬體。每天晚上九時,大門會由兩個回教家族的一名代表到門外鎖門後,將梯子由門上另開的小洞送進門內,門內三教派人員接回梯子後同時鎖門,半夜墓內留守的神職人員,若有任何急事需自行處理,隔天早上五時,回教徒再以相反手續開門迎接朝聖者。感謝方濟會士為我們固守住這片信仰的神聖空間。

  聖墓古樸狹窄是單獨一人的墓穴,進門後有小小準備室,再後才是石棺,和附近一座猶太平民墓穴內有三人共用的墓地不同。聖墓附近是三教派自己的聖堂祈禱區,大殿入口有為耶穌敷油的石板,右下有亞當堂,岩壁上留有地震裂痕,印證耶穌曾下到陰府救人靈後升天。我們順著朝聖者刻在岩壁上許多十字標幟的記號前進,到達十字架堂,附近有海倫捧扶著十字架的雕像,供人膜拜。這具十字聖架正是考古學者挖掘出的三具之一,傳說曾經做過測試,竟使一小孩復活。聖墓建在加爾瓦略山,目前整座山已找不到絲毫原有風貌,已夷平成為回教住宅區與傳統市集地。

  我們參加了方濟會弟兄每天傍晚舉行的聖墓遊行,默觀耶穌走的最後道路。隨著燭光,來到衪被釘死之處及聖墓前,每到一處朝拜,會士們對唱出優美的拉丁聖歌,祈禱詞帶動出我內心莫大的感恩,最後抵達復活堂。彌撒前我們辦了聖地的和好聖事,跪在耶穌復活堂祭台前,悔悟、反省、感恩、被接納及受恩寵的情緒交織成淚水流了下來。人是多麼軟弱啊,一再犯罪,而天主的愛是永恆敞開的,衪一再原諒我們。天主藉耶穌給了我們最美的信仰和生命,我們獲得至寶的人,真是有福啊!

  當晚突然砲聲不絕於耳,我們衝出查探,猜測或許是以巴宣戰,我樂觀的想著能在此見識戰爭,也是一種經驗,若為此殉道也值得,一夜居然安心入眠。第二天探聽之下,才知是以色列足球迷為慶祝勝利放煙火。

聖殿西牆遺蹟

  西牆俗稱哭牆。西元70年猶太人反叛羅馬帝國統治失敗,羅馬軍士攻入耶城,毀滅聖殿,僅剩這片西牆殘跡。此後猶太人遭逐離鄉,離開上主應許他們的福地。猶太人四處流浪,度著無國無鄉的生活,他們依靠信仰的力量,適應環境,維持生存,直到西元一九四八年終於再回福地,建立以色列國。猶太人相信天主臨在西牆,所以會手扶牆壁敬拜天主,懷念祖先。祈禱時全人投入,以致身體搖擺,來表達敬意。我們也同樣敬拜,將意向寫在紙條,塞入壁縫中。站在右邊一位猶太婦女,口中喃喃有詞,撫牆痛哭,狀甚虔誠。敬拜完畢後,臉必須面向西牆倒退離去,以表示尊敬。大夥集合轉往隔壁清真寺,回教徒相信寺內的岩石,正是穆罕默德在夢中升天處,對回教而言也是個聖地。這座清真寺建在原聖殿山的最高處,上一世紀擴建成聖城最醒目的地標,純金圓頂,輝煌耀眼。 

 厄瑪烏復活堂

  厄瑪烏屬巴勒斯坦自治區,我們換乘阿拉伯人遊覽車,又破又爛而且沒冷氣,一路顛簸來到復活堂。此堂建於十字軍時代,園內有羅馬住家、古墓的考古挖掘,顯示當時道路寬廣,直通12公里外的耶城。耶穌陪同失望的兩個門徒,回到厄瑪烏,一路上門徒認不出耶穌來。神父講道時鼓勵我們將與耶穌相遇的熱火,保持下來,下斷在生活中與耶穌相遇。在晚餐時門徒認出耶穌來,相同的主願在日後陪伴我們,啟示我們,這要看我們能否和兩門徒一樣,將耶穌強行留下來!

約培聖伯鐸堂

  約培曾是以國唯一的自然海港,毗鄰地中海。考古證實此地在主前十八世紀就有人居住,丹支派曾擁有此地。當門徒傳播基督信仰時,伯多祿在此開啟心田,接納外邦人,教我們外邦人喜樂,救恩不衹及於猶太人,是給全世界的。約培城因是距耶城最近的天然港,朝聖者喜愛在此歇息再出發朝聖。保祿說“白白領受,就要白白傳播”。我們能放下一切來到聖地,其實不是放下,而是有多少人默默的在幫著分擔,才能順利成行,感謝之餘,朝聖者該是返鄉福傳,分享他人的時刻了。 

後記

  來到聖地很容易受感動,平日甚少哭泣的我,好似把一輩子眼淚都哭完了,淚水清洗後的心靈特別舒暢明亮。聖地的一草一木,都可能是耶穌經歷過的,剛開始的我專注尋找考古證據,但最後耶穌是否住過這山洞?是否在這岩石祈禱?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耶穌真的在此生活過。我碰觸到耶穌的生命,將耶穌的故事,落實到生活中,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另一個感動是對方濟會士的敬意,他們為著維護聖地走來走去,如同耶穌以前也是走來走去。常看到他們忙來忙去,使我們能安心的來到父家。尤其在厄瑪烏時,一位年長會士為我們伴奏,兩隻手一直追著我們的歌調,彈來彈去。由於政治情勢緊張,他們已從六月到現在沒有任何朝聖團前來。先前我曾抱怨神父為何執意要來?害我們耶里哥、清真寺沒能參觀,如今感受到方濟會士的犧牲奉獻,遠超過這些遺憾,我反倒覺得我們來對了!應該來朝聖,給會士們支持,給他們溫情,教友應回饋聖地更多的金錢奉獻,他們在照看信仰的根源啊!

  猶太教、回教,甚至東正教,亞美尼亞天主教,都是我們不甚熟悉的宗教,我們不能批評他們,而要相互尊重,盼望宗教和平的理念,能逐漸在祈禱的祝佑中完成。

  領隊林思川神父不愧是留學德國的聖經博士,實事求是,講解豐富專業,不牽強附會。尤其令人折服的是講道的功力一流,彌撒中,深入淺出,言之有物,常常講到教友心坎中,每當氣氛情緒帶到精采時,神父就兩手一握,輕輕說“讓我們靜默片刻吧!”而我最怕聽到這句,因為表示今天再沒得聽了!

  也特別感謝耶穌孝女會的邀請,劉壽安神父指導打氣,以及聖神的帶領。讚美天主!感謝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