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系列(一)

耶穌的故鄉很聖潔、但很不平安

耶路撒冷

「耶穌臨近的時候,望建京城,便哀哭她說:『恨不能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路十九41-42)

 

路十九41-42的這段話對今日的聖地而言,就如耶穌在將近兩千年前說話時一樣的意義深遠。

尋求基督生活蹤跡的朝聖者,能容易地發現祂神聖的遺跡,並小心地,又安全地參觀它們。幾乎基督所行的一切事跡都發生在現在的以色列國內,這國家的大小只不過比台灣稍大一些。

但朝聖者也可直接目睹這個早在「和平的王子」誕生前,就被仇恨和不信任所困擾的國家。舊約所記載「流奶流蜜」的地方,早已被無數的猶太人及阿拉伯人所流的血液所覆蓋,他們二者為了生存之地以及對他們的神的信仰而征戰不休。

帶有巴勒斯坦血統的基督徒,則成為被夾在他們彼此爭鬥之間的居民。他們多數是天主教徒,比例不到860萬總人口數的2%。而且,數目還在不斷地迅速减少中。

以色列軍隊在1967 年6月著名的「六日戰爭」中,進攻並占領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以及接近埃及的加薩走廊。戰後的後果,繼續影響在那裡生活的人,那裡也正是耶稣走過的地方 ─ 過去和現在。

來到以色列的天主教朝聖者能夠經歷耶穌曾經行走並傳到的地方,他們可以:

  • 站立在天使加俾額爾向瑪利亞宣報,她將懷孕,並生出人類救主的遺址。
  • 親吻耶稣誕生的地點。
  • 漫步在耶穌初行奇蹟 ─ 在婚宴中變水變為酒 ─ 的城鎮。
  • 注視加里肋亞海,也是祂曾召唤宗徒,並講述通往永生之路的地方。
  • 攀登耶穌顯容的聖山。
  • 俯視耶路撒冷的入口 ─ 「金門」(Golden Gate) ─ 也就是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群眾大喊「賀三納」的地方。
  • 在主的最後晚餐廳默想,然後踏在耶穌前往革責瑪尼莊園的部分道路上,看著那在耶穌被出賣的痛苦夜晚,還僅是小樹苗的橄欖樹。
  • 穿越舊城,走趟「苦路」,也就是耶穌被迫背自己的十字架,走到被釘死之處的道路。
  • 觸摸支撐過耶穌被釘死的十字架的哥耳哥達冰冷石頭。
  • 進出於重建的耶穌墓穴,那裡原是他被埋葬的地方,也是他從死者中復活的的地方;
  • 仰望耶穌於復活後第40天升天的地方。

 

雖然朝聖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遍佈的教堂及和紀念碑吸引,他們仍絕不會錯過旅途周圍常青肥沃的土地,特别是在加里肋亞。在那裡,可看到和當年耶穌所看過一樣的平靜湖面,祂常以湖畔為講道的據點,真福八端,以及增餅奇蹟就是發生在此。最重要的是,你所吸入的空氣,與耶穌和祂的跟隨者所吸入的一樣新鮮。

但想到達耶穌的居住地,往往還必須在不同的「檢查站」接受以色列武裝軍人的安檢,因為他們擔心遭到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攻擊。白冷是一個熱門的朝聖地點,不過安檢措施特別嚴格。由於一名以色列士兵,曾在這座耶穌誕生的城市被射殺,這裡的交通因此而被封閉了好一段時間。

巴勒斯坦自殺炸彈攻擊,主要集中在離古城很遠的猶太人住宅區,或在加薩走廊等較有爭議的地區;而這些地區是多數朝聖者不會參觀的地區。然而,2002年春天發生一件讓人永遠無法忘懷的事情:武裝的巴勒斯坦回教徒對抗以色列士兵時,佔領了白冷的耶誕聖誕教堂 ─ 基督宗教世界最神聖的地方之一;以色列士兵為了追捕恐怖分子,殺害了許多無辜的巴勒斯坦民眾,為他們帶來難以平復的悲傷。

 

未解決的衝突的根源

衝突的根源可追溯到舊約時代「依撒格」的族譜。依撒格是亞巴郎的兒子,雅各伯的父親(雅各伯的十二個兒子,以後成為以色列的十二宗派),而阿拉伯穆斯林教徒宣稱,他們是依撒格的同父異母兄弟「依市瑪耳」的後裔。

在基督的時代,耶路撒冷及其附近疆土被稱為「巴勒斯坦」,並且由羅馬帝國统治。只要猶太人繳納稅金給羅馬帝國(猶太人甚至被雇來收稅),羅馬帝國便容忍他們能維持自己的宗教信仰,甚至能擁有自己的法庭;

1948年的一場戰爭,造就了現今的以色列;這場戰爭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沿著連接在首都特拉維夫外圍的Ben Gurion機場和耶路撒冷之間的高速公路,處處可見被阿拉伯人炸毀的裝甲車,他們藉著這樣的方式,試圖防止運輸糧食給猶太移民。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在耶路撒冷附近山坡旁較新的以色列屯墾區。以色列政府為了建設猶太住宅區,以非法手段驅逐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因此對巴勒斯坦人來說,,住宅區的閃閃發亮白色石灰石,持續地激怒他們。

 

尋求和平及正義

在此同時,巴勒斯坦基督徒進行他們的日常作息,幾乎可說是沈默的少數民族。他們參加阿拉伯語的彌撒,正如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同胞們,也用阿拉伯語祈禱(在以色列,多數的公共標示都同時使用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他們的孩子,偕同這些穆斯林小孩,在方濟會開辦的學校上學。這些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小孩,和穆斯林小孩都一樣穿著美國設計師的衣服,使用手機,觀賞阿拉伯語發音的美國電視節目;對外地來訪的人士而言,這是相當有趣的景象。

儘管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向以色列政府繳納稅金,但他們卻和他們的穆斯林巴勒斯坦同胞一樣,在以色列境內没有合法的公民身份。他們若想要享用以色列政府的福利,往往必須經過一道道費時、且令人沮喪的過程來証明他們的身份。

這些巴勒斯坦基督徒為他們的傳統感到驕傲,而且許多人表示,他們想要留在「耶稣的故鄉」。年輕的Raffoul Rofa在「拉丁總教區」(耶路撒冷的羅馬天主教教區)所經營的「人權法律中心」擔任法律助理,他說:「我已拜訪耶穌聖墓大殿很多次,但每次總有不同的感覺。我感到非常幸運能到這裡」。他目前正在為以色列律師考試做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僅有少數巴勒斯坦人,能够在那裡擔任執業律師。

但許多人,只要有親友在國外,或有特殊技能可在國外找到工作,不是早已離開了,就是正在很認真的考慮要移民。

同樣年輕的巴勒斯坦人方濟湯姆斯這麼說:「如果這塊土地沒有基督徒,那將只是一堆石頭而已。」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居住在耶路撒冷的郊區。他是一位會計師,他希望留在這裡,並帮助那些要留下來的基督徒。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其他的憂慮,就是他們也常受到巴勒斯坦穆斯林教徒相當明顯的歧視;巴勒斯坦穆斯林佔了以色列總人口中的45%,而且他們的生育率,遠比猶太人高。信仰阿拉真神的巴勒斯坦人,嘲笑巴勒斯坦基督徒是「新十字軍」。

許多巴勒斯坦基督徒依靠旅遊業維持他們的生計,因此最近由於反政府的巴勒斯坦偏激組織所發動的「抗爭」(“Intifadah”,阿拉伯語是「投擲石塊」的意思)事件暴增,使得遊客人數劇減,造成他們在過去幾年中收入急遽減少。

在此同時,有許多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中的溫和派,也正在離開向外移民。留下來的基督徒,則不但為和平祈禱,也為他們能夠過個有尊嚴的生活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