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 使理智安息並使整個情感轉向天主的奧祕出神
1 上述六階段就如真正撒羅滿寶座前的六個台階。走完這六個台階,便抵達於和平。此時,真正的和平者可以休憩於和平的心靈中,就如在內在的耶路撒冷中。這六個階 段就如格魯賓的六個翅子。真的靜觀者藉這六個翅子,洋溢著上天的智慧而向上飛騰。這六個階段就如造世的六天,靈魂先須在這六天內操練自己,然後始得享有第 七天的安息。我們的心神首先由自己以外的痕跡並在該痕跡內間接地瞻仰天主。其次,由自己內部亦即由肖像並在該肖像內間接地瞻仰天主。然後由凌駕乎我們之 上,亦即由閃耀於我們心靈之上的天主之光的模樣,並在這光內,按照我們為旅行者的資格和我們心靈操練自己的程度而間接地瞻仰天主。最後,到達第六階段時, 我們的心靈便瞻仰天主於耶穌基督內,祂是第一及至高原始,祂是天主及人類之間的中保。在基督內,我們看到在受造的世界內絕對看不到的奇事,這奇事絕對超出 理智的透視力。剩下的是:我們因了靜觀上述種種,不單超絕並逾越這有形的世界,而且超絕並逾越我們自己。這逾越的途徑與門戶便是基督,祂是雲梯及車子,就 像安置在約櫃上的贖罪蓋及「從永世以來即隱藏的奧祕」(弗三9)。➀
2 凡全面轉向贖罪蓋,並以信、望、愛三德,以熱誠、驚奇、喜樂、尊敬、頌揚、踴躍之情,注視高懸於苦架的基督者,便與祂同慶逾越節,便仗著十字架的棍杖渡過紅 海,而由埃及進入曠野,便得嘗「隱藏的瑪納」,並偕同基督,就如死於外界世物一樣,休憩於墳墓中,而在為旅行者可能範圍內,體驗到基督在十字架上向右盜所 發表的話:「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路二三43)。
3 上述一切曾實現於方濟身上。他在深山中──我亦曾在該山中對下列載於書中的事實詳加探索──從事靜觀而神魂超拔時,被釘於十字架而擁有六個翅子的熾愛者,一 如我自己和許多其他人由當時同他在一起的伴侶所聽到者,曾顯現於他。此時,方濟曾因了靜觀時的出神而逾越至天主,而榮為靜觀者的完美楷模;就如他曾如「雅 各伯及以色列」(見創三五10),是行為的完美表率一樣;為使天主藉著方濟的芳表,而不只是言論,敦請真正從事神修者實現這種出神的逾越。
4 這種逾越,如果要想使它臻於完美的話,所有理智的活動應完全予以放棄,而使情感全部轉向天主並天主化。這點是奧祕而極端隱密的事。除厚渥主寵者外,誰亦無從得悉;除真誠熱望者外,誰亦無從獲致;除由骨髓中為基督派遣於世的聖神之火所燃燒者外,誰亦不能具有這真誠的願望。因此保祿宗徒說,這奧祕的上智乃由聖神所啟示者(見格前二10)。
5 由於對這點,本性全然無能為力,勸勉亦少有補益,故須少做研討而多多重視聖神之傅油;少事高談闊論而多多注意內心的神樂;少談理論及少事寫作而完全仰賴聖神的寵恩;少甚至全不憑仗受造物而完全倚恃造物的父、子、聖神,並偕同狄阿尼削向天主聖三說:「天主聖三!祢是超越所有本質的本質,超越所有神明的神明,祢是天主上智最最良好的透視者!請你導引我們走向我們決不可能認識的、絕頂光明和極其高妙的奧祕訓示的巔峰!在這巔峰上藏有神學方面嶄新、絕對和不變的奧蹟。這奧蹟至為隱晦,卻較諸一切顯而易見的事更形昭彰,就如在暗中訓示人們的靜默的黑暗。這黑暗較諸所有光明更為燦爛,較諸所有輝耀更為奪目。在這黑暗中,一切都在光芒四射,並使理智洋溢著不可見的美善,而這些不可見的美善則超越一切美善」。現在我們應與同一狄阿尼削向讀者說:「朋友,你如有意於奧祕的神視,要加倍致力於揚棄感官及理智的活動,並放棄所有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一切,無論是實有者或非實有者;要在可能範圍內,以祕密而不自知的方式,使自己與超越一切本體及知識者結合為一。你如憑了純潔心靈的出神,由你自己及所有事物中超拔出來,你如棄絕一切並由一切中得到解放,便將躍登於神聖黑暗輝煌奪目的光明中。」
6 你如不了解上述種種究竟怎樣實現,請由聖寵而別由學理求取解答,請由熱望而別由理智期待解決,請注意祈禱予呻吟而別依仗攻讀與鑽研。要就教於新郎而別就教於教師;要請教黑暗而別請教光明,要請教天主而別請教人!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光而在於火,亦即將整個人燃燒起來的火,並將整個人以非凡的寵恩和火熱的情感而捲送至天主的火。這火固然就是天主,而這火的爐則位於耶路撒冷。這火爐曾由基督以渴望受苦受難的熱忱所點燃,並且唯有基督真正體驗到這熱忱,祂說:「我的靈魂選擇了苦刑,我的骨骸選擇了死亡」(約七5)。誰喜愛這樣的死亡,便能看見天主;因為下列語句是真實無偽的:「人不能看見我而不死亡」(出三三20)。所以,我們要死亡,要進入黑暗中,要使憂慮、貪慾及幻影歸於寧靜,要偕同被釘的基督,由這世界過渡至父那裡,俾使父顯示自身與我們時,我們同斐理伯一起說「夠了」;並與聖保祿一同恭聽下列的話:「我的聖寵為你夠了」;我們要與達味一同踴躍歡喜說:「我的肉體和我的心靈雖已憔悴,天主卻永是我心的福分」(詠七二26)。「願上主永受讚美;願全體百姓說,阿們,阿們」(詠一0五48)。
➀「天主之光的模樣」。猶如我看見一株樹,這樹本身並未進入我的視覺,而是這樹在媒介中產生的它的模樣(象);同樣,閃耀於我們心靈之上的天主之光,亦非天主之光本身,而是其模樣。這模樣可說便是聖言,尤其成人的聖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