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儘管幾個世紀過去了,亞西西小窮人的形象卻依然生活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繼續施展著它的魅力。這種使人著迷的吸引力不僅瀰漫在基督徒之間,同時也流溢在那些尚未分享基督信仰與文化的人之中。在這形象的四周似乎散發著四道吸引力。

然而,這種魅力究竟來自何處呢?對於這不具任何界線的魅力,我們如何解釋呢?而這個問題早已由馬塞歐(Masse’o)弟兄向方濟提起了──「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跟隨著你?你既不英俊,不是個有學問的人,亦非出身貴族名門……」是的,為什麼?

在十二世紀時,亞西西的方濟是一個回歸福音的人,他和當時的政治、宗教體系分離,亦即和教會的領主模式及聖戰分離,而回到貧窮弟兄愛及和平的福音裡;毫無疑問地,他在福音中獲得了極大的價值。但是,他的回歸福音仍不足以解釋他那不斷施展於各種人內心,甚至是沒有基督信仰的人內心的魅力。

P.Lippert寫論方濟時,便如此準確勾畫著:「在方濟身上,人的光榮與悲劇兩面,皆能在其中發現他特殊的典範。」(P.Lippert: La Bonte, Paris, 194, P.104)在這裡,我們能隱約地看出其主要因素。其實,就最圓滿的意義來看,窮人方濟是位人性的啟示者。為我們而言,這位屬於第十三世紀的人仍像一個「早熟開放的蓓蕾」。這半開的蓓蕾散放出其隱藏的人性光輝,同時也激發著我們每一個人開花結果。

為能深入地了解方濟,無可置疑地,我們必得探討他在人格上兩方面的事實:一位回歸福音的人,同時是人性的啟發者;這兩個幅度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何以由方濟所實現的福音革新,在開始就和那些新教派、先團體有著截然不同的意味。他為人類揭開新的里程碑,且在人類的平面幅度上,展開了比一般基督徒更寬廣的範疇:一個普遍性的弟兄關係,同時也包括人類及宇宙的幅度。方濟是那些把福音再現,使其成為對所有人都是「好消息」的人中的一位,藉著這「好消息」而建立起真正的人性。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則歸因於他在人類歷史道路上遇見了福音。但是,我們對此不能抱著一個太過簡單的觀念,認為方濟只是藉著閱讀福音而發現了自己的聖召,而不顧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環境因素。事實上,方濟在閱讀福音時,清楚地意識到他那個時代的苦難,而他自己正肩負著發自社會核心的人性運動的浪潮。方濟是以新的眼光來看福音的,是以發自他那個時代的吶喊的鏡照來看的。在歸回福音時,福音的閱讀使他能在那些限制中,使渴望得以出現,並使這些渴望在他對成全的遠景及命運中結實。

藉著福音和時代中人的渴望之結合,也藉著耶穌訊息與歷史萬物的創造力量之結合,方濟獲得了福音經驗的真正幅度及吸引人的力量。這不是說方濟曾盡力使福音適應他的時代,事實上反而更簡單、更深刻:福音在方濟身上變成了光明及生活。在方濟身上,福音觸動了方濟內在所有的活力、方濟身處的時代所有的內涵。就這樣,這令人驚訝的相遇便在方濟的心靈及態度上產生了。

保祿沙巴底(Paul Sabatier)有理地寫道:「藉著那無法言喻的奧秘,方濟能確切意識到自己是屬於他那時代的一人。而這人在他心中表現了他所有的力量、願望及百姓們的渴望。藉著祂,在祂內,人性願意自我革新,說出福音所說的,再次重生……。是的,方濟已意識到了轉變的工作在人類心靈深處發生,並朝向聖善的命運而努力。」(P. Sabatier: Vie dr Saint Franceis d’ Assisi. Paris 1931, P.379)

因為方濟自己完全分享了這轉變的工作,並且是站在最為貧窮及卑微者的一邊,方濟已發現了與當時領主式教會及聖戰截然不同的天主形象。對他來說,天主不再是外在的,統治性與超越的天主,或是封建性的。祂是相當奧秘性地生活在我們的歷史中,祂剝削了自己所有的權利表徵,而在人的世界裡,和那些軟弱及微小者相連結。方濟發現了天主的人性,以及天主的謙遜,祂不但是人虔誠崇拜的對象,同時也是社會新的生活原則。方濟了解:一個人一旦認知福音中的天主,祂就不能滿足於任何社會組織形式。這種對天主的認知會促使人際關係有所改變,且會尋找更真實的弟兄友愛,這弟兄團體包括了所有一切的人。福音中的天主是因著其他的人而顯示的,在這種弟兄團體生活中沒有統治者,也沒有被統治者,沒有誰會被排除於外。弟兄友愛真正的產生是一道真光,在它內我們找到了天主。

亞西西小窮人的歷史實比其他所有關於他的傳記更使人驚訝,因為其他的傳記有時不免顯得太造作了。親愛的讀者,我邀請你與我一起去深入發現方濟,在這本書中我所要論及的可說是在歷史的光照下,方濟福音生活的經驗,而非一本傳記。我重新安排方濟生活的每一個時期,而掌握了他的經驗,我所願意做的是:表明福音和人類歷史之間的相遇,同時,我相信這種相遇為今天的我們有著更好的啟示。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在醞釀這主題,在1974年的Mete在兩次的會議中,我公開講述了這主題。當時的題目是:「一個在福音及生命之間驚奇的相遇」。這主題至今有了更好的發展,因而我寫下了這本書。

仔細地想,也仔細地寫,甚至更謹慎的編輯、出版這個作品;不能走馬看花式地瀏覽這本書,而是要有耐心去品味、並多學習一點有關方濟經驗當時所處的人、經濟、社會及政治運動、環境等的精神。同時,也藉著那些中世紀的歷史學家的研究,使我們對方濟的歷史環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沒有人可以不去了解這一點,它不但是一個背景──小窮人生活的背景,也不只是一個與他四周環境無關緊要的框架。那些在他環境中為表達他所有的渴望,由它而具體化的觀念及價值觀,都是方濟會士經驗的構成因素。而這些價值、觀念及渴望也只有藉著在人類歷史及福音的相遇,才能成為普遍的吶喊。

最後,我感謝那些藉著他們的作品及建議,而協助我完成此書的所有的人。正如保祿沙巴底所說:「一本書經常有一大群的作者。」願他們能接納我的感謝之意及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