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abel, Tower of :巴貝耳塔;巴別塔(基);分音塔:諾厄子孫想建一所摩天塔向世人炫耀,但因此舉違背天主的旨意,因此天主讓他們語言分歧,以致半途而廢,進而四散各地(創十一 1-9 )。

Babylonian Captivity :巴比倫的被擄期: (1) 指西元前 598 及 587 年,猶太人先後兩次被巴比倫人征服、放逐。第二次放逐直到西元前 538 年,波斯國王居魯士 King Cyrus 始准他們返鄉。 (2) 指因政治及宗教因素( 1305-1376 )居住於法國亞威農 Avignon 之七位教宗,史稱亞威農教宗 Avignon Popes 。

baculus episcopi ( L. :主教權杖;主教牧杖。

bad angels :魔鬼;惡神(天使)。詳見 devil 。

baldachino ( It. : (1) 華蓋:飾于祭臺上方或主教寶座上方的華麗遮蓬。 (2) 聖體傘:聖體遊行時由四人手執繡花的天蓋。英文作 canopy 。

balsam :巴爾撒末香:祝聖聖油時所攙和的香料,該香料由芳香性樹脂製成。英文稱 balm 。

bambino ( It. :耶穌聖嬰像:耶穌聖嬰的藝術(畫)像。

ban :逐出教會;禁令:喪失教會公權的宣言。

banner :旗幟:繪或繡有宗教圖像或標語的旗幟,遊行時作前導或裝飾教堂。

banns of marriage :結婚預告;婚姻公告:主教(團)規定婚禮前若干日,以語言或文字將結婚者之詳細資料,在舉行婚禮之教堂公佈,以防止重婚或其他致使此婚姻無效或不合法等阻礙發生(參閱法典 1067 )。

Baptism, conditional :條件洗禮:當懷疑洗禮的有效性時(在不知是否已接受或能否接受洗禮的情況下),為慎重起見所舉行之有條件的(第二次)洗禮。

Baptism, Sacrament of :聖洗聖事;洗禮;浸(水)禮:人經由洗禮,罪過獲得赦免、重生為天主的子女、進而藉神印結合於基督而加入教會。聖洗聖事乃其他聖事之門(法典 849 ),拉丁文稱作 baptismus 。

Baptism of blood :血的洗禮:指尚未受洗的人,為愛主而殉道者,亦即因堅守信仰而遭殺害者(參閱瑪十 39 ),視同「以血代水」接受了洗禮。

Baptism of desire :願洗:人若有意奉行天主的旨意,也有悔罪領洗的意願,如果不幸未克領洗而逝世者,即視同領了洗,稱之為願洗;而那些良心正直,願意遵守上天規定之倫理規範的人,雖未聞福音,死後亦能得救。

baptismal certificate :領洗證:已接受洗禮的證件。通常於教堂舉行婚禮或堅振時需要,尤其於領受聖秩聖事前更需此證,因為關係到聖秩聖事的有效性。

baptismal font :領洗池;聖洗池:通常位於教堂入口處。

baptismal name :領洗聖名;洗名;教名;聖名:受洗者所選帶有神聖意味的聖名 Christian name ,一般多選用聖人的名字。

baptismal promise :聖洗承諾:在領受洗禮前,對天主所作的承諾;又稱聖洗誓願 baptismal vow 。

baptismal vow :聖洗誓願:在領受洗禮前,對天主所作的誓願;又稱聖洗承諾 baptismal promise 。

baptismal water :聖洗聖水:領洗時所用的聖水。通常於復活前夕守夜禮中特別祝聖。但于緊急時,任何清水均可用以施洗。

baptistery :施洗所;付洗所:通常位於教堂內或教堂附近。

Baptists :浸禮會;浸信會;浸禮派:十七世紀威廉斯( Roger Williams )創立於美國,主張人受洗必須浸在水中方為有效,且反對嬰兒受洗。又稱 Baptist Church 。屬基督新教的一支。

baptize :付洗;授洗;施洗;領洗。

barangay :鄰里玫瑰經運動:通行於菲律賓,舉行期間,教友每晚遊行、朗誦玫瑰經,並在指定教友家中,恭讀聖經及其他經文,或偶有神父講道。

barret :四角帽;禮節帽;方帽:(梵二前)聖職人員所戴之帽,又稱 biretta 。

Bartholomew, St. :聖祿茂;巴爾多祿茂;巴多羅邁(基):耶穌十二宗徒之一。

Baruch, Book of :巴路克書;巴錄書(基):舊約先知書之一,相傳為巴路克流亡于巴比倫時所著;這位耶肋米亞的忠實弟子,寫書安慰受難的同胞。

Basic Christian Community :基層教會團體;基督徒基層團體:是在教會內,共同分享教會生活的小團體,簡稱基信團或基基團。

Basil, Rule of St. :聖西略會規:為希臘四大聖師之一,聖(巴)西略( 330-379 )所留下的隱修規程;注重服從、清貧與棄舍世物,經常守齋、默想、讀書、工作、團體祈禱。許多修會的會規均以此規程為藍本。

basilica :聖殿;大殿;大教堂:教宗對特定教堂所賜的榮銜,主要有四「特級聖殿 basilica major 」,均位於羅馬,即: 聖伯鐸(伯多祿)大殿 St. Peter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St. John Lateran 。聖母大殿 St. Mary Major 。城外聖保祿大殿 S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此外,尚有許多「次級聖殿 basilica minor 」;在中國有上海佘山聖殿、高雄萬金聖殿、高雄玫瑰聖母聖殿。

B.C. :西元前;紀元前;基督降生前:為 Before Christ 之縮寫,同 A.C. ( L. )。

beads :念珠:信友念玫瑰經計數之用的串珠;是描述玫瑰經 Rosary 的通用語。

beatific :有福的;真福的。

beatific union :天人合一;與主幸福共融。

beatific vision :榮福直觀;享見天主;真福神視:指完全淨化的靈魂直接面見無限美善天主的圓滿境界。善人在今生,直接、清楚地體驗到無限美善的天主,但有限的人類只能窺豹一斑,卻足以使人靈魂超拔,歎為觀止。而在天堂上的善人始能達到與天主合一的圓滿境界。

beatification :列入真福(品);列入真福級:教宗准許某一特定地區、國家、教區或修會團體,以真福之名,並以公眾敬禮方式-包括紀念彌撒,來榮耀某位聖德非凡、榮升天國(或為主殉道)的人;旨在讓後人師法其芳蹤,或求其代禱。是列入聖品的前奏(法典 1187 )。參閱 canonization 。

Beatitude :真福;全福;至福:為耶穌宣講的核心,揭開人生終極的意義及目的,足以滿足人追求幸福之無窮渴望。拉丁文稱作 beatitudo 。詳見 Sermon on the Mount 。

Beatitudes, the :真福八端;八福;山中寶訓:詳見 Sermon on the Mount 。

beatus ( L. :有福的;真福。同 beatific 。

Beelzebub :伯爾載布;貝耳則步;別西蔔(基):新約對撒旦的稱呼,有人誣陷耶穌靠魔王伯爾載布驅魔(穀三 22 )。

being :存有(物);存在(物);實有(物);本質:指任何事物的存在-包括任何有靈或無靈之物。天主是必然的存有、是存有本身、是最高的存有 Supreme Being ,其他均為偶然的存有,包括天使、人、動物、植物、礦物。拉丁文為 ens 。 the divine Being 天主的本質,即天主、上帝、神。

belfry :教堂鐘樓;鐘塔。

Belial :貝裏雅耳;彼列(基):新約中撒旦之名(格後六 15 )。

belief :信仰;信賴;信心:對真理心悅誠服。

bell, book and candle :鳴鐘、掩卷、熄燭:中世紀開除教籍的步驟。

Benedicamus Domino ( L. :讚美上主。

Benedict, the Holy Rule of St. :聖本篤會規:為西方隱修之父,聖本篤所擬定之規則,注重自給自足,共度團體獻身生活,會規要求嚴格、培養團隊精神、強調中庸之道。其他修會多參考採用。西元 529 年發源於義大利喀西諾山 Monte Cassino ,很快就發展開來,對歐洲的開發貢獻良多。

Benedictine : (1) 本篤會士;本篤會的。 (2) 甜酒:特指古代本篤會修士所釀造之一種甜酒,多於飯後飲用。

Benedictine Order :本篤會:為聖本篤 St. Benedict ( 480-543 )于 529 年創立于義國喀西諾山的男、女隱修會;會士以祈禱和工作為兩大支柱,每日均隆重舉行彌撒,並隆重歌唱日課;對窮人、旅客視同對待基督,為當地民眾服務:指導農業、推展教育、藝術,對中古時代的歐洲有舉足輕重的貢獻。美籍本篤會士奉教廷之命于 1924 年來華,在北平創辦輔仁社, 1929 年正式立案為輔仁大學。 1933 年該會將輔仁大學管理權移交聖言會後,旋即轉往河南開封傳教並興學。之後在臺北及嘉義建有會院。本篤會全名為 Order of St. Benedict ,縮寫為 O.S.B. 。

benediction : (1) 祝福;祝聖;祝禱;感謝:通常聖職人員以手畫十字為人或物祈求天主降福之儀式。 (2) 降福:指聖體降福。

benediction, apostolic :教宗祝福。詳見 blessing, apostolic 。

Benediction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 :聖體降福:於十四世紀開始,教會習慣將聖體安放顯明處供人敬禮朝拜,並於十六世紀直接用聖體降福信眾。聖體降福期間,唱些敬禮聖體的聖歌,包括必須唱的皇皇聖體歌 Tantum ergo 。

benedictionale ( L. :祝聖儀式手冊;祝福詞手冊。英文為 book of blessings 。

Benedictus, the : (1) 讚美歌;贊主曲;以色列頌:為匝加利亞讚頌其子為救主前驅之歌(路一 68-79 )。 (2) 有福頌:昔日歌唱彌撒中歡呼歌 Sanctus 分兩段唱出,該詞為後半段之首字,拉丁文為 Benedictus 。現在前後兩段一併唱出。彌撒中讚美歌譯為:「奉上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歡呼之聲,響徹雲霄」(瑪廿一 9 )。

benefice :聖職俸祿;有俸聖職:(昔日)依教會規定,附有特殊俸祿的教會職務。

beneficium sacramenti ( L. :聖事的功效(恩寵)。

benefit of clergy :聖職特權:過去在某些天主教國家中,對聖職人員的訴訟,由教會法庭審訊之特權,現已廢止。

benemortasia ( L. :善終;安死:平安地逝世,指安適無痛的死亡。與安樂死 euthanasia 不一樣,後者指無痛致死之行為。

benevolence :仁慈;善行;樂善好施。

benignity :溫和;柔和;慈善。

Bethany :伯達尼:耶路撒冷東方之小村,耶穌常落腳的地方(若十一 1-44 )。

Bethlehem :伯利恒;白冷:耶穌誕生地。

Bethlehem Fathers :白冷外方傳教會: 1921 年瑞士彭道非神父( Dr. Pietro Bondolfi, 1872-1943 )在瑞士中部茵夢湖( Immensee )所創立的傳教修會。 1926 年來華,在中國東北齊齊哈爾傳教,並在北平管理一處堂區。大陸政權轉移後,會士被逐。 1953 年來台,在台東各地傳教。該會工作地區在亞洲及非洲。該會全名為: Societas Missionum Externarum de Bethlehem in Helvetia ,簡寫為 S.M.B. 。

Better World Movement :改善世界運動:乃 1952 年義大利耶穌會士龍巴地神父( Ricardo Lombardi )所提倡,以增進聖職及修會人員的聖德修養及愛德工作為宗旨,後並推及教友。

Bible, chinese :中(華)文聖經:唐朝的景教(異端)未見留下聖經譯文。英國新教早在 1822 年就出版了「新舊遺詔全書」中文聖經。天主教在廿世紀時,始有耶穌會蕭靜山的「新經全集」;直到 1968 年,方濟會思高聖經學會經過多年努力( 1945-1968 ),才正式出版了全套中文「聖經」譯本,從此天主教總算有了自己的中文聖經。 1975 年,台港聖經公會出版了中文譯本的「新約全書」天主教版。 1998 年,香港天主教國際聖經學會、聖母聖心愛子會、聖言會聯合出版了中文的「牧靈聖經」,提供了我中華兒女多一種的選擇。

Bible, the :聖經:是一部載有天主聖言的著作,是由聖神啟示而寫成,也是天主向全人類發出的救恩訊息,又稱 Scripture 。 Bible 取自希臘文之 Biblion ,意指經書,拉丁文稱作 Biblia ;聖基所(又稱金口若望 John Chrysostom 344-407 )始用此字指新、舊約全部。聖經雖由許多人寫成,卻不失為一體,因為天主自己是作者。聖經共計 73 卷,其中舊約亦稱古經 Old Testament 共 46 卷,新約亦稱新經 New Testament 共 27 卷。詳見本書附錄。

Bible Societies :聖經學(公)會:一種特為翻譯及宣傳(散發)聖經的機構,如 1804 年創立於美國的美國聖經學(公)會即是。

Bible Sunday :聖經主日:中國(臺灣)主教團規定每年十二月第一主日為聖經主日,藉以喚起信友對聖經的重視和推廣。

Bible Vigil :聖經聖時;聖經祈(誦)禱:屬於教會最近興起的禮儀,包括聖經選讀、講解、默想及吟唱等。又稱 Bible Service 。

Biblical Commission :宗座聖經研究委員會: 1902 年由教宗良十三世( Leo XIII )所創立。

Biblical Institute, Pontifical :宗座聖經學院: 1909 年由教宗碧岳十世創立於羅馬。

Biblical Institute of Jerusalem :耶路撒冷聖經學院: 1889 年由道明會創辦於耶路撒冷。

Biblicism :聖經主義;唯聖經主義;唯聖經論:主張可用聖經解釋一切人生問題。

bibliology :聖經學。

bigamist :重婚者。

bigamy :重婚:指合法夫婦中的任何一方與第三者結婚。

biglietto ( It. :通知書:是擢升樞機主教的通知文件。義大利文原意指 ticket 票(券)。

bilocation :分身;分身術:一個人同時在兩地出現,亦即同時身在兩處。

bination :重祭:同一司祭為了配合教友參與彌撒的需要,於同一日舉行兩台彌撒,被視為例外;因為司祭通常每日只能舉行一台彌撒(法典 905 )。

binding and loosing :束縛與釋放:指教會在懺悔聖事中,有基督授予的保留罪與赦免罪的雙重權力(瑪十六 19 )。

biretta ( It. :四角帽。詳見 barret 。

birth control :節育;生育調節;節制生育:一般指自願或有意阻止嬰兒出生的行為,方法有五:完全禁欲、自然調節生育、人工避孕、結紮(絕育)、墮胎。此外,避孕是避免生命過程的開始,而墮胎是打斷已開始的生命,二者截然不同。所有主要基督宗教都尊重人類生命之初的恩賜性及神聖性。

births, regulation of ;調節生育。

bishop :主教;司牧:為教會高級聖職人員,簡稱 Bp. ;拉丁文稱作 episcopus 。教會初期稱之為監督或長老,為宗徒的繼承人。主教一經祝聖,就同時接受聖化、訓導、治理的 聖職,而成為教會的牧人,但此類職務就本質言,非與世界主教團元首及其成員保持聖統之共融則不能執行。受委託照顧教區之主教,稱為教區主教,其餘稱為領銜 主教。教宗得自由任命主教,或批准依法選出之主教;今後不再授予國家政權有關選舉、任命、推薦或指定主教的任何特權(法典 375-411 )。

bishop, auxiliary :輔理主教;主教代表:指因教區牧靈之需要,協助教區主教的副手,雖經祝聖為主教,但無繼承權(法典 403-411 )。

bishop, coadjutor :助理主教;主教代表:指因教區牧靈之需要,協助教區主教的副手,一經祝聖為主教,當教區正權主教出缺時就有繼承權(法典 403-411 )。

bishop, diocesan :教區主教:指接受委託照顧一個教區的主教。否則稱為領銜主教 titular bishop (法典 376 )。

bishop, residential :教區主教;正權主教:為教區的主管-最高負責人。在聖統制下每若干教區組成一個教省-往往與國家的省或州相同,教省主教稱為總主教,該省其他主教稱為隸屬主教,參閱 bishop, suffragan 。

bishop, suffragan :教省隸屬主教:教省中主席為總主教,其他主教均為教省隸屬主教,亦即教區主教。總主教對其隸屬主教只有監督教義和紀律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召集省會議與接受教會法庭上訴的職責,但對隸屬主教並無治理權(法典 435-436 )。參閱 bishop, residential 。

bishop, titular :領銜主教;名譽(義)主教:每位主教接受祝聖時,均應有一名銜;教區主教以其所屬教區為名銜,而對非教區主管(主教),譬如任職教廷的高級聖職人員、助理主教、輔理主教等,教會則給予一個「古老已不存在之教區」的主教名銜。與 bishop, diocesan 教區主教相對照。

bishop of Rome :羅馬主教:指教宗,但是因為教宗需要治理普世教務,分身乏術,特別委託一位元樞機主教代理羅馬教區教務。

bishop-elect :主教當選人;指定主教:指已經宣佈,尚未祝聖或就任的主教。

bishopric : (1) 主教職位;主教權威。 (2) 主教轄區。

bishop's house :主教公署;主教辦事處。

bishops conference :主教團;主教會議:為一常設機構,是某國家或地區全體主教的集合體,經由彼此間的溝通與協助,為當地信眾謀求適當的牧靈、傳教等服務(法典 447 )。

bishops, collegiality of :世界主教團:以教宗為首,以眾主教為成員,經由聖事的祝聖,和在聖統制內與元首教宗及其他成員的共融而組成;世界主教團以宗徒團繼承人身份,在教宗領導下,治理普世教會(法典 336 )。

Black Franciscans :方濟住院會:會服為黑色,故稱黑方濟會士。

Black Friars :道明會會士:乃道明會士 Dominican Fathers 的別名,因其披風為黑色之故。

Black Madonna :黑聖母:用黑色材料製成或繪成的黑面聖母像。著名者有波蘭的捷思托哥瓦聖母畫像 Our Lady of Czestochowa ,及西班牙用黑木雕成的孟撒萊聖母像 Our Lady of Montserrat 。

black Mass :黑彌撒:亦即追思彌撒或亡者彌撒,因舉行亡者彌撒時主祭穿黑色祭衣之故,現多改用紫色祭衣。

black monks :本篤會會士:因其會衣為黑色而得名。

Black Pope :黑(衣)教宗:為耶穌會總會長的綽號,由於耶穌會為世界最大修會之一,其總會長常居羅馬,而耶穌會士通常穿黑色會衣之故。

blasphemy :褻瀆神明;冒犯天主;詛咒天主:指褻瀆神明之言行。

bless : (1) 祝福;降福;祝聖;賜惠。 (2) 讚頌。

bless one-self :畫十字;畫聖號;請聖號:以右手在額頭、胸膛及左右肩作十字形,承認自己為基督徒;多用於祈禱或禮儀前後。參閱 sign of the Cross, to make the 。

Blessed :真福的;榮福的;有福的;神聖的;在天堂上的: (1) 列聖品的初步。參閱 beatification 。 (2) 教會先賢及殉教烈士的尊稱。

blessed in heaven :在天諸聖:指在天堂上與天主聖三共用真福的天使、聖人們。

blessed object :聖物:經聖職人員祝福過的物品。

Blessed Sacrament :聖體;聖體聖事;至聖聖事:在七件聖事中以聖體聖事最為尊貴,故稱至聖聖事。

Blessed Virgin Mary :榮(真)福童貞瑪利亞: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縮寫為 B.V.M. 。

blessing :祝福;降福;祝頌;頌謝:表達天主賜給人的恩寵,包括創造、保存、救援等等,而人對天主也應有適當的回應。通常經由畫十字聖號或灑聖水儀式,將人或事託付給天主慈愛的照顧。拉丁文稱作 benedictio 。

blessing, apostolic 教宗祝福:教宗接見會眾或舉行禮儀(結束)時的祝福。教宗每主日中午循例在伯鐸廣場右側樓房第三個窗口,朗誦三鐘經後,降福會眾;復活節及耶誕節在伯鐸陽臺賜「全城及全球 urbi et orbi 」降福。又稱 papal blessing 。

blessing, last : (1) 臨終祝福:對臨終者的祝福,包括頒賜全大赦在內。 (2) 最後祝福:彌撒結束時的祝福。

blessing before meal :飯前經:教友在飯前所作的祈禱。

blessing of St. Blaise :聖伯拉修祝福:某些地區于聖伯拉修紀念日(二月三日),祝福喉嚨的禮儀。

Blood of Christ :基督的聖血。

blood rites :血的祭禮:指耶穌在十字架上贖罪的祭祀。

blood sacrifice :血祭:舊約透過牲畜之血贖罪,新約耶穌以自己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救贖人的罪過。

Blue Army :藍軍:創於 1946 年,特敬法蒂瑪聖母,為祈禱蘇聯歸化及世界和平之運動。總部設於美國新澤西州之華盛頓,該團體之全名為: The Blue Army of Our Lady of Fatima 。

B.M.V. :童貞聖母瑪利亞:乃拉丁文 Beata Maria Virgo 的縮寫。

board of consultors :諮議會。

boat :船: (1) 香船:盛乳香的船形有蓋的金屬小器皿。 (2) 教會的象徵。

body, mystical :奧體;基督奧體。詳見 mystical body 。

Body of Christ : (1) 基督聖體;耶穌聖體。 (2) 基督奧體;基督妙身:指教會。

bona (L.) :財產;貨物;利益;費用。

bona fide (L.) :善意。

book of blessings :祝福禮典;祝福手冊。

Book of Common Prayer :公禱書:為克蘭麥爾於 1548 所制定的宗教禮儀書;英國聖公會一向奉行不悖;又於 1975 正式開始有新版問市,兩書同時流行。

Book of Hours :日課;祈禱書:是自中古時代起,隱修士開始(聖職人員及許多修會會士隨後跟進)每日使用的祈禱手冊,其中包括聖詠、聖歌、對經、祈禱文等。日課內容詳見 Breviary 。

born Catholic 出生即受洗教友;「老」教友:又稱「搖籃」教友,指出生不久即受洗的天主教徒,以別于成人慕道後才領洗皈依的「新」教友 convert 。

bouquet, spiritual :神花。詳見 spiritual bouquet 。

Boxers :義和團;拳匪:清末華北部分教外人所發起的排外、仇教運動, 1900 年結束,有很多基督徒殉道。

bowing :鞠躬;點頭;致敬:禮儀中表示敬意的簡單舉動,較正式的為單膝請安,或雙膝脆地 genuflecting 。

bread, Eucharistic :面餅;祭餅;聖餅:原為彌撒中所用的以小麥麵粉製成的無酵圓形餅,經司祭祝聖後,成為耶穌的聖體。

Bread of Life :生命之糧;常生之糧: (1) 指基督 ( 若六 48) 。 (2) 指耶穌聖體。

breaking of Bread :分餅;掰餅;擘餅: (1) 彌撒中領聖體前之分餅禮:分成三塊,最小的一塊放入聖爵與酒(聖血)溶合。 (2) 耶穌復活當天,二位門徒行經厄瑪烏 Emmaus 的路上遇到耶穌,並邀祂共進晚餐,一直到「分餅」時才認出耶穌來(路廿四 13-35 )。又稱 fraction 。

Breviary :每日頌禱;時辰頌禱;日課經;日課;大日課;本分經:是教會的公共祈禱,亦即聖職人士、修會會士和熱心教友每日(七次)祈禱時所用的法定經書,藉此履行領洗時所接受的王者司祭職;主要由聖經、聖詠和聖人訓誨組成;共分為: (1) 誦讀日課(今稱),即晨經 Matins 。 (2) 晨禱,即讚美經 Lauds 。 (3) 日間祈禱,又分為:(甲)午前祈禱,即第三時辰經 Terce ;(乙)午時祈禱,即第六時辰經 Sext ;(丙)午後祈禱,即第九時辰經 None 。 (4) 晚禱,即晚經 Vespers 。 … 夜禱,即補充經 Compline 等部分。同 Liturgy of the Hours 或 Book of Hours 。拉丁文稱作 Breviarium 。

bride of Christ :基督淨配: (1) 指教會;因為教會是基督唯一的淨配,而每一位元在聖寵狀態的(各個階層)教友,以教會一份子立場,都可稱為基督的淨配(格後十一 2 )。 (2) 有時也指發過貞潔聖願的修女,與主更加接近,但此說並不恰當。

brief, papal :宗座簡函;宗座特許狀;教宗書簡:教宗文告之一,由教廷特殊文書院簽署,並蓋教宗漁人指環印信者 Ring of the Fisherman ,又稱 breve ,詳見 bull, papal 。

brightness :神光:光彩奪目、神采奕奕乃肉身復活後四大奇恩之一,又名 clarity 。其他三奇恩為神速 Agility 、神透 Subtility 、神健 Impassibility (參閱格前十五 42-44 ;若廿 19 )。

brother : (1) 修士:指準備升神父而就讀神、哲學之學生,自願獻身天主,從事聖職工作。 (2) 弟兄;兄弟;輔理修士:指自願獻身天主從事修會教職或庶務工作、而不領受神品的會士;有些修會也稱初學生或望會生為弟兄。 (3) 弟兄:教宗對主教之稱呼。

brotherly love :兄弟之愛;手足之愛:四海之內皆兄弟,每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因此世人應彼此相親相愛,對基督徒來說,這兄弟之愛更是基督的誡命。

Buddhism :佛教;佛法:指佛教始祖、印度佛陀 29 歲時出家修行,研究解決人間痛苦、生死之道,他悟出人間充滿痛苦,痛苦來自欲望,滅欲可以完全解決痛苦問題。主張人死後,靈魂經由輪回贖罪,直到修成無欲後,將步入沒有痛苦的涅盤境界,亦即人生回歸「絕對」與「永恆」的最後階段;而進入此境全操之在我,不需神助。

Buddhist :佛教徒;佛教的;佛陀的。

bull, papal :教宗詔書;教宗訓諭:為教宗所頒發的最隆重之文告;通常以「某某主教,天主眾僕之僕」字句開始;如任命主教的文告即是。拉丁語原文為 Bulla ,指鉛封而言。教宗使用的公文程式均為拉丁文,共分五種: (1) 詔書 Bulla 。 (2) 自動詔書 Motu Proprio 。 (3) 通諭 Littera Encyclica 。 (4) 宗座簡函 Brevis 。 (5) 牧函 Littera Pastoralis 。

Bulla ( L. :詔書。詳見 bull, papal 。

bullarium ( L. :(教宗)詔書集;(教宗)訓諭集。

burial, ecclesiastical :天主教葬禮:指遵照天主教禮儀所舉行之葬禮。凡已領洗之教友或未領洗之望教者,均可依禮葬于已祝聖過的天主教墓地(又稱聖山),但不禁止火葬(法典 1176 )。裂教者、故意自殺者、公開罪人而未悔改者和被開除教籍者,昔日原則上均不得舉行天主教葬禮,且不能葬於天主教公墓中。最新法典則沒有明文規定,為了維護並提高墓地之神聖性,可透過特別法予以規範(法典 1243 )。

burse : (1) 聖囊:彌撒中置放聖布( corporal )用的布質盒子,現已不採用。 (2) 聖盒:給病人送聖體時盛聖體的小盒。 ( 3 ) 獎學金:修院或大學的獎學金。

buskins :禮襪:舊日主教行大禮彌撒時所穿的襪子。

bussolante :宮廷侍從:為教宗居停處所的守衛,非聖職人員。

B.V.M. :童貞聖母瑪利亞。全文是 Blessed Virgin Mary 。

Byzantine Rite :拜占庭禮:東方禮之一,俗稱希臘禮,通行於近東和東歐;與羅馬禮相對照。歸依天主教者仍保留自己的拜占庭禮:使用發酵餅祝聖聖體、同時領聖體及聖血、用浸水式洗禮、聖職人員可以結婚;美加兩國約有百萬該禮之天主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