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梅瑟同天主親密往來

第三十三章 梅瑟同天主親密往來

本章清楚的分成三個段落:天主向百姓發出起程的命令,自己卻不願再與百姓同行(1–6節);梅瑟將上主的帳幕(聖所)搬往營外,在那裡僻靜的地方與上主親密交談(7–11節);梅瑟終於替百姓求得天主的赦免,並使天主在息怒之後,願意再與百姓同行。天主還將自己的光榮顯現給梅瑟(12–23節)。

1–6節 命令起程

1. 上主向梅瑟說:「你和你從埃及國領出的百姓離開這裡,上那地方去;關於此地,我曾誓許給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說:我要將此地賜給你的後裔。
2. 我要打發使者在你前面,我要驅逐客納罕人、阿摩黎人、赫特人、培黎齊人、希威人和耶步斯人。
3. 你往流奶流蜜之地時,我不與你同行,因為你是個執拗的百姓,免得我在路上消滅你。」
4. 百姓一聽這凶信,都表示悲痛,沒有人再穿戴裝飾品。
5. 上主向梅瑟說:「你告訴以色列子民:你們是個執拗的百姓,我若與你同行,只一會兒,我必把你消滅。現在你把裝飾品卸下,看我要怎樣待你。」
6. 以色列子民從離開曷勒布山,就卸去了裝飾品。

天主雖然命令百姓起程,前往他許給聖祖們流奶流蜜的地方去,雖然許下要派遣使者在前面領路,替他們驅逐數個佔據福地的民族(三二34),自己卻不再與百姓同行。百姓一聽這話,心中非常難過,因為時至今日,天主時時處處親自陪伴了他們,如今卻突然之間失去了天主的直接照顧,心中自然感到非常難過。於是將原先興高采烈準備為起程所戴的裝飾品放下,以表示心中的痛苦和失望,天主並沒有完全將百姓放棄不顧,因為要打發自己的使者去陪伴他們。這裡所記載的佔據福地的外邦人民共有六個之多。學者們大都認為這是後人所加,請見出三8註解。百姓卸下裝飾品,表示了心中莫大的悲傷痛苦。本來有一位上主的天使作為路上的伴侶,已是非常光彩的事。可是以民已慣於同天主共同進退,已不滿足於天使的作伴。不但如此,更使以民痛苦害怕的是天主說過要再懲罰以民(三二34)。至此百姓確知自己犯了彌天大罪,實在已是罪不可逭,卻又無能力。

7–11節 梅瑟與會幕

7. 梅瑟往往將那帳幕支搭在營外,離營遠些;他稱此帳幕為「會幕」。凡求問天主的,要到營外的帳幕那裡。
8. 每當梅瑟往會幕那裡去的時候,眾百姓都起來,每人站在自己帳幕門口,觀望梅瑟直到他進入會幕。
9. 當梅瑟進入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停在會幕門口,上主便同梅瑟談話。
10. 眾百姓一見雲柱停在會幕門口,百姓就起來,俯伏在自己的帳幕門口。
11. 上主同梅瑟面對面地談話,就如人同朋友談話一樣。梅瑟回營以後,他的侍從,一個年輕人,即農的兒子若蘇厄總不離開會幕。

首先我們要知道,不久之前,天主向梅瑟發出了建造聖所的指示,那的確是個豪華奢侈,美倫美奐的聖所。但那個聖所還沒有修建起來,因此這裡所記載的一切,還不是針對那個聖所而言。這裡所言,似乎還只是個簡單輕便的帳幕,被稱為「會幕」(7節),與前面所描述的聖所還有天淵之別。這個會幕是百姓聚集向天主祈禱的地方,也是梅瑟與天主密切往來交談的地方。就在這個會幕中,不久之前,梅瑟才接受了天主要以民建立聖所的指示和圖則。這個會幕原來按照天主的意思被安置在營地中間,好使百姓易於接近,並使他們知道他們的宗教及所敬拜的天主應是他們生活的中心。但是如今天主卻命令梅瑟將會幕搬到營地外邊去。什麼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以民的營地已因著牛犢的敬禮,受到了污染,再也不是天主所喜歡居住的地方。這裡更以具體戲劇性的方式,使以民知道他們犯的敬拜邪神的罪過是何其重大可惡。這種作法在我們看來雖然有點幼稚和做作之嫌,但是為教訓古代文化低落、宗教知識簡陋的單純民族,卻是最有效,最合乎他們心理的方式。

大概梅瑟有一定的日期及時刻,去到營地外邊,進入上主的會幕同上主交談。每當梅瑟前進聖幕,百姓皆靜立在自己帳棚的門口觀望。這在說明百姓確知自己犯了罪,使天主怒不可遏。如今唯有梅瑟來作他們與天主之間的中人。因此皆矚目於梅瑟的一舉一動,因為這關係著全體百姓的生死禍福(8節)。幾時梅瑟來到會幕那裡,雲柱便降下來(見一三21),停在會幕門口。上主同梅瑟說話,雲柱常是天主親在的象徵。同梅瑟說話的不是雲柱,而是被雲柱遮蓋的天主。雲柱的出現證明是天主對梅瑟的特別愛戴(9節)。他親自降下來同梅瑟作親密的交談,猶如最要好的朋友。百姓對這個雲柱下降的意義也十分清楚,知道是天主親自到來,所以屈膝下拜。按原文的記載,是百姓皆五體投地的下拜,就是按照古東方最隆重的禮節,以額著地來朝拜天主(10節)。「面對面地談話」(11節),意思是說,不是由遠處交談,更不是藉著中間人接談(見戶一二8 出三三20,23 亦見申四12,15),而是直接親切坦白的交談。當梅瑟離開會幕回營地去的時候,他的年輕助手若蘇厄留守在會幕那裡,看守會幕。這裡說農的兒子若蘇厄是個「年輕人」(11節),與梅瑟比較起來,若蘇厄自然是個年輕人。但亦有人說,年輕人的意思,是說他還未結婚。的確,聖經從未提過他有子女的事。總之,他能夠受託看守天主的聖幕,是個非同小可的特恩。至於聖幕被安置在營地之外,前面我們說過是因為以民的營地已被污染之故。但有些學者卻不主張此說。他們謂古代一切民族的廟宇和其他敬神的地點,大都離開群眾,在村鎮或者營地之外而修建的。故此天主的聖幕為了表現它的神聖,亦應建築在營地之外。因此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讀者可以自由選擇,不過我們仍覺得前一說法更為正確。因為按戶一48–54; 二1–31記載,會幕應居於營地的中央,故此以民的會幕不可同外邦人的廟宇同日而語,相提並論。

12–23節 梅瑟見到上主的榮耀

12. 梅瑟對上主說:「看,你吩咐了我,叫我引領這百姓,但沒有告訴我,你派誰與我同去。你還說過:提名選了你,你在我眼中得了寵。
13. 如果我真在你眼中得寵,求你把你的道路指示給我,叫我認識你,好在你眼中得寵。也請記得這民族是你的百姓。」
14. 上主回答說:「我必親自去,使你獲得安所。」
15. 梅瑟對上主說:「你若不親自去,也別叫我們從這裡上去。
16. 人怎樣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中得寵,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行,而我和你的百姓有別於地面上所有的人民?」
17. 上主回答說:「連你所求的事,我也要作,因為你在我眼中得了寵,我提名選了你。」
18. 梅瑟又說:「求你把你的榮耀顯示給我。」
19. 上主答說:「當我在你前呼喊『雅威』名號時,我要使我的一切美善在你面前經過。我要恩待的就恩待,要憐憫的就憐憫。」
20. 又說:「我的面容你決不能看見,因為人看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
21. 上主又說:「看,靠近我有個地方,你可站在那塊磐石上。
22. 當我的榮耀經過時,我把你放在磐石縫裡,用我的手遮掩你,直到我過去。
23. 當我縮回我的手時,你將看見我的背後,但我的面容,卻無法看見。」

本段可能是同一事實的另一記載。在三二11–14我們看到梅瑟代替百姓向天主祈求寬恕,果然天主平息了義怒,寬恕了犯罪的以民。如今作者再次陳述梅瑟為百姓求饒恕的事。只是這次的記載,比較稍為詳細,梅瑟也好似獲得了圓滿的答覆。梅瑟開始向天主陳述天主對自己和以民的慈愛照顧,但是好似仍不能使梅瑟心滿意足,因為天主沒有說明誰將同梅瑟一塊兒起程前行。天主立即答覆說,是他自己要親自同梅瑟出發同行(14節),這對梅瑟自然是一副強烈的鎮靜劑。只要有天主同在,那麼梅瑟可以放心大膽地前行了。因為一切有天主的照顧,可以萬無一失了。梅瑟的祈禱立即見效,且改變了天主的主意。原來天主在盛怒之下曾說,再也不與百姓同行了,卻要打發自己的使者作為百姓的嚮導。如今天主卻回心轉意,決定要親自出面與百姓同行。梅瑟見天主如此仁愛,實在受寵若驚,再次向天主重複,如果天主不同以民共同進退,自己寧願留在原處不動,因為至少他所在的地方,確實有天主在那裡(15節),並且更強調說,天主愛慕自己百姓的最好明證,莫過於同百姓同居共處,領導百姓前進,在萬民之前向自己的百姓顯現出自己的光榮。

梅瑟既然獲得了天主的慨然俯允,心情立即開朗。對天主講話也就更為大膽,頗有點得寸進尺之嫌。他向天主要求,使他見到天主的光榮,因為直到目前他所見到的只有雲柱,而雲彩只是天主親在的象徵,卻將天主的光榮完全遮蔽了起來(18 節)。但這是個頗為棘手的問題。天主如何可以將自己無限的光榮和威嚴顯現給梅瑟?因為經上明明記載,誰見了天主便必死無疑(20節 見出一九21 肋一六2 戶四20 申五19–23)。天主的尊嚴與人的卑微有著不可言喻的距離,是人完全不可忍受的,必會因此而死亡的。這是以民向來十分堅定的普遍的信念。梅瑟雖然同天主就近多次談了話(面對面地談話),但中間有雲彩在遮蔽著上主的無限威嚴(見出三三11; 一六17; 二四16)。如今梅瑟所要求的是完全無遮掩地看到天主的面。聖經也記載過,百姓見到了天主的光榮,卻未提受損害的事(出二四11),但所見只是上主光榮的陰影,不是天主真正的光榮(出一六10; 二四16, 17)。換句話說,百姓和梅瑟所見的只是雲彩,而他們確知雲彩畢竟是雲彩,不是天主。梅瑟的要求的確太過離譜了,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故此第19節使人頗為費解,不知道天主應允了梅瑟的祈求與否。大概沒有,因為人根本無法接近天主的光榮。不過雖然如此,天主仍然未使梅瑟大失所望,賞賜給他按人本性所能接受的恩惠,就是天主的恩待和憐憫(19節);還使他知道自己的名字,「在你前呼喊『雅威』名號」。這裡可能間接地在說明,天主聽了梅瑟的祈求,赦免了百姓的罪過。並不是因為梅瑟的功勞,更不是因為百姓的特權地位,卻純粹基於天主的恩待和憐憫。

天主為在可能範圍內滿足梅瑟的願望,命他到一座山上去,站在一塊磐石縫裡,上主要從他前面過去,但要用手遮住磐石縫,使他不能看到天主的正面,只可在天主過去之後,看到天主的背後(23節)。這裡的陳述,有不少造作的成份。我們應當注意的,是作者用心何其良苦。他為了將天主的崇高偉大標榜出來,利用了這種兒童捉迷藏似的手法,故此關於這裡的記載,我們不必完全按字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