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埃及全軍覆沒

第十四章 埃及全軍覆沒

經文

1. 上主訓示梅瑟說:
2. 「你吩咐以色列子民轉回,在米革多耳及海之間的丕哈希洛特前,面對巴耳責豐安營,即在巴耳責豐之前,靠近海邊安營。
3. 如此,法郎必然以為以色列子民在國境內迷了路,曠野困住了他們。
4. 我要使法郎心硬,在後追趕他們,這樣我將在法郎和他全軍身上,大顯神能,使埃及人知道我是上主。」以色列子民就照樣做了。
5. 有人報告埃及王說:那百姓逃走了。法郎和他的臣僕對那百姓變了心,說:「我們放走以色列人,不再給我們服役,這是作的什麼事?」
6. 法郎遂命人準備他的車,親自率領兵士,
7. 還帶了六百輛精良戰車和埃及所有的戰車,每輛車上都有戰士駕駛。
8. 上主使埃及王法郎心硬,在後追趕以色列子民;當以色列子民大膽前行的時候,
9. 埃及人在後追趕他們,法郎所有的車馬、騎士和步兵就在靠近丕哈希洛特,巴耳責豐對面,以色列子民安營的地方趕上了。
10. 當法郎來近的時候,以色列子民舉目,看見埃及人趕來,都十分恐怖,向上主哀號,
11. 也向梅瑟說:「你帶我們死在曠野裏,難道埃及沒有墳墓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
12. 我們在埃及不是對你說過這話:不要擾亂我們,我們甘願服侍埃及人,服侍埃及人比死在曠野裏好呀!」
13. 梅瑟向百姓說:「你們不要害怕,站著別動,觀看上主今天給你們施的救恩,因為你們所見的埃及人,永遠再見不到了。
14. 上主必替你們作戰,你們應安靜等待。」
15. 上主向梅瑟說:「你為什麼向我哀號,吩咐以色列子民起營前行。
16. 你舉起棍杖,把你的手伸到海上,分開海水,叫以色列子民在海中乾地上走過。
17. 你看,我要使埃及人的心硬,在後追趕以色列子民;這樣我好在法郎和他全軍,戰車和騎兵身上,大顯神能。
18. 我向法郎,向他的戰車和騎兵大顯神能的時候,埃及人將會知道我是上主。」
19. 在以色列大隊前面走的天主的使者,就轉到他們後面走,雲柱也從他們前面轉到他們後面停下,
20. 即來到埃及軍營和以色列軍營中間;那一夜雲柱一面發黑,一面發光,這樣整夜軍隊彼此不能接近。
21. 梅瑟向海伸手,上主就用極強的東風,一夜之間把海水颳退,使海底成為乾地。水分開以後,
22. 以色列子民便在海中乾地上走過,水在他們左右好像牆壁。
23. 隨後埃及人也趕來,法郎所有的馬、戰車和騎兵,都跟著他們來到海中。
24. 到了晨時末更,上主在火柱和雲柱上,窺探埃及軍隊,使埃及的軍隊混亂。
25. 又使他們的車輪脫落,難以行走,以致埃及人說:「我們由以色列人前逃走罷!因為上主替他們作戰,攻擊埃及人。」
26. 上主對梅瑟說:「向海伸出你的手,使水回流到埃及人、他們的戰車和騎兵身上。」
27. 到了天亮,梅瑟向海伸手,海水流回原處;埃及人迎著水逃跑的時候,上主將他們投入海中。
28. 回流的水淹沒了法郎的戰車、騎兵和跟著以色列子民來到海中的法郎軍隊。一個人也沒有留下。
29. 但是以色列子民在海中乾地上走過去,水在他們左右好像牆壁。
30. 這樣上主在那一天從埃及人手中拯救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看見了埃及人的屍首浮在海邊上。
31. 以色列人見上主向埃及人顯示的大能,百姓都敬畏上主,信了上主和他的僕人梅瑟。

百姓終於獲得自由,可以走上前往客納罕福地的征途了。自埃及前往客納罕最方便簡捷的道路,應是沿地中海岸,經過培肋舍特人的地區,進入巴力斯坦。培肋舍特人不是一個純粹的民族,而是由數個海邊民族組合而成的,被籠統的稱為培肋舍特人,他們原有意侵入埃及而定居,但被埃及所拒,只好在巴力斯坦的沿地中海地帶居留了下來。他們既不屬閃族系民族,又向來是以色列人的敵對者。奇怪的是聖地「巴力斯坦」一名,竟因他們而得名。巴力斯坦即培肋舍特之意,並且這個名字後來居上,留傳至今。穿過培肋舍特人的地區而過的途徑固然便捷,並且在這條路上,水井很多,而且草地豐富,為過半遊牧生活的以民本應是最理想的行路地區。但這並不是天主的意思,因為天主已預定要將這個百姓領進渺無人煙的曠野,要在那裡住過長久的時期來訓練這個百姓。我們雖然不能確定以民過紅海的地點,已如前述,但聖經的記載頗為清楚的說明,以民離開埃及之後,來到了一個沿海地帶。尤其是埃及法郎在聽說以民的全體離開了埃及,他在大驚之餘,立即下令動員大批軍隊,急起直追。這使逃走的以民,頓處大禍臨頭的境地……前有大海,後有追兵。智慧篇的作者明言,埃及法郎已是冥頑不靈,在受到天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之後,仍然不知悔改,終於好似在迫使天主實施最後一次令埃及人陷於全軍覆沒的懲罰(智一九1)。

此時以民對梅瑟的態度是頗為令人痛心的。雖然他們接二連三的看到天主藉著他們的領袖梅瑟的手,行了奇蹟,顯了異能,懲罰了埃及,拯救了以民,但他們仍然對梅瑟沒有足夠的信心。初次現出了他們的確是個冥頑不靈,心硬固執的百姓。他們雖然在埃及遭受到莫大的迫害和欺凌,受著牛馬不如的痛苦,卻仍然嚮往埃及的魚肉和瓜果(戶一一5)。以民過紅海後所經過的穌苛特、厄堂、米革多耳和丕哈希洛特,究竟在何方?其正確地點已很難考究,亦不能確定。前章十七節所說的「走培肋舍特地的近路」一語,似乎是後期作者照其同時代的情狀所作的描述。因為當以民出離埃及時,在巴力斯坦的西方沿海地帶,似乎還沒有培肋舍特這個民族在居住著,這是後來於公元前第十二世紀才發生的事,已是以民出離埃及之後的事了。原來培肋舍特人於公元前十二世紀有意南下入侵埃及的三角洲而定居,但為辣默色斯三世所拒。他們原是當時著名的「海洋民族」的一部份,由於這個民族的勢力突然強盛,於是以排山倒海之勢南下入侵敘利亞及巴力斯坦,但被埃及人拒於門外。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已見到埃及人正在不斷的修建邊區的防禦工事,以阻止亞洲民族的入侵。正是這些埃及北方的軍事設備,使來勢洶洶的培肋舍特人未能越過雷池一步。他們只好在巴力斯坦的南方沿海平原地區定居下來。他們的名字,在辣默色斯二世法郎時代的文件上,例如阿瑪爾納文件,向來未出現過,卻出現在辣默斯三世時代,故此他們是公元前十二世紀的移民,殆無疑義。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天主的一切作為是有其既定目的和意義的。因此天主故意引領以色列百姓走上曠野荒無人煙的征途,目的就是為孤立他們,使他們在那赤地千里的可怕環境中,孤苦伶仃,甚至有時四面楚歌,使他們只能依靠他們的天主,就是那以全能的手臂自埃及拯救他們出離苦境的天主。如此一來,使他們漸漸具有國家民族的觀念,並且更日益堅固他們對上主天主的依恃和敬禮,建立他們惟一神的宗教;另一方面也是為避免他們在痛哭失望之餘,再逃回他們久居的埃及去,這無形中會使天主的救援計劃半途而廢,不能達到目的。作者也清楚的說明了這個目的:「怕百姓遇見戰爭而後悔,再回到埃及」(出三17)。這裡所說的戰爭,自然是指以民進入客納罕地將要遇到的戰事。如果他們自聖地的南方強行進入,定會遇到客納罕人頑強猛烈的抵抗和侵襲,這是仍如一盤散沙似的以民所完全吃不消的。但在荒無人煙的西乃曠野中,以民將沒有這種顧慮。就是四十年之後的以民將是生長在曠野中的一代,具有新的民族意識,更能應付強大的敵人。

第五節說:「有人報告埃及王說:那百姓逃走了」。是誰向國王報告的?大概是厄堂的埃及官員。厄堂位於曠野的邊沿,這裡駐有埃及政府的官員,專管邊區的事務。這裡的首長見以民已到了邊界,自然有意逃走,而不是如他們所說的要去祭獻自已的神明,所以立即向法郎報告。法郎又不甘心白白將百姓釋放,再次心硬起來,打發他手下最好的戰車和士兵急起直追,作出最後的企圖,阻止以民出境。「每輛車上都有戰士駕駛」(7 節)。利用戰車戰馬來衝鋒陷陣的事,是希克索斯人的發明,接著有赫特人及亞述人和埃及人相繼利用這種當時最犀利的作戰工具,使其軍隊所向無敵。以民之有戰馬戰車是很晚的事,到了撒羅滿時代,才仿效他人引進戰馬戰車。按赫特及亞述的軍人組織,是每個戰車上有三個軍人。但埃及的戰車上,卻只有兩名軍人,自然行車比較快速靈活。這一點獲得了考古學家明確的證實。以色列人見埃及的大軍遠遠趕來,自知凶多吉少,都已嚇得魂不附體,且口出十分強硬難聽的怨言,向梅瑟發出了指摘(10-12 節)。梅瑟逆來順受,以十分同情和忍耐的心情,勸勉百姓不要驚慌失措,卻要依恃天主,定會一切逢凶化吉,妥保無虞。其實這只是百姓抱怨的開始,今後這種怨言將會層出不窮(一六2, 3; 一七3, 4)。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上主向梅瑟說了話,向他預先警告,那個強大的埃及追軍將要全軍覆沒,要受到上主的懲罰。這裡明顯的在指示,天主不但要以他大能的手臂,向埃及施展報復,且將報復的結果預先作出報告,目的在於更能堅強以民的信心。

有人說在以民過紅海的這段事蹟上,梅瑟擔任了最主要的角色。他聰明能幹,又受過埃及最好的教育,對天文也有相當的認識,他知道月亮的盈虧與海水漲潮退潮的關係。我們還記得聖經也特別強調了,當以民出離埃及時,正是月圓之夜。梅瑟一方面用這種天然的形勢,另一方面依靠天主大能的助佑,不慌不忙的將百姓置於大海及追兵之間,好似故意在使百姓心驚膽戰。他在海邊等候退潮時刻的到來。時刻一到,他便揮手令百姓下去,徒步過海。梅瑟的這種措施好似也在故意引誘埃及人出兵追趕。埃及人已認為以民的確已是走投無路,前有大海擋路,後有追兵趕到,是以只有死路一條。卻那裡知道就在此時潮水退去,露出旱地,百姓脫逃而去。聖經的記載卻將這些人為成分,一概取消,將全部事蹟歸功於天主,一切都是天主的奇蹟異能所造成的結果。我們固然絕對不能否認天主的助力和奇蹟,但也不應將人的作為和貢獻一筆抹殺。看看追兵就要趕到,梅瑟同他手下的指揮人員,還有上主的天使,為了使百姓不會太過慌張失措,因而抱頭鼠竄、秩序大亂,他們由率領百姓的位置,而轉到百姓的後面去,作為百姓的後盾。如此領導百姓的雲柱也轉到百姓的後邊去,並且在那裡以天主的威能施展了它的效果,面向以民的一面大放光明,面對埃及的追兵的一面卻黑暗無光。如此使強大的追兵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之下,根本就不敢輕舉妄動,貿然進攻以民。此時已如驚弓之鳥似的以民,見海底已露出陸地,便毫不猶豫的向著前方逃亡而去。聖經說梅瑟向海上伸手,而上主命令颳起強烈的東風,一夜之間將海水吹乾,使以民得以逃走。不少學者認為這裡所說是海水退潮的現象,強風只是將退潮之後的海底吹乾,使百姓可以徒步過海。另有學者否認,在當時梅瑟已具有如此高深的自然常識,可以預算出海水漲退潮的準確時刻,卻更強調是天主全能的作為,使海水退去,再令強風將海底吹乾。最後一批過海的人,是百姓的領導人物,他們已由打前鋒的地位,退居到後面成為百姓的後盾,以保障百姓的安全。到了夜間最後一更時分,也就是天快亮時,最後的一批以民已安全的走到了紅海的對面。此時埃及的精銳追兵才發現,以民已於夜間全部過了海,於是感到非常驚奇,也非常懊喪,因而惱羞成怒,便不顧一切後果,向著前面逃走的以民追去。就在此時天主再次施展了他的大能,令海水以澎湃洶湧之勢,將埃及大軍淹滅在水中。在本段記述中有些字句是不能按字面解的。例如當作者論到水流的形勢時說:「水在他們左右好像牆壁」(22, 29 節)。這只能是一種富有詩意的誇大說法,事實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以民當時過紅海的地區是廣闊平坦的湖沼地帶,除非天主顯一個特殊的奇蹟,水如牆壁的斷流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種說法重現於聖詠中,更是證明作者利用了詩意的說法來描述海水斷流的情形。

「晨時末更」(24 節)。古代的黑夜,分成三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四個小時,或謂四個更。是以晨時末更已是天亮之時了。

以民終於在天主的保護之下,平安的渡過了紅海,他們的敵人也已完全受到天主的懲罰。因此百姓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在他們的面前展開了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這是走向幸福自由的大道。聖保祿將這段事蹟視作聖洗聖事的預像。但是也就如同以民間很多的人沒有進入福地,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天主的悅納。同樣新約時代的人,並不因為領過了洗禮獲得了罪過的赦免,便可以確保進入永福的天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在他們因著聖洗獲得罪赦之後,還必須要保持心靈上的純潔,不再受罪惡的玷污,才可以進入天國(格前一〇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