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依撒格遷居革辣爾
第二十六章 依撒格遷居革辣爾
本章的描述,也是非常生動活潑的文筆,故此學者將它歸入雅威卷。集這個有關依撒格生平的一段記載,其結構和內容好似是亞巴郎生平的重述,二者非常相似。例如黎貝加被介紹成依撒格的妹妹,與阿彼默肋客立約,水井的糾紛等。
作者筆下的依撒格過的仍是半遊牧的生活,只是在面對天主恩許的問題上,往前更邁進了一步,天主顯現給依撒格,保證他和他的後代要佔據上主所預許的福地巴力斯坦;但另方面作者根據其一成不變的淘汰原則,將一切與救恩史無關的人物加以革除。這裡所說的是培肋舍特,他們向來是以民的敵對者。這是本章的兩個主題。
1-11節 黎貝加險入虎口
1. 以前在亞巴郎時代曾有過一次饑荒,現在地上又有了饑荒,依撒格便去了革辣爾,即培肋舍特人王阿彼默肋客那裡。
2. 上主顯現給他說:「你們不要下到埃及去,要住在我指示給你的地方。
3. 你要住在這地方,我必與你同在,祝福你,因為我要將這整個地方賜給你和你的後裔,實踐我向你父親亞巴郎所立的誓約;
4. 且要使你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要將這一切地方賜給你的後裔,地上萬民要因你的後裔蒙受祝福,
5. 因為亞巴郎聽從了我的話,遵守了我的訓示、誡命、規定和法律。」
6. 依撒格就在革辣爾住下了。
7. 那地方的人問到他的妻子時,他就說:「這是我的妹妹。」他怕說:「這是我的妻子。」恐怕那地方的人為了黎貝加要殺害他,因為她面貌美麗。
8. 他在那裡住了許久;有一天,培肋舍特人王阿彼默肋客從窗戶向外眺望,看見依撒格正在愛撫他的妻子黎貝加。
9. 阿彼默肋客遂召依撒格來說:「看,她明明是你的妻子,為甚麼你說:她是我的妹妹」依撒格回答說:「因為我怕我可能因她而被殺害。」
10. 阿彼默肋客說:「你對我們作的是甚麼事?差一點百姓中就有人與你妻子同睡,叫我們陷於罪惡。」
11. 於是阿彼默肋客號令全百姓說:「凡觸犯這人和他妻子的,必死無赦。」
客納罕地的乾旱不雨,已是司空見慣。在依撒格的時代,又發生了旱災。此時百姓照例往南方的埃及去逃荒,因為埃及向來是災民所嚮往的地方。但是依撒格並沒有真正的直奔埃及,卻在客納罕地的南方,也就是在貝爾舍巴及迦薩的南方停留下來,在那裡牧放他的羊群。看來依撒格在這一區內已生活很久,已在這裡獲的了相當的權利以牧放羊群,是他人所不能隨意將他加以驅逐的。尤其在這區內他有自己的水井,這是在客納罕南方的乃革布地區,為羊群和他家人不可或缺的財物。乃革布向來以乾旱著稱,但是偶爾也有小型的綠洲點綴其間。就在這一區內有一位名叫阿彼默肋客的培肋舍特人的國王(1節)。這種說法若指地理而言,就太過籠統,使人完全不知所從;如果指歷史而言,則又完全是不可能的矛盾說法。因為培肋舍特人之將巴力斯坦地中海沿岸地區據為己有,是很晚的事,即公元前十二世紀間才發生的事,遲於依撒格的時代竟有數百年之久。這種矛盾的情形發生的原因,是由於作者為了使後期的以民易於瞭解,故用了後來的環境,來描述舊時所發生的事蹟;或者將後期的事蹟,放在聖祖的時代。是天主自己命令依撒格不要南下埃及,同時許給他許多的祝福,天主定要按照向亞巴郎所起的誓願,將他現在所處的地方,賜給他的後代子孫,作為永久的產業。4, 5兩節好似是編輯者所增加的解釋句子,即是重複了天主早已向亞巴郎許過的眾多如繁星似的後代,萬民要因着他的後裔而蒙祝福,因為亞巴郎聽從了天主的命令,遵守了上主的訓示。
在同樣的這個革辣爾地區,已是第二次有聖祖的妻子險些被人劫奪的事。因為黎貝加「面貌美麗」(7節)。這裡所述,幾乎同亞巴郎的妻子撒辣有同樣的情形;為了自保性命,依撒格用了父親亞巴郎所用過的相同手段,就是將黎貝加說成是自己的妹妹(見創十二10–二十20章)。本來這種情形,在當時沒有國家法律的保障之下,是很容易發生的,故此很可能同一個人遭遇到數次相同的危機。但是有關這裡的記載,不少學者卻認為是同一件事實;由於不同的卷集傳授,而分別利用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人物身上。換句話說,這就是我們數次提過的重複記述。但是其他的學者卻基於頗為有力的證據,認為完全是兩回事,是與撒辣事件無關的另一記載。因為二者雖有外表上的相似,卻有基本上的差別。例如:企圖搶劫黎貝加的人,不是阿彼默肋客國王自己,而是當地的百姓。天主在這裡並沒有以夢境直接干涉黎貝加的被劫,而是國王自己由於好奇偷看了依撒格同黎貝加的私生活,自己發現黎貝加不是依撒格的妹妹,而是他的妻子。再者,此時黎貝加已生了兩個孩子。她雖幾乎被搶,卻未被引入宮,阿彼默肋客或百姓也未受罰。故此應是兩個完全不相關連的事蹟。事實的真相大白之後,受騙的人,對騙者作了同樣的斥責。就是由於亞巴郎及依撒格的不誠實,幾乎陷人於強姦他人妻子的大罪(10 節)。國王為了保障人權,聲明任何人不得觸動依撒格及他的妻子黎貝加。可見當時外教人也覺得姦淫人家的妻子是極大的重罪,應受到死刑的懲罰。
12-33節 水井之爭、立約
12. 依撒格在那地方耕種,當年就得了百倍的收成。上主實在祝福了他,
13. 他竟成了富翁,越來越富,終於成了個大富翁,
14. 擁有羊群、牛群和許多奴,僕因此培肋舍特人都嫉妒他。
15. 那時,凡他父親的僕人,在他父親亞巴郎生時所掘的井,黎貝加人都用土填了。
16. 阿彼默肋客對依撒格說:「你在我們中太強盛了。你離開我們罷!」
17. 依撒格遂離開了那裡,在;革辣爾山谷中搭了帳幕,住在那裡。
18. 依撒格將他父親亞巴郎生時所掘的,亞巴郎死後培肋舍特人所填的一些水井,又重新掘好,仍照他父親起的名字稱呼這些水井。
19. 依撒格的僕人在山谷中掘井時,掘了一口活水井。
20. 革辣爾的牧童和依撒格的牧童遂發生了爭論,說:「這水是我們的。」為此他給那井起名叫「爭論」,因為他們曾與他爭論過。
21. 依撒格的僕人又另掘了一口井,為這口井又起了爭論,為此他給這井起名叫「仇恨」。
22. 以後,他由那裡遷往別處,又掘了另一口,為這口井再沒有起爭論,遂給這井起名叫「寬大」,說:「上主終於使我們寬綽,我們將在這地繁盛。」
23. 依撒格由那裡上到了貝爾舍巴,
24. 那天夜裡上主顯現給他說:「我是你父親亞巴郎的天主,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我必要為了我僕人亞巴郎的緣故祝福你,使你的後裔繁盛。」
25. 依撒格就在那裡築了一座祭壇,呼求了上主的名;也在那裡搭了帳幕,他的僕人也在那裡掘了一口井。
26. 阿彼默肋客和他的摯友阿胡匝特以及他的司令非苛耳,由革辣爾來到了依撒格那裡。
27. 他遂對他們說:「你們既然仇恨我,將我由你們中間驅遂,為甚麼又來到我這裡?」
28. 他們回答說:「我們實在看出上主與你同在;因此我們想,更好我們雙方彼此宣誓,讓我們與你立約:
29. 你決不加害我們,猶如我們從未觸犯你,只有好待了你,叫你平安離去;如今你實是上主祝福的人。」
30. 依撒格遂為他們設宴,大家一齊吃了喝了。
31. 次日一早起來,彼此宣了誓。然後依撒格送他們出來,他們遂平安離去。
32. 當天依撒格的僕人來,報告他們掘井的事說:「我們找着了水。」
33. 依撒格就給這井起名叫「誓約」;為此,那城直到今日還稱作「誓約井」。
聖祖們向來過的不是純粹的遊牧生活,而是在一個地方定居一段或長或短的時期之後,再遷移他處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當然也與他的個性有關。依撒格似乎更喜愛平安寧靜的生活,所以他在乃革布南方定居了一段很長的時期,並且在那裡耕種,好似要儲備一些五榖雜糧,以備家用。聖經說在這裡天主特別降福了他,除了賜給他大批的牲畜之外,還使他獲得了大豐收,使他成為一位舉足輕重的富有人家。作者也在此說明,天主向亞巴郎所作的許諾,已漸次在依撒格身上開始兌現,使依撒格成為客納罕部分地區的主人,至少就是他所操作耕種的那塊土地已歸他所有。如此聖祖們生活漸漸轉變,因為所佔有的土地和水井越來越多,這使他們慢慢由遊牧民族,變成半遊牧民族而終於成為定居的民族,不過這是後來的事。既然他們漸次定居,也就慢慢學習本地定居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同時也保存了不少世傳下來的古老遊牧民族的習俗。這種歷史背景的轉變,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更易瞭解聖經中的制度和習俗。有時是定居民族的習俗,又有時卻是曠野高原區伯都音人的風俗習慣,其原因就是由聖祖生活方式的轉變而來。
由於天主的特別祝福,遷來乃革布不久的依撒格,幾乎成了當地的暴發戶。這無形中激起了鄰近一些民族和部落的嫉妒。在這裡同樣以時代的矛盾方式稱這些民族為培肋舍特人(14節)。也就是說,後期的編輯將其同時代發生的事蹟,符合於聖祖的時代,使人讀來認為是早已發生的史蹟。這種作法的目的,是使以民知道,他們的世仇培肋舍特人,早已與以民的祖先誓不兩立。但事實上,在聖祖依撒格的時代,還沒有培肋舍特人的存在呢!當地的百姓由於嫉妒,開始與依撒格作對。所用的手段,也是歷來半遊牧民族的一貫手法,並且是非常殘酷的手法,就是將依撒格擁有主權的水井加以掩埋填塞,使他無以為生。阿彼默肋客國王也下令逐客,因為依撒格不但財物牛羊眾多,而且僕人婢女也成群。這種浩大的聲勢給國王造成一種威脅,使他寢食難安,故此只有下逐客令,以除去心腹之患。依撒格向來不與人爭,便毫不猶豫的收拾行裝,向著革辣爾山谷遷移,就是向革辣爾南方的一個山谷走去,在迦薩之南,且在那裡支搭了帳幕,作為久居之計。他的僕人為了生存,開始挖掘水井,並且找到了一口活水井(19節),這明明是天主祝福的結果。但這又激起了革辣爾地方牧童們的妬意,他們竟過來搶奪這口活水井,聲稱是他們的所有物(20節)。故依撒格稱那口水井為「爭論」。聖祖的生活,雖有天主特殊的保護和照顧,卻不是稱心如意,一帆風順。依撒格本著他與世無爭的原則,再度遷移他方,並命僕人在那新地方再挖新的水井。但是那些掠奪成性、欺善怕惡的本地牧童,竟得寸進尺,又前來興風作浪,惹事生非。於是依撒格給那口水井起名叫「仇恨」。聖祖無可奈何,只有忍氣吞聲,再度搬遷,另起爐灶,再度挖井,於是自此相安無事,再沒有受到任何騷擾。依撒格便稱那口水井為「寬大」,是說上主終於使他們寬綽,他們將在這裡繁盛(22節)。上主天主賜給他廣大的土地,使他和他的後代在這土地上繁榮昌盛(出三四24 申十二20; 十九8)。天主並從許多危險和患難中拯救了他,這是以民所念念不忘的恩惠(詠四2; 三一9 箴十八16)。
此後,依撒格可能在天主的指導之下,去了貝爾舍巴,在那裡,天主再度顯現給他,重新向他保證,要為了自己的僕人亞巴郎的緣故,大量降福依撒格。為了紀念上主這次的顯現,依撒格修築了一座祭壇,並在那裡「呼求了上主的名」(25 節)。在同樣的地方,在一棵檉柳下,他的父親亞巴郎亦曾建築過祭壇(創二一33),也在這裡同阿彼默肋客國王訂立過盟約。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依撒格身上,就是在祭獻天主之後,就有阿彼默肋客偕同他的官員前來求見依撒格。原來阿比默肋客雖然於不久前才將依撒格偕同他的家人僕人和牲畜驅逐出境,但是他見依撒格非但沒有因此家破人亡,或潦倒不堪,卻更為富裕充足,於是他知道依撒格所敬拜的神明,一定在特別保護著他。是以國王覺得同這樣一位生來吉祥,獲主特寵的人作朋友,只有百利而無一害。故此率領手下司令官員前來拜見依撒格,要求結盟立約。依撒格畢竟是人,對阿彼默肋客前此所施予的殘酷待遇,記憶猶新,未能忘懷;故此對這位自私自利的國王加以冷眼相看,以淡然冷漠的態度處之。但是面對那奴顏婢膝的國王,又聽到他讚賞自己的言語,依撒格已怒氣全消,前嫌水釋;於是預備了宴席請國王吃飯,並訂立了隆重的盟約,誓許互不侵犯,並且要彼此以禮相後。當然,這對依撒格來說,也是件有益無害的好事;因為寧願少了一位朋友,不要多加一個仇人。何況這位國王終究是有自知之明,確知依撒格是天主特別保護的人,「是上主祝福的人」(29節)。依撒格對國王的盛情招待,便是誓守盟約的保證。他的僕人在國王走後同一天掘出了一口新井,於是為了紀念當天所誓許的盟約,稱那口井為「貝爾舍巴」,意即誓約之井。如此一來,我們關於「貝爾舍巴」一名的來源,便有了兩種傳授。因為同樣的事實,已見於創二一30。但是在創二一30是聖祖亞巴郎將七隻母羊奉獻給阿彼默肋客,並同他立約確證那口水井是他所挖掘的。故此稱那口水井為「貝爾舍巴」。基於兩種傳說的頗大相似,不少學者認為這是重複記載的另一實例。原來關於貝爾舍巴水井有兩種傳說,編輯者將兩種兼收並畜,排列在同一書內。總之,貝爾舍巴這個水井和地方,與聖祖發生了密切的關係是毫無疑義的。
34, 35節 厄撒烏的赫特妻子
34. 厄撒烏到四十歲時,娶了赫特人貝厄黎的女兒友狄特和赫特人厄隆的女兒巴色瑪特為妻。
35. 她們二人使依撒格和黎貝加傷心難受。
最後這兩節記載,學者們咸認為是司祭卷的手筆。作者的目的在於清楚的說明,同外邦女子結婚是如何的不幸和不當。厄撒烏自作主張,娶了兩位赫特女子為妻。關於赫特,我們已有所提及,就是亞巴郎聖祖為了埋葬已死的妻子撒辣,由赫特人手中購置了位於赫貝龍的一個名叫瑪革培拉的山洞(創 23章)。這些赫特人是非屬閃族血統的外邦民族。他們來自現今的土耳其,向外擴張勢力,遠在聖祖進入客納罕地之前,一部份赫特人已捷足先登,進入了許地,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其實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在說明這位業已喪失長子名份的厄撒烏,是與救恩史完全無關,應被淘汰的人物。雅各伯雖非長子,卻受到天主的特選,蒙召繼續下傳天主的救恩歷史。他不但以巧計奪取到長子的名份,如今更再接再厲以欺騙的手法要詐取依撒格對長子保留的祝福。這就是作者要在下一章所要記述的事蹟。雅各伯詐取祝福的手法,當然是不正確的。但世間一切事物總有天主上智的安排。作者為了事先替雅各伯轉圜說項,便將厄撒烏提出來,說他如何不守規則同外邦女子結婚,故此根本就不夠接受依撒格祝福的資格,如此為下一章預先作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