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亞巴郎回客納罕

第十三章 亞巴郎回客納罕

亞巴郎以其活潑的信德,絕對地惟主命是從,他已聽命離開了他本家本族的出生 之地烏爾,又放棄了久居的哈蘭,再聽命南下埃及,以避免乾旱之災。如今災難 已過,亞巴郎再次的表現了他對天主無條件的信賴和聽命,重新回到天主許給他 的福地客納罕去。天主的確報答了亞巴郎的聽命和信德。如今重新作出對他的許 諾,要賜給他無數的後代。這裡學者也都承認有兩種不同的文件,即雅威文件和 司祭文件,兩種混合在一起而難分難解。

1-13節 亞巴郎與羅特分離

1. 亞巴郎帶了妻子和他所有的一切,與羅特一同由埃及上來,往乃革布去。
2. 亞巴郎有許多牲畜和金銀。
3. 他由乃革布逐漸往貝特耳移動帳幕,到了先前他在貝特耳與哈依之間,支搭 帳幕的地方,
4. 亦即他先前築了祭壇,呼求上主之名的地方。
5. 與亞巴郎同行的羅特,也有羊群、牛群和帳幕,
6. 那地方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因為他們的產業太多,無法住在一起。
7. 牧放亞巴郎牲畜的人與牧放羅特牲畜的人,時常發生口角,——當時客納罕 人和培黎齊人尚住在那裡。
8. 亞巴郎遂對羅特說:「在我與你,我的牧人與你的牧人之間,請不要發生口角, 因為我們是至親。
9. 所有的地方不是都在你面前嗎?請你與我分開。你若往左,我就往右他;你 若往右,我就往左。」
10. 羅特舉目看見約但河整個平原,直到左哈爾一帶全有水灌溉,——這是在上 主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以前的事,——有如上主的樂園,有如埃及地。
11. 羅特選了約但河的整個平原,遂向東方遷移;這樣,他們就彼此分開了:
12. 亞巴郎住在客納罕地;羅特住在平原的城市中,漸漸移動帳幕,直到索多瑪。
13. 索多瑪人在上主面前罪大惡極。

亞巴郎回到貝特耳附近,這是他曾經到過的地方,並在這裡為上主修建過祭壇(創十二8)。這裡的居民比較稠密,青草牧地固然也多,但總避免不了牧童之間的紛 爭。尤其是亞巴郎在天主的祝福之下,已成了小康之家,牛、羊、驢和駱駝成群 結隊;他的姪子羅特亦有了良好的發展,結果兩個家族擠在一處,就不時發生衝 突,所以亞巴郎提議二人分處而居。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了亞巴郎的慷慨大方, 以及他熱愛和平的心理,所以他請姪子挑選他所中意的地方。羅特見約但河谷地不但土地肥沃,所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約旦河谷帷牧畜久居之地。但是他完全沒有料到,那裡因為出產豐富,生活浮華,百姓的倫理道德非常 低落,是些在天主面前為非作歹的人民(13節)。

在那裡居住的人除了客納罕人之外,還有培黎齊人(7節)。這些人不屬於閃族血 統,可能是赫特人或米塔尼的分支。亞巴郎知道叔姪二位至親間的紛爭,久而久 之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只會給那些虎視眈眈的外族製造入侵干預家族內政的機 會。亞巴郎雖身為長者,又從天主那裡得到了全部客納罕地的恩許,他卻沒有利 用這些特權,去向他的姪子炫耀苛求,反而非常大方作出了最大的讓步,由他的 姪子任意選擇。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叔姪二人站立在貝特耳及哈依之間的山崗 上,瞭望遙遠的美景,發現死海的南方地區的確是非常肥美的地區,有如上主的 樂園(10節)。左哈爾是個城名,有「小城」之意(見創十九18-22),在創十四28亦名貝拉,是息拉山谷中的五城之一,在死海的東南部,其周圍土地肥沃,水源 豐富,是惟一沒有被天火焚燒的城市,羅特曾來此處避難(創十九20-22)。在先 知時代它仍然存在(依十五5 耶四八34),其後由於地震而下陷於死海中。

羅特只看到這一地區的肥沃,而沒有注意到這一地區居民的敗落。作者故意提出 索多瑪及哈摩辣人的窮兇極惡,一方面預先準備天主將要嚴厲懲罰的那一幕,另 一方面也在指明,由於亞巴郎對姪子的慷慨,得免與那些作惡多端的壞人去同居 共處,同時亦倖免於天降的災難。亞巴郎甘心留居窮鄉僻壤的山區,將更為富饒 的土地,更為奢華舒適的生活讓自己的姪子去享受。

14-18節 上主顯示給亞巴郎

14. 羅特與亞巴郎分離以後,上主對亞巴郎說:「請你舉起眼來,由你所在的地 方,向東西南北看;
15. 凡你看見的地方,我都要求遠賜給你和你的後裔。
16. 我要使你的後裔有如地上的灰塵;如果人能數清地上的灰塵,也能數清你的 後裔。
17.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要將這地賜給你。」
18. 於是亞巴郎移動了帳幕,來到赫貝龍的瑪默勒橡樹區居住,在那裡給上主築 了一座祭壇。

天主為了償報亞巴郎大方的犧牲和不與人爭的慷慨精神,在神視中顯現給他,向 他隆重的許下,要將客納罕地賜予他和他的後代子孫,並且還要賞賜他大批的後 代,來享受他龐大的產業。作者在這裡故意用了非常渲染誇大的說法,好使讀者 感到驚訝。其實天主只不過重複了一下已經在舍根所作過的許諾(創十二7),就 是他的後代將多得不可勝數,並且展示在亞巴郎眼前的那一大片土地,都要歸他所有。這是亞巴郎作夢也想不到的。聖保祿將這個恩許配合在耶穌身上,因為只有他才是亞巴郎真正的後代苗裔(迦三16)。雖然如此,誰也不能否認以色列在 歷史上的存在,為完成救人的計劃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藉著以色列存在的事 實,天主才能準備默西亞神國的到來。

這次顯現之後,亞巴郎舉家向南方遷移,就是向著赫貝龍附近的瑪默勒走去。在 那裡為天主修了一座祭壇。修建祭壇的目的,當然是為向天主奉獻祭品,於是這 裡成了後期以民的宗教勝地。這種傳統直到基督徒時代仍然存在。它曾是以色列 人、回民和基督徒的共同聖地。各人按照自己的宗教方式,仿效著亞巴郎的榜樣, 向天主奉獻敬禮。到了君士坦丁國王時代,在這裡修建了巨大的基督徒大殿,作 為敬禮天主的地點。亞巴郎在這一地區內生活直至死去,死後亦被埋葬在這裡, 他的妻子撒辣依亦然。瑪默勒這個地方至今猶存。它原來是個外邦人敬拜邪神的 地方,自教會的初期便有絡繹不絕的基督徒前來朝聖,並憑弔亞巴郎的故居。自 阿剌伯人將它佔領之後才漸漸衰退,終於被人忘記。目前它又成為旅遊人士前往 參觀的名勝古蹟。考古學者在這裡掘出了君士坦丁國王的大殿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