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在往摩阿布布的路上

第二十一章 在往摩阿布布的路上

按學者們的意見, 二一至二五章的資料取自雅威及厄羅音卷。本章記載的一些事蹟,雖然不太符合邏輯及歷史的先後,例如對阿辣得王的戰爭和勝利,可能提早紀錄下來。但大致上看來,並不太矛盾,因為都是在曠野中所發生的事蹟。

1–3節 戰勝阿辣得王

1 客納罕人的阿辣得王,其時住在乃革布,聽說以色列人沿阿塔陵路前來,就與以色列人交戰,擄去了一些人。
2 以色列人於是向上主許願說:「你若將這人民交在我手內,我必將他們的城毀滅。」
3 上主遂聽了以色列人的請求,將客納罕人交在他們手裡,以色列人就毀滅了他們和他們的城;人遂給那地方起名叫曷爾瑪。

學者們咸認為對阿辣得王的戰爭,作者可能太早紀錄下來,因為這是後來才發生的事。就是在以民進入聖地之後,正式向客納罕人展開血肉的搏鬥時,才發生的事。民一17記載猶大和西默盎兩個支派,同心合力地在乃革布地區東征西討。在所佔領的客納罕城中,有一座名叫責法特的,二支派將此城佔領之後,盡行加以毀滅,故此稱它為曷爾瑪,意即應毀滅之意。曷爾瑪城亦是以民由卡德士未得天主的許可而強行進攻福地,當時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地方。將此地改名的原因也許有意使人忘記上次的挫敗(見戶一四45)。當時以色列子民已到達南方的乃革布地區,那裡的阿辣得國王,可能利用陰謀詭計暫時戰勝了以色列人。但以民大不甘心,乃向天主發誓,如果天主幫助他們打敗阿辣得人,他們要將全城消滅,作為獻於天主的祭品。果然以色列捲土重來,一鼓作氣,將阿辣得打敗。此時按古東方人的習俗,其實我國的習俗亦然,要實行勝者為王,敗者為賊的懲罰,對戰敗者的生命和財產是可以生殺予奪,任所欲為的。但是這一次以民因為有誓願在先,故不能享受任何勝利的成果,必須將一切破壞,作為獻於天主的祭品。這雖是一種殘酷野蠻的習俗,卻盛行於古代的東方。以民亦未能例外,只是他們基於宗教的理由,就是為了天主的光榮而作了這些殘忍的事。等後來他們的宗教知識愈形豐富時,才慢慢的取消了這種由外人學來的習俗。古東方盛行這種為了神明而毀滅敵人全城的習俗,有摩阿布的碑文為證。這個碑文是默沙國王的遺跡,他是公元前八百多年前的摩阿布國王。碑文上記載:「革摩士神(摩阿布人的神明)向我(默沙王)說:你上去到乃革布攻打以色列。於是我夜間出發,從早上展開了戰鬥,到了中午將以色列打敗。我將他們全都殺死,計有七千男人、青年、婦女、女子及婢女,因為我曾如此向革摩士神發了誓願」。阿辣得城位於赫貝龍城南三十八公里(戶三三40 蘇一二14 民一16)。

4–9節 銅蛇

4 他們由曷爾山沿紅海的路起程出發,繞過厄東地;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
5 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裡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
6 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
7 人民於是來到梅瑟前說:「我們犯了罪,抱怨了上主和你;請你轉求上主,給我們趕走這些蛇。」梅瑟遂為人民轉求。
8 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牠,必得生存。」
9 梅瑟遂做了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那被蛇咬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以色列子民在曷爾山將亞郎隆重地埋葬之後,便起程向紅海進發。他們所走的路線是沿死海的谷地前進,這個谷地直至南方的阿卡巴海灣為止。這段路程非常艱苦,因為是特別乾旱無水的地帶,因此也就沒有任何植物生長。大批的百姓扶老攜幼的走在這種崎嶇的道路上,會很容易失去耐心的。果然不久之後,百姓開始抱怨,又回想到埃及的「美好」時光,那裡有大魚大肉,遠比這裡所吃的輕淡無味的瑪納要好多了(5節),因為瑪納不但淡然無味,而且養料也不多(戶一一6)。這種怨聲在無知的百姓中是具有非常重大傳染作用的,很快地便民怨沸騰,一發不可收拾。天主見百姓如此忘恩負義,於是也就毫不客氣的施點顏色給他們看,當即打發了火蛇來咬死了許多人。所謂之「火蛇」是指牠們咬人後,毒汁發作,使人發高燒而死。這種毒蛇在曠野中屢見不鮮。以民見怨聲招來了災禍,便再也不敢抱怨,且請求梅瑟作中人,向天主求饒,好使災禍停止,不然全體百姓就要同歸於盡了。梅瑟再次表現了他的寬宏大量,代替忤逆的百姓向天主求恩。天主吩咐他作一個銅蛇,將它在木桿上豎立起來。諸凡仰望這銅蛇的人都會獲得痊癒。有些學者基於考古學的發現,認為這裡所說是對蛇的敬禮。原來在古東方的許多民族間都有敬禮蛇神的習慣。在革則爾、蘇撒、巴比倫等城,考古學者挖掘出來不少銅質的蛇像,這十分明顯的是當時宗教崇拜的物品之一。就在目前以民所在地的弗農(Funon),有個古代的礦區,在這裡也發現了銅蛇的肖像。基於這個事實,有人認為作者故意將在這一區的蛇神敬禮,與以民的宗教發生關係,將所見的蛇像說成是梅瑟製作的產品。不過以民從來沒有相信,銅蛇之本身有什麼魔力,而是說天主借著這個銅像來施展他的大能,治好被咬的以民。我國的百姓,尤其是南方的居民,自古以來對蛇的肉視為珍品,尤其是蛇膽和蛇血更是無上至寶,咸相信它具有治病的效能。奇怪的是這個信念亦見於古代的中東民族之間,他們亦確信蛇有治病的功能。這種信念在西歐和美洲是完全無處可尋的。以民畢竟是東方的民族,有許多與我們相同的風俗和信念。智慧篇的作者針對曠野中的銅蛇記載說:「銅蛇是獲得救援的標記……凡轉向這個標記的,並不是因著所瞻望的記號而得救,而是因著你,萬民的救主」(智一六6,7)。由此可見,以民相信不是由蛇本身獲得救援,而是由於天主的德能。蛇既然是許多古東方民族崇拜的對象,聖經的作者有責任要竭盡全力來駁斥對蛇神的迷信。因此有人確信,創世紀第三章將誘惑原祖犯命的罪魁禍首說成是一條附魔的蛇,其目的就是在於使以民拒絕對蛇的敬禮。雖然如此,在以民漫長的歷史中,它多次禁不住外邦人的勾引,敬拜了蛇神。按記載,當希則克雅國王執政時,以民竟公然在聖殿中敬拜銅蛇,認為那就是梅瑟在曠野中所舉起的銅蛇,熱心的希則克雅國王,將它打碎剷除,因為那明明是邪神的敬禮。當時百姓還給銅蛇起名叫「乃胡市堂」,意即「銅蛇」(列下一六4)。主耶穌親自說明,梅瑟在曠野中舉起的銅蛇,是自己被釘十字架上的預像:「正如梅瑟曾在曠野中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他內得永生」(若三14,15)。我們雖然一再強調梅瑟舉起蛇來醫治被咬的以民,以及百姓因仰望銅蛇而獲得痊癒,並不意味他們確信銅蛇本身有什麼魔術力量,他們確知賜傷痊癒的只是天主的全能。但是梅瑟的舉動仍然使現代的我們感到驚奇莫解。為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當時的歷史生活背景,以民宗教常識的幼稚低落,好似他們需一種物質有形的東西,來激起對天主的依靠和信賴。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可以現在的觀點,來衡量古人的作風和習俗。

10–20節 向約旦河東進發

10 以色列子民再起程出發,在敖波特紮了營;
11 由敖波特又出發,在依耶阿巴陵,即在面朝摩阿布東邊的曠野內紮了營。
12 由那裡又出發,在則勒得河旁紮了營。
13 由那裡又出發,在阿爾農北岸紮了營。這條河是在曠野中,由阿摩黎人的邊境流出;阿爾農就是摩阿布的邊界,介於摩阿布和阿摩黎之間。
14 為此在「上主的戰書」上說:「……在蘇法的瓦赫布和阿爾農山谷,
15 以及山谷的斜坡;這斜坡伸展到阿爾地區,緊靠摩阿布的邊境。」
16 由那裡他們到了貝爾,那裡有口井,上主曾指這井對梅瑟說:「你召集人民,我要賜給他們水喝。」
17 那時以色列人就唱了這首歌說:「井,湧出水來!你們應對它歌唱!
18 這井是領袖挖掘的,是民間的貴人,以權杖和棍捧挖鑿的。」他們由曠野到瑪塔納;
19 由瑪塔納到了納哈里耳;由納哈里耳到了巴摩特;
20 由巴摩特到了摩阿布田野的山谷,到了俯瞰荒野的丕斯加高峰。

以民上路之後,向著阿卡巴海灣的方向走去。終於到達海灣的厄茲雍革貝爾。再從此處轉變方向,向北方沿厄東及摩阿布的東方邊界走去,直達阿爾農河,這是摩阿布及阿摩黎人息紅王國的分界河。本處所記載的以民行程不太完整,必須要申一〇7及戶三三章來加以補充。以民紮營的第一站是敖波特。這個地方至今未能加以證實,但毫無疑問,它應在厄東的東部地區。依耶阿巴陵,意謂:阿巴陵廢墟。在摩阿布地區,亦即在死海東方偏南的地區(三三44)。則勒得河,其意義不詳,可能有「牧場」之意,這是阿孟與摩阿布地區的分界河,流入於死海的最南端。經左哈爾城向依耶阿巴陵流去。以民曾在此河之畔紮營居住。阿爾農河,是摩阿布及阿摩黎兩國的邊界河流,現在阿剌伯人稱其為摩機布河。發源於東方的敘利亞及阿剌伯曠野,向西流進入死海,在冬春之交的三四月間,河水頗為雄偉壯觀,水也相當的深(見申二24,36 蘇一一2 民一一3)。至此作者引證了一段「上主的戰書」的敘事詩。這是一本什麼書?學者們不敢斷定,也許就是蘇一〇13 撒下一18 所說的「壯士書」,詳情已不可考。14節所說的穌法及瓦赫布是兩個不詳的地點。至於阿爾地區,可能是摩阿布的首都,即本章28節所稱的「摩阿布的阿爾」(見戶二二36)。貝爾是以民行程中另一個紮營的地方。貝爾有「水井」之意,很可能以民為了紀念天主在此顯現的一個賜水的奇蹟,稱這個地方為貝爾。作者很可能在此憶起了一段掘井的古詩,於是筆記於此(17~18節)時至今日的伯都音人,每在曠野中發現,或者挖掘一個水井時,仍然以同樣的歌調歡唱:「井,湧出水來……」。緊接著記載的兩個地名:瑪塔納和納哈里耳,是學者無法證實的兩個地方。巴摩特也許就是默沙碑文上所記載的貝特巴摩特;但聖經其他地方亦有阿摩特的出現(見戶二二41 蘇 一三17)。摩阿布的田野,是位於阿爾農河北部屬摩阿布的一片田野。丕斯加高峰,意義不詳,位於死海及摩阿布高原之間,是乃波山脈的一個主峰。以民曾在它的山谷間逗留一個時期。巴郎術士曾登上此峰窺視以民,企圖向他們施行詛咒(戶二三13)。後來梅瑟亦登上此峰藉以瞭望福地的遠景(申三17; 三四1)。

21–35節 戰勝阿摩黎人

21 以色列人派遣使者到阿摩黎人的君王息紅前說:
22 「請讓我由你國內經過;我們決不闖入莊田或葡萄園,也不喝井中的水,只沿王道而行,直至走過你的國境。」
23 息紅卻不讓以色列人經過他的國境;且調集自己所有的人民,往曠野裡去對抗以色列人;一來到雅哈茲,就與以色列人交戰。
24 以色列人用刀劍將他擊敗,佔領了他的國境,自阿爾農河直到雅波克河,直到阿孟子民那裡,因為雅則爾是阿孟子民的邊界。
25 如此以色列人佔領了那裡所有的城鎮,就住在阿摩黎人所有的城鎮內,並住在赫市朋及其附屬城內。
26 赫市朋原是阿摩黎人王息紅的都城。息紅與前任摩阿布王交戰,佔領了他所有的土地,直到阿爾農河。
27 為此詩人吟詠說:「你們到修建鞏固的赫市朋去,那穩固的息紅城;
28 因為赫市朋發出了火,從息紅的城冒出了火焰,吞滅了摩阿布的阿爾,消滅了阿爾農的高丘。
29 禍哉,摩阿布!革摩士的人民,你已滅亡!他的兒子已逃亡,女兒已被俘,交給了阿摩黎人的君王息紅。
30 但我們一襲擊他們,赫市朋直到狄朋,盡成廢墟;我們蹂躪一切……直到諾法黑,直到默德巴。」
31 這樣以色列人就住在阿摩黎人的區域內。
32 梅瑟又派人去偵探雅則爾;他們佔領了這城及其附屬城鎮,驅逐了那裡的阿摩黎人。
33 以後前進,上了往巴商的路。巴商王敖格同他全國的人民,就出來反抗他們,在厄德勒與他們交戰。
34 上主對梅瑟說:「不必怕他,因為我已將他,他的一切人民和國土,都交在你手裡了;你要待他,如同對待住在赫市朋的阿摩黎人的君王息紅一樣。」
35 他們擊殺了他,他的兒子和他所有的人民,沒有剩下一個;遂佔領了他的國土。

梅瑟自摩阿布的高原區打發使者,去向阿摩黎國王請求借道。當時阿摩黎人的國王是息紅。這裡所說的阿摩黎人是個相當廣闊的名詞,它大致上是指佔據在西方的一個閃語系大民族而言,他們擴展至全巴力斯坦、敘利亞及約旦河東地區。息紅國王鐵面無情的一口拒絕了以民借道的請求。雖然以民的使者非常謙虛有禮的向國王陳情,並許下以民百姓只是過境,而秋毫不犯。阿摩黎王不但嚴辭拒絕,而且還招集了人馬,率軍進入曠野,要同以民兵戎相見。那就未免對天主的百姓欺人太甚了。以民奮起迎敵,在雅哈茲地方將敵人打敗。雅哈茲是位於死海東北部的一個地點,在默德巴及狄朋之間。以民乘勝進攻,佔據了全摩阿布地區,自阿爾農河起,直至北方的雅波克河,整個地區盡陷敵人之手。雅波克河是巴力斯坦的重要河流之一,是約旦河東部的最大支流。它發源於古代阿孟人的首都辣巴 (現今之阿曼),是巴商國王敖格王國的邊界河流,將整個基肋阿得地區一分為二;也是阿孟王國的天然邊界。它的國土原來包括了整個自阿爾農河至雅波克河之間的地區,但後來其東方的土地為阿摩黎人所佔領(申一一20 民一一13)。聖祖雅各伯在渡過雅波克河後,曾與天主搏鬥,並因而改名為以色列(創三二22–29)。雅則爾,意謂「天主扶助」,是約旦河東部某地區的首都。原有阿摩黎人居住在此,被梅瑟佔領,後來劃分給加得支派,作為肋未城(蘇二一39,40)。大概位於現今阿曼南方不遠的地方。赫市朋是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至今猶存,稱為赫市班。作者在這裡引用了一段古詩,也可說是個古代的戰歌(見依一四4 哈二6)。但很難確定這首詩歌的來源,不知是以民的著作,或者是以民引用了阿摩黎人的詩歌。是一首帶有諷刺意味的戰歌。先敘述阿摩黎人同摩阿布交戰的事,然後詠讚以民的勝利凱旋。也許是以民用來諷刺摩阿布人的詩歌,先說他們從前敗於息紅王之手,如今又被以色列人打敗。這首詩歌的真正用意是在邀請和催促以民要重建赫市朋城,因為它是被以色列人所破壞的。第29節在強調摩阿布人的國神革摩士,竟然將自己的百姓放棄了。「女兒被俘擄」,可能是指摩阿布的婦女,也可能是它的城市被人佔領之意。這些城市亦被稱為摩阿布的阿爾的女兒(28節)。

第30節原意不明,因此譯本各異,學者的意見更是莫衷一是。狄朋位於阿爾農河北方五公里處。著名的默沙碑文就在這裡於一八六八年出土,現保存於英國倫敦的國家博物館中。默德巴亦見於此碑文之上,距離赫市朋有八公里之遙。

以民繼續向北方前進,很快便與巴商國王敖格相遇。敖格王的領土始自雅波克河,直達北的方赫爾孟山。按申 三11記載敖格原是勒法因巨人的後裔。兩個民族交戰的地點在厄德勒,此地在加里肋亞湖之東南。在這裡以民大獲全勝,並聲明厄德勒是應毀滅之城,於是為了天主的光榮,將這裡的人畜盡行屠殺,並將城市完全破壞(申二34,35)。這數次的勝利在以民的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此他們為了永誌不忘,在聖詠中不時提到它(詠一三五1, 一三六19)。

以民從此可說是節節勝利,已正式開始了福地的佔領。如今經過數次的戰爭和勝利,已在約旦河東部地區佔領了一大片土地,且在不久之後將這片富庶的土地分給勒烏本、加得及默納協半個支派,作為自己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