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梅瑟打發偵探
第十三章 梅瑟打發偵探
第十三、十四章可以自成段落,是記載梅瑟如何打發偵探前往客納罕地作實地的偵察。這種古往今來一切軍事家都十分注重的行動,對即將進佔客納罕地的以民尤其重要,因為在以民進攻聖地之前,必須要對它有一番認識。任何有關福地的消息都是十分有趣和重要的,因此梅瑟先打發一批偵探去窺察福地的土地、人民、他們的軍力、堡壘,及他們的弱點。可惜這批偵探歸來後,竟言過其實的向百姓報告,福地的居民如何高大強悍,軍事設備如何堅固,致使百姓聽到之後心中害怕,因此起而抱怨並反抗梅瑟,終於遭到天主的懲罰。這兩章雖說可以自成段落,卻不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學者發現有不少重複的地方,諸如戶一三23及一三22,一三33及 一三28–32,一四26–30及一四22–25等。基於這一點人們便強調這兩章的資料來自不同的傳統文件。此外還有一些矛盾,互有出入的地方,例如:戶一三2及一三27,一三2,18及一三23,24,一三28及一三33,一三31及 一四6–9,24,38等。這更證明它的資料並非來自一位作者。大概自古以來在以民間針對同一個事件,有過不同的傳說,而後期的編者不願將這些古傳的資料失散,便兼收並蓄的紀錄在此兩章中。它資料的主要來源,應是厄羅音及雅威卷,也有一部份來自司祭卷。
1–16節 上主命令偵探客納罕
1 上主訓示梅瑟說:
2 你要派遣一些人去窺探我要賜給以色列子民的客納罕地;每一宗族支派應派遣一人去,個個都應是他們中的領袖。」
3 梅瑟就依照上主的命令,從帕蘭曠野派遣他們去了;這些人全是以色列子民的首領。
4 以下是他們的名字:勒烏本支派是匝雇爾的兒子沙慕亞;
5 西默盎支派是曷黎的兒子沙法特;
6 猶大支派是耶孚乃的兒子加肋布;
7 依撒加爾支派,是若瑟的兒子依卡耳;
8 厄弗辣因支派是農的兒子曷舍亞;
9 本雅明支派是辣富的兒子帕耳提;
10 則步隆支派是索狄的兒子加狄耳;
11 若瑟支派,即默納協支派是穌息的兒子加狄;
12 丹支派是革瑪里的兒子阿米耳;
13 阿協爾支派是米加耳的兒子色突爾;
14 納斐塔里支派是沃斐息的兒子納赫彼;
15 加得支派是瑪基的兒子革烏耳:
16 以上是梅瑟派去窺探那地方的人名;梅瑟給農的兒子曷舍亞起名叫若蘇厄。
前章(十二章)在結束時說,以民起身由哈茲洛特出發,在帕蘭曠野紮了營 (一二16)。這個曠野包括了一片很大的地區,可說南自西乃山起北至卡德士之南的欣曠野,皆稱為帕蘭曠野。是個十分乾燥可怕的荒野,根本沒有任何生物存在。亞巴郎的妾哈加爾和兒子依市瑪耳被遂之後,便來此地區居住。這裡後來便成了依市瑪耳民族的發源地(創二一21)。既然這個地區十分廣闊,聖經又沒有更具體的記載,因此我們不能確定以民紮營的地點究在何方。戶三二8,9記載梅瑟打發的偵探由卡德士巴爾乃亞出發,這個地點至今猶存,名叫「卡德士泉」。它位於乃革布的南方,在貝爾舍巴之南約一百五十公里。如今以色列民族既已來到了聖地的邊緣,那裡是天主預許給他們祖先的福地,是他們應當奮勇力戰爭取此地區的時候了。但是攻佔客納罕福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那裡已居住著七個民族,他們是會拼命抵抗來犯之敵的。所以梅瑟先打發一批偵探去看看他們的堡壘是否堅強難攻,他們的軍隊是否裝備齊全,那裡的土地是否肥沃,生產是否豐饒。目的是在激勵百姓,作好準備,一鼓作氣佔領天主賜予他們的福地。關於這段事蹟的記載,比較更古老的厄羅音及雅威卷的傳說,沒有說明梅瑟打發了多少偵探前往客納罕地,只說在他們中有加肋布。司祭卷的傳授卻盡量以理想的方式來記述了這段歷史,使它顯得更為輝煌壯觀。首先它說是天主自己命令梅瑟,打發探子去偵察聖地,並且要按照支派的數目打發十二偵探前往,每支派一個。在這些人中有厄弗辣因支派的若蘇厄,還有猶大支派的加肋布;這兩位是將來舉足輕重的人物,聖經多次提及。這十二名偵探用了四十天的時間,走遍了全客納罕地。他們由乃革布的欣曠野出發,經過赫貝龍,直達北方的哈瑪特關口勒曷布。但是按厄羅音及雅威卷的記載,他們只不過偵探了客納罕南方小小的一個地區而已。而這個說法更比較可靠,令人採信;走遍全客納罕地的說法顯然言過其實。本來這是司祭卷的一貫作風,盡力將過去以民的歷史,加以渲染誇大,將其數字培增,以表現上主的百姓過去輝煌的歷史,可惜已不符合事實。它所記載的以民歷史是如此的誇大離譜,致使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作者的一種手法,故此不必每處按字面解。
此處說明這十二位偵探都是由各支派選出來的領袖人物。共包括了二十四個人名,其中有十一個名字完全不見經傳。兩個最出名的人物是加肋布及若蘇厄,已如前述。加肋布本不是純血種的以色列人,而是依杜默雅人(見戶三四19; 三二12 蘇一四6 民一13等),卻歸化與猶大支派;二者之間的關係向來十分密切(戶一三6 蘇 一四6–15; 一五13–19)。後來他們(加肋布人)佔據了赫貝龍,作為家族的基業(蘇一五13–19)。到了達味時代終於完全被猶大支派所同化,自歷史上消聲匿跡(編上二9,24,42,49)。加肋布這個家族在攻佔福地的戰爭上,作出了莫大的貢獻(蘇一四6–15; 一五13,19等)。只有加肋布同若蘇厄獲得天主的特許進入了福地,其他一切由埃及出來的人皆死於曠野,連梅瑟都未能例外。其他一切進佔聖地的人都是出埃及後在曠野中所誕生和長大的以色列人。這位加肋布與編上二9,18,24等所說的赫茲龍的兒子加肋布同為一人,亦被稱為革路拜(編上二9)。若蘇厄屬厄弗辣因支派,是族長厄里沙瑪的孫子農的兒子(編上七27 戶一30)。原名曷舍亞,有「拯救」之意。梅瑟給他改名叫若蘇厄,意即「上主拯救」(戶一三16)。以民出離埃及時他已是三十歲的成年(出三三11),作為梅瑟的侍從秘書,並主管兵權(出一七8–16)。他是梅瑟的親密隨從,梅瑟上西乃山會見天主(出二四13; 32:17),只有他是唯一的隨員。他除了熱心事主,勇敢作戰之外,還學習了梅瑟的良善溫和(出三三11 戶一一28)。終於成了梅瑟的繼承人,率領以民進佔了福地(戶二七18–23; 三四17 申 四21–28),當時年已七十歲。堪稱為以民古代歷史上僅次於梅瑟的第二位偉人。
17–24節 客納罕地的偵察
17 當梅瑟派遣他們窺探客納罕地時,向他們說:「你們由此上乃革布去,然後上山區去,
18 窺看那地方怎樣,看住在那地方的人民是強盛或是軟弱,是稀少或是眾多;
19 他們住的地方是好,或是壞;他們居住的城鎮是不設防,或是設防的;
20 有什麼土壤,是肥沃或是貧瘠;在那裡有沒有樹木。你們應勇敢,帶些那地方的果子來。」那時是葡萄初熟的時節。
21 他們遂上去,窺探了那地方,從親曠野直到勒曷布,哈瑪特關口。
22 他們上到乃革布,來到了赫貝龍。在那裡有阿納克的後裔阿希曼、舍瑟和塔耳買。──赫貝龍城比埃及左罕城早建七年。
23 他們一直來到厄市苛耳山谷,砍下了一枝只有一嘟嚕的葡萄,兩人用槓子抬著,又摘了些石榴和無花果。
24 人稱那地方為厄市苛耳山谷,因為以色列子民從那裡砍去了一嘟嚕葡萄。
17–20節清楚的說明了偵察聖地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它居民的強弱、多寡、地方的好壞、城鎮是否設防等。他們由乃革布出發。乃革布意謂「乾旱之地」,是巴力斯坦的南方地區,因此多次是聖地南方的代名詞(創 一三14; 二八14 出四〇 戶三四3等)。它由聖地的南方城市貝爾舍巴開始,向南延伸,直達西乃半島的廣大曠野。這裡既然水源缺乏,雨水又少,是不易謀生的地區。這裡原是阿瑪肋克人所居住的地區(戶一三29),是數位聖祖在此居住或南往埃及的必經之地(創一六7; 二〇1; 二五18 出一五22等)。它因為地曠人稀,向來是各民族之間的緩衝地帶。由於在赫貝龍的周圍居住著阿摩黎人,故此它的山區亦被稱為「阿摩黎人的山地」(申一7 戶一三30)。所謂之客納罕地,大致上說來就是巴力斯坦地區。它的北方有漆冬城,南方有迦薩(戶一三:30)。它可以概括的說有三種地勢形狀,即山區、乃革布及舍斐拉沿海平原。最後這個地區可說是客納罕地的魚米之鄉,是歷代所爭奪的目標(蘇一一11 民一9)。
這批以色列偵探必須要深入南方地區,察看一切是否有隙可乘,能從此處進攻,又要知道進攻之後是否有足夠的生活條件。為了證實他們的確曾深入探察,還砍下了當地的一枝子葡萄,抬了回去。這足以證明,此時正是葡萄的季節,應在八月間,正好是以民自西乃山起程後的四個月(戶一〇11)。第 23節的記載似乎是司祭卷的傳授,旨在以渲染誇大的手法強調,天主所賜與以民祖先的客納罕土地,的確是流奶流蜜的地方。故此特別說葡萄之多且豐,竟要兩個人抬一嘟嚕葡萄。厄市苛耳山谷意即葡萄山谷。
偵探所到的勒曷布是客納罕的北方地點,靠近赫爾孟山區(見撒下一〇6,8 民一八28),在約但河的上游。「哈瑪特關口」一詞是句成語,用來指示以民國土的北方邊界(見戶三四8 蘇一三5 亞六14)。偵探是否真到達了如此遙遠的地方,非常有疑問。相反的,第二次的路線記載(24節),謂到達苛市耳山谷而回,倒是比較實際合理。由此處至以民所在地的卡德士巴爾乃亞,約有二五〇公里。赫貝龍城意謂「結約、聯盟」,是聖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在當時原名叫克黎雅特阿爾巴,意即「四人之城」,原來它曾是阿納克人四個支派的聯合首都(戶一三23 蘇一一21; 一四6–15; 一五13,14 民一10)。聖祖亞巴郎原在此處購買了家業墳地(創二三2, 20; 二五10)。它在耶京南方有 35公里之遙,位於海拔八五〇公尺的山丘地帶。周圍佈滿十分美麗的橄欖、葡萄、石榴等果園。因其地位適中,土地肥沃,故此遠在公元前兩千多年便有人煙於此。若蘇厄將它盡行破壞(蘇 一〇36–38),令加勒布人居住在此(民一20)。它亦是避難城之一(蘇二〇7)。曾是達味的臨時首都,歷七年之久。以民充軍時代被依杜默雅人所佔領,直至猶大瑪加伯再度將它佔領(加上五65)。至於22節所說的阿希曼、舍瑟和塔耳買人,大概是些不同的支派名稱(見蘇一一21 民一10,20 蘇一五14)。可能是客納罕地的一些原始部落,他們漸漸消聲匿跡,卻留下了不少神奇的傳說,致使後人稱他們為巨人。因為在這一區有不少古代遺留下來的巨型大石建築之故,使人聯想到它們的建築人原是些特別高大的巨人。
「赫貝龍城比埃及左罕城早建七年」( 22節)。作者願意告訴我們赫城建築的確切日期。這個消息為當時的人也許非常有用,但為目前的我們卻毫無價值,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左罕建城的日期,也就無從知道赫貝龍城的建期。但由本處的記載看來,似乎厄市苛耳山谷距離赫貝龍不遠。在亞巴郎聖祖的盟友中曾有一個名叫厄市苛耳人的民族,而聖祖也的確在赫貝龍居住過(創一四13,24),足證聖經所記非常合乎事實。
25–33節 偵探的報告
25 四十天後,他們由偵探的地方回來,
26 到了帕蘭曠野的卡德士去見梅瑟、亞郎和以色列子民的全會眾,給他們和全會眾報告,叫他們看那地方的果子。
27 他們向梅瑟報告說:「我們到了你派遣我們去的那個地方,實在是流奶流蜜的地方;這是那地方的出產。
28 只是住在那地方的人強盛,城鎮堅固廣大,而且我們在那裡也見到了阿納克的後裔。
29 阿瑪勒克人住在乃革布地方;赫特人、耶步斯和阿摩黎人住在山區;客納罕人住在海濱和約但河沿岸一帶。」
30 加勒布使百姓在梅瑟前鎮靜說:「我們儘管上去,必要佔領那地方。我們必能戰勝。」
31 但是與他同去的人卻說:「我們不能前去攻打那民族,因為他們比我們強盛。」
32 於是他們在以色列子民中,對所偵探的地方散佈謠言說:「我們偵探所經過的地方,是個吞噬當地居民的地方;我們在那裡所見到的民族,都是高大的人。
33 在那裡還見到了巨人,即巨人的後裔,阿納克的子孫;我們看自己好像是蚱蜢;在他們看來,我們也實在如此。」
這個偵探的工作共歷四十天。其實「四十」已是聖經上多次出現的成數,旨在說明,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日,故此不必一定要按字面解(見戶一四34)。他們在完成任務之後,便回到了卡德士去,與其他以民會合。卡德士是以民紮營等候的地方,在乃革布之南,位於帕蘭及欣曠野之間,距離北方的聖地城市貝爾舍巴有一百五十公里之遙。在卡德士周圍有些稀落的水井和水泉,造成一種比較不太艱苦的生活環境,致使以色列人能夠在此輾轉漂泊三十八年之久,直至他們進入客納罕福地。偵探歸來後向民眾所作的報告,非常合乎實際的情兄。不過其間由於各人觀點不同,自然有些小小矛盾的地方,不足為怪。性情比較樂觀的探子,將聖地描寫得天花亂墜,是流奶流蜜的好地方(27節),一定要去佔據那地方。但是那些比較悲觀的人,卻強調那裡困難重重,寸步難行;那裡的居民高大強悍,以民在他們面前簡直如蚱蜢,他們吞噬當地的居民(32~33節)。「流奶流蜜」的地方是一種成語的說法,旨在說明其土地肥沃,出產豐富。時至今日曠野中的伯都音婦女,仍認為能給子女的最好的東西就如奶和蜜。這固然是誇大的說法,但對那些由乾旱的曠野不毛之地而來的以色列探子來說,是非常現實合情合理的說法。兩者互相比較的確有天淵之別。探子還描寫了阿納克巨人後代的堡壘及防禦工事,都是些「堅強廣大」的建築(28節)。的確考古學者業已證實,遠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在巴力斯坦有些強大健壯的民族居住著,尤其是在約但河東地區,他們還留下了不少巨大的石墳、石室,至今猶存。當那些文化低落的以民,他們過慣了曠野中的游牧貧窮的生活,突然見到如此巨大堅固的建築,驚愕得目瞪口呆,於是異口同聲的稱當地的居民為巨人。29節可能是為後人所加,以說明各個不同民族所居住的地區。在乃革布地區,也就是在迦薩及死海之間,原有阿瑪肋克人居住著,尤其在聖祖亞巴郎的時代,數次提到這個民族(創 一四17 出一七8–16)。阿瑪肋克人原是個以劫掠為生的部落,以色列人不但在曠野中生活赫特人所居住的地區。赫特人發源於現今的土耳其,於公元前一六五〇年開始向外發展,征服巴比倫、敘利亞及巴力斯坦。但是當以民進入福地的時候,這個民族已走向下坡,終至一蹶不振。耶步斯人是以民進入客納罕地之前,原居於聖地的七個土著民族之一(創一五19–21 出三8,17; 一三5等)。這個民族的來歷甚為不明,我們只知道他們居住耶京及其周圍地區,且以耶京為他們的首都。雖是個弱小的民族,但是由於他們所居住的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致使以民到了達味時代才將他們打敗,佔據了他們的首都耶路撒冷城(撒下五6–10)。阿摩黎人是古老的民族,他們佔據了很廣大的地區,幾乎由幼發拉底河直至地中海,都是他們的勢力範圍,在客納罕地也佔據了大部份的土地。客納罕人居住在地中海沿岸及約但河流域。有時客納罕人也指一切居住在巴力斯坦的民族而言,尤其是指阿摩黎人。
偵探向百姓所作的報告激起了莫大的恐懼,人皆覺得灰心喪志,只有加肋布不為所動,卻鼓勵和安慰以民,謂他們一定要進佔天主預許給他們祖先的福地。持反對意見的人卻振振有詞,謂他們不願去冒險犯難,何況那是個巨人居住的地方,又有堅強的堡壘。那裡是吃人的地方,可能是說那裡是那樣貧窮,土地毫無出產(故意唱反調),是人不能生活的地方:也許在說那裡人口稀少,猛獸遍地皆是,為害人命;或者更好是說,那裡的數個民族皆慓悍善戰,彼此互相殘殺。以色列人在這些百姓面前猶如蚱蜢,這是以民的形容說法,形容自己面對那些高大強悍的民族既小且弱,將毫無作用。這種說去在聖經中亦有出現(依四〇22)。